摄影师不在于器材,在于是否足够喜欢……
在全民玩摄影的时代,每个人都追求拍出优质的照片。有些人是服务于工作,专业拍照20年;有些人是为了获得朋友的赞誉,在朋友圈摄影大赛中脱颖而出;还有一部分朋友是自我欣赏派,以摄影为爱好,修身养性。
无论拍照的目的是什么,关于摄影,可探讨的话题总是很多:器材、风格、主题、构图…在不少人看来,摄影不同于绘画和音乐那样需要极高的天赋,有一部专业的相机作支撑就够了;但是实际上,对于专注于摄影领域的兴趣爱好者们来说,拥有相机等拍摄器材只是第一步。
仔细想想,如果看到一张觉得不错的照片,问拍摄者是用什么器材拍的,等于问一个书法家,你的字是哪家的笔墨练出的一样可笑。因为摄影里的门道并不少:在拥有摄影器材之余,还要了解曝光、构图等基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些综合素质要求,比如审美水平、对光影的敏感程度、对颜色和美学的认知等。
所以即便你拿着最高端最专业的相机,也不一定就能够拍出好照片,更和真正的摄影相距甚远。那么专注于摄影领域的人,都是如何做到“一拍惊人”的呢?
了解自己
想要出好的摄影作品,首先要清楚自己适合哪种主题和类型。近几年,旅游风景摄影风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领地。不过拍来拍去,热门的景区无非那么几个,成片的也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角度、构图这些基本点大家也都掌握,因此要出好照片,一定要了解自己。
摄影是一种生活的记录,如果能够将自己眼里的风景和心中的感受呈现给大众,才是最真实的表达。比如京剧大师李浩天,只是单纯的拍下了他眼中的剧场,却能够打动人心,让别人看到照片背后的世界。
保持思考
可以看到很多摄影师,一个人拎着相机走在路上采风、纪实,在某种意义上,摄影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如何能将眼中的世界进行呈现,是每个人拍照时都会想到的问题。不管是专业摄影师外拍,还是普通人日常拍照,都是非生产线式的拍摄。而摄影本身也是“百家争鸣”的状态,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大不相同。只需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其余的就留给看客去交流吧。
突破束缚
好的想法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好设备是拍出好照片的保证。器材的好坏,对于拍摄者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拍摄时一定不能被器材所束缚,限制了想法和脑洞。
本人有黑白情结,非常喜欢纪实、人文类的题材,因为黑白更具表现力。但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拍摄器材无关长焦广角大三元,而是一部手机。
为什么拥有很好的摄影器材,他却钟爱用手机拍照呢?“人们一天24小时离不开手机,出门必带,已经是生活里不可分割的部分。虽然在专业性上无法取代单反,但是手机的随身性和便捷性占领优势。尤其是利用社交网络的传播速度,可以及时的分享作品。”
由此可见,手机拍照让摄影师都突破了传统的器材束缚,能够更为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创作,更多的精力可以投放在影像画面表达上。
所以说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镜头的记录,更是拍摄器材后的双眼在看这个世界。正如手机制造商一直以来鼓励年轻人那样,要善于创新突破,勇敢做自己。
在相机横行的时代,拼像素、拼质感、拼细节、拼价钱,甚至拼器材数量成为了许多摄影人的坏毛病。在比较这些之前,有没有先想过你的摄影技术如何?你是否能驾驭得了现在的相机?这部相机在你手中是否浪费了?有人用手机就能拍出大片,你是否也可以?先不要盲目拼像素了,有这些技术与相机无关!
1.确定拍摄主题
当你拍完一张照片的时候,退一步想想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你真正想要拍摄的主题是什么?一旦你知道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按快门,那么你拍到的照片就更容易传达你要表现的情感了。
2.走出去
不要害怕离开房间去拍摄,门口和窗户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构图的框架。外面世界可以让你遇到更多精彩的画面,也可以让你尝试更多的构图方式。
3.利用自然和人造的纹理
就像光、影和颜色在照片中扮演的角色一样,纹理、质感等细节也能构成照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当你想要表现它们的时候,把焦点对准它们吧。
4.保持照片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在看到一个想要拍摄的场景的时候,我都会尝试引导一下场景中的事物,让照片变得更加有趣。就像拍摄小孩时,可以在其中放入一些小玩具来引导小孩出现在你想要的位置。而且这也不会看起来不自然,因为它也是属于生活中的一部分。
5.使用自然环境创建一个场景
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关键。看看光来自哪里,你周围的环境有什幺元素。背光时树能产生有趣的光线和影子,而水面则能产生倒影。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这些有趣的元素,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营造一个精彩的故事,以此来吸引观众。
6.用好你手上拥有的拍摄工具
对于手机功能非常发达的时代,你已经不一定要用相机来拍照了。手机不离身给我们随时随地拍摄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先把你的手机的拍摄功能用上吧!
7.描述细节
对我来说,很多时候,照片让我喜欢的原因是它的感情触动了我。而这往往是通过描述能够感动你的细节来体现的
8.恰到好处的曝光
曝光是一张照片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好它并且打破它则是作品的成功所在。就像拍摄风景照时,你会密切关注曝光,确保云彩和天空仍有层次,前景仍然可以辨认出细节,过渡自然。这里的关键便是处理好这两个细节间的平衡。
9.创建合理的比例
当你试图寻找适合的角度去展现拍摄主题的美丽、大气时,景物的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景物的比例关系可以很直观地表现出主题的特点。
10.注意逆光的位置
在拍摄一个主题之前,先要清楚拍摄环境的光线情况。问一问自己,“光线落在哪里了?”“阴影又在哪里了?”逆光拍摄是非常好的拍摄手法,改变一下曝光,多尝试一下拍摄的效果。影子和剪影都是非常好的拍摄主题,运用好它们吧!
正如大师亚当斯说的: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
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
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
看过的电影,
听过的音乐,
爱过的人。
器材党、技术控、后期高手,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摄影领域探讨话题中的高频词汇,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试图搞清楚摄影这个技艺中哪个环节最关键。
部分摄友强调技术,认为摄影本质上讲究的是技术,这个技术包括曝光、对焦之类的相机操控技术,也包括构图、色彩之类的理念技术。这个观点认为技术最关键,设备可以不那么高级,模特可以不那么漂亮,后期可以不那么细致,但整个拍摄过程中对于各类操作动作、构图、参数都必须一丝不苟。
另一部分摄友强调后期修片,认为前期只不过是一个采集图像的步骤,片子好不好关键还得靠后期。只要后期技术足够强大,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效果。前期不完美可以在后期予以修补,后期还可以增加片子的艺术感,甚至后期可以添加删除照片元素,一切都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尽在掌握。这种观点在数码化的今天越来越有市场了,甚至很多看客看到一张好摄影照片首先的反应就是“这后期技术真好”。
还有一部分摄友是典型的器材党,觉得没好相机,没好镜头,就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压根甭谈什么摄影创作。底有多大,镜头素质有多高,追焦速度有多快,连拍有多猛,高感有多强悍等等这些都是器材党常挂在嘴边的器材性能指标。
上面这几种摄影圈里的典型其实都是非常片面的一种现象,犹如瞎子摸象,各强调各自的主张,以偏概全。
那是不是综合上述几种观点,就能把摄影玩好了呢?
答案是:并不能。
有好摄影器材,有高超摄影技巧,也有强大后期技术的人不少,这种看似全能的摄影行家,也只不过是个行家,但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者。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玩出水平,想要在摄影中有艺术建树,想要拍出一些“作品”,显然要抓住摄影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而不是设备、技术、后期这样表象性的外在皮毛。
那么怎样才能让摄影玩得更有层次,更“大师”范儿呢?至少要具备以下这些要件:
天时地利人和
看似充满偶然性的一个要件,却非常非常关键。有些成就的达成并非靠勤奋和努力就能一定实现,特别是艺术类的成就。一方面需要摄影师具有较高的天赋,同时要具备成就这个艺术天赋的客观环境,不能光凭一腔热情就能成了大师的。
就拿上世纪以布列松为代表的那些纪实摄影大师来说,每个人都有极高的摄影造诣,而让他们成为大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当时纸媒非常繁荣,主流媒体就是纸媒,对摄影作品有较高的需求量;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并不排斥拍照这个行为,对于摄影师创作环境来说这是一个最佳时代;当时媒体传播途径很少,大众可以将注意力都集中于这些主流纸媒,致使这些摄影师只要拍的片子有些水准就可以被大众发现。纪实摄影的繁荣与这些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反观现在这个时代,纪实摄影已经很难再出大师。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很少了。原因很简单,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网络高度繁荣的时代,平面摄影已经严重“去中心化”,没有人再去聚焦某一个媒体,而更注重个性化分享,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变,纸媒没落,甚至电视媒体也已经大不如前,这样的环境下,依靠平面纪实摄影想要脱颖而出,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除非拥有非常恰当的时机,正好赶上热门事件,正好又拍出了高水准作品,引起了大众围观现象才有机会被发现。
再举一个典型事例。在当下这个人人都注重隐私的时代,脸就代表着权利,法律对每个人都肖像权都给予了很高的保护程度,立法较上世纪完善了很多,再想像布列松他们那样拿起相机拍芸芸众生,你得有资质,有授权,否则你拍的定西很可能就侵权了,这样的创作环境对于非新闻工作者的摄影师来说很不友好。
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要件,自然想要玩出摄影的高水准是不太容易的。不管什么题材领域,都缺不了必要的创作软环境作为基础
内容为王
摄影并不是一个仅仅展示技能技巧的创作门类,显然这些只是皮毛。什么样的摄影作品能达到艺术层级,这要看其主题、内涵、思想、意境,而这些都来源于它的内容,而非形式。
形式与内容在摄影中是呈现相辅相成作用的两个方面,显然内容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形式仅仅是辅助展现内容的次要方面。
上面说到的技术控、后期控显然都仅仅注重了作品的形式,而忽略了关键的部分—内容。
摄影作品里呈现的内容是摄影师最需要重视起来的,重形式,轻内容,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怎样做好摄影内容?
首先,选题是摄影创作最关键的环节,没有选题就谈创作,那等于胡扯。摄影是以记录为主的一种创作方式,它本身就分为创作与非创作。记录活动,拍摄某流程等摄影行为属于非创作,而通过拍摄某主题,清晰表达创作者观念、思想的则是创作。做好选题,是开始创作的第一步。例如,计划展现爱护环境的主旨,我们就需要以这个主旨为出发点,去寻找相关的拍摄内容,假设我们可以创作一组植被在化学物质摧残下枯萎的组图来展现题意。先立意,再实施,让内容围绕主题服务,这样才有的拍,才拍的到位。
其次,深耕某领域内容,要比泛泛而拍更有意义。摄影种类很多,要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深耕某一个领域,而不要什么都拍,什么都拍不精。深耕这个主题可以从一横一纵两方面出发,时间是纵,内容深度则是横。通过长时间跟进,深层次挖潜,就可以大概率创作出比别人更出色的作品。
最后,加入个人思想烙印。摄影并非纯客观的记录,主观思想印记才是关键。画面的取舍,角度的选择,拍摄时机的把控,都能展现摄影师对事物的看法,这些关键点都是你思想的烙印。一张内容完全相同的照片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总之,摄影要上升到“艺术创作”层面,技术和设备都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在合适的环境里创作有态度的内容。
好的摄影师不在于有多少相机和镜头,在于...
- 对摄影的迷恋摄影不是一时冲动就能拍好的,需要真正的热爱它,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坚持下去。
拥有一颗好奇心
好的摄影师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在他的眼睛里到处都是惊奇的景象,到处都充满想象的魔力。
能驾驭不利因素
一个摄影师应该能驾驭任何状况,即便是坏天气也丝毫不影响出片,并且能把不利的天气拍出一样精彩的作品。
有好的摄影功底
好的摄影师必须熟练掌握自己手里的相机,并能把各种参数熟记于心知道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用光等等之间的微妙平衡。
与众不同
有些摄影师完全是怪人,经常被人误解,因为他们是一群用不同方式思考和看世界的人。
有画家的眼光
对于摄影师来说,镜头就是画布,他们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古典、黑白、现代、超现实或者抽象)。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每个人的成片中能看出特有的风格,风格就是他们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