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史话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国一战成名,他留下的成语你也用过

隐公十一年,不仅对鲁隐公(或者说鲁国)来说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对于郑庄公而言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一年的郑庄公实在是太忙太忙了:从夏初开始,他先是跟鲁侯会面谋伐许之事,接着便开启了真正的伐许之战。战后庄公一面忙着处置许地,一面还得找寻本国的内奸。好容易有关伐许之战的相关事宜都结束了,桓王又要跟他做笔大买卖,真是连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等到郑国与朝廷换地的交易完成以后,按说姬寤生也该休息一下了,但一个不知名的小国却又来凑热闹,让庄公依然不能静下心来

郑庄公姬寤生

那这个不知名的小国到底是谁?他又来给郑庄公添了什么乱呢?这个“名不见经传”(其实他还是在《左传》中留了名的)的蕞尔小国名为息国,是位于今河南省息县一带的姬姓宗国。并且息国的爵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乃是一个侯爵之国。至于息国给郑庄公添了什么乱,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太相信,他们居然主动向国力正盛的郑国发起了进攻。而且,据《左传》所记,息国向郑国发起进攻的原因更为有意思,竟然是因为双方言语不和,让息国国君动了要“教训”郑国的念头,您说他这是不是在跟郑庄公逗闷子呢?

既然咱们已经知道了向郑国发难的国家是息国,那在下还是按照惯例,先对这个国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带大家熟悉一下这个国家。息国,像很多周代姬姓宗国一样,其实也是有他的前身的,至少在商朝,就有过关于古息国的记载。如1979年在河南信阳罗山县一带发掘的商代墓葬群中,就有包括“息鼎”在内的二十余件精美青铜器物上刻有“息”字纹样。这在说明息国的历史远早于周代以外,还告诉了后人古息国最早的封地所在。只可惜这个古息国的命运与商朝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商朝灭亡时,古息国也同样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将这片土地空了出来。

商代墓葬群中出土的息鼎

因此,有了闲暇的土地,周天子当然会善加利用,把它分封给了自己的姬姓同宗,建立起咱们现在说的侯爵息国。只不过,新的息国他的政治中心并不在今罗山县一带了,而是向东北方向(跨过了淮河)迁移到了今息县西南一带。据在下推测,之所以新息国要改变都城位置,应该有以下几种可能:其一,古息国的领土在周天子分封时被拆分,东北部息县一带留给了息国,其他土地另有分封;其二,新封的息国要与古息国有所区分,毕竟那是商朝的息国,而自己已经是周天子的姬姓宗邦了;其三,古息国在灭国时,原都城之地已经残破不堪不适宜居住,急需另辟新所;其四,息国疆域内有淮河穿过,有可能南岸容易遭受或者已经遭受了洪涝灾害,不得不向北岸迁移。

好了,这就是有关息国的一些简单介绍,虽然还是受限于历史资料的稀少,没能让大家更充分地了解这个国家。但至少让咱们搞清楚了先后两个息国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大概位置所在。接下来,咱们又要把时间拉回到本次故事发生的这一刻,继续来看看息国是如何跟郑国较劲儿的。

正如刚刚已经提到的,息国与郑国产生纠纷,原因就在于两国国君的言语不和。但争吵过后,郑庄公似乎并没有往心里去,依然做着他该做的事情,根本没有理睬息国。可息国国君的表现却截然相反,始终对这场争执耿耿于怀,愣是召集了本国众位大臣上殿,商讨攻打郑国的事宜。这气量在世人看来,也够小肚鸡肠的了。

息侯执意要与郑国开战

然而,国君冲动了,他手底下的大臣还是非常清醒的,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他们希望国君能够冷静下来、认清形势后再做决定,毕竟此时的郑国无论从声望、德行、国力、军力等多方面都远超本国,实在是息国无法撼动的强敌。更何况郑国也是姬姓国家,两国是同宗关系,本该友好相处,不应为斗嘴这点小事儿发动战争。说白了,息国大臣们就是拐弯抹角地在说一件事,即息国根本打不过郑国,别盲目送死去了。

可惜的是,当时的这位息侯已经钻了牛角尖,任凭底下人如何劝说,他心中的这团怒火也无法熄灭。依然做出了举全国之兵,跨过蔡国向郑国发起了进攻。什么、什么!跨过蔡国攻打郑国?各位没有看错,息国军队的确是跨过了蔡国(或者用绕过可能更合适)才跟郑国军队交上了手。因为,息国与郑国并不接壤,哪怕此时的郑国已经控制了大半许国的领地,疆域向南推进了不少,依然离息国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所以,息国国君会做出以弱攻强、远途进攻这样的决定,真是愚蠢至极了。

郑、息两国位置示意图

但是没有办法,国君已经下令,息国的大军只得无奈地踏上了征程。而战斗的结果嘛,显然不会是什么好消息,远道而来息国军队刚进入郑国的边境,就被庄公指挥的郑国大军击溃,所剩残兵败将狼狈地逃了回来。这既证明了此前息国大臣们的担忧是正确的,也让这位息侯成为了世人的笑柄,留下了“自不量力”这则成语来警醒后人

而关于“自不量力”这则成语,鄙人还想多说几句。在东汉王符《潜夫论》中的“五德志”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周、召、虢、吴、随、、方、、自、……栾、甘、鳞虞、王氏,皆姬姓也”。这其中有一个名为“自”的诸侯国,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但这个国家实际上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息国,因为“息”字旧作“自”。

《潜夫论》中“息国”被写作“自”

正是有了这样一条记载,让在下以为“自不量力”这条成语其最初的含义并不一定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实力”,而应该更直接地表达为“自国(息国)不估量自己的实力”。只不过随着咱们汉字的不断演变,息国不再被写成“自国”,而“自”这个字本身又有自己的意思,才让“自不量力”有了如今的用法。

那稍微对“自不量力”这则成语的含义做了点扩展以后,咱们还得继续回到事件中来,思考一下息侯到底是为什么非要跟郑国开战呢?难道真的只是几句拌嘴的话就冲动成这样了?如果真是因为拌嘴而开战,那郑、息之间在争执什么呢?

关于郑、息之间到底在争执什么,恐怕咱们已经无法知晓了。因为从目前所能留存下来的资料来看,都只写了两国言语不和,却只字未提到他们具体在争吵些什么。但就鄙人的理解,郑伯、息侯两位国君拌嘴的内容真的无关紧要,这仅仅是他们开战时最表象的借口而已,其真正的原因还隐藏在背后。

姬姓息国故里在今河南息县一带

那到底息侯为什么如此执着,明知不可能成功,还非要举全国之力去跟姬姓同族较劲呢?予以为关键在于他的背后有楚国在作祟。因为,楚国一直有踏足中原的野心,并从熊渠开始一直在不断地向外发展、扩张着,等到了此时的国君武王熊通继位后,向中原挺进的试探变得更加频繁了。而息国当时虽没有被楚国所控制,但从他们最终被楚国所灭的结果来看,息侯应当早就受制于楚王了。所以,表面上看是息侯在跟郑庄公叫板,实际上我感觉应该是郑、楚之间的较量

至于楚国为何这么快就要跟郑国展开较量,还是那句老话,读历史不能只读当时,还要结合其前后两个事件来看才行。这之前的事件便是郑庄公伐许一事,郑国凭借这次征伐行动,获得了许国大半的控制权,也将本国的疆域向南推进了不少,势必会成为楚国踏足中原的竞争对手。这之后的事件则要看《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记载了,当时楚灵王提到自己的祖先昆吾曾以许地为宅,也就是说这里是楚国人心心念念的故土。可偏巧郑人现在占了许地,您说楚武王会善罢甘休么?当然要给郑庄公找找麻烦了。

楚国的先祖昆吾

因此,息侯在楚武王的授意下,举全国之力去跟郑国叫板。如果胜利了(可能性几乎为0),刚好合了熊通的意;即使败了,至少让楚武王了解了当时郑国的实力,也为日后两国正式交锋做好准备。所以,鄙人才会有这样的假设,认为息国只是一枚棋子,是本次郑、息交战事件中唯一的牺牲品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郑息之战、新古两息国、姬姓宗邦、郑息有违言、息国攻郑、大败而归、自不量力、攻郑原因、楚国、幕后推手。

关键词云图简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