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失明:沈尹默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书法时代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
这首现代诗《月夜》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刊登在五四运动时最重要的杂志《新青年》上,这首诗的作者便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沈尹默先生。
沈尹默
沈尹默,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西泠印社社员,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正如大众认知中,沈尹默先生是一位重要书法家,其实他也是一位新派诗人,曾任《新青年》主编,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
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兜子绿茸茸细草,都浮若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
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三弦》
这首《三弦》便就曾入选语文课本。
今天就沈先生新派诗人的身份不多与赘述,更多的说说沈先生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书法理论家的故事。
沈尹默 《毛主席诗词》
沈老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属之汉阴厅,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沈姓为吴兴望族。
四岁入家塾读书,启蒙老师为年逾七十的不第秀才,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十一岁始习书法,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先生对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最为欣赏,此贴所收,自钟王以至唐宋元明清诸名家,皆略有选取,足资取法。于是写字的兴趣也就浓厚起来。
二十二岁时赴日本留学,在留学生中不仅擅长书法,亦以诗词著名。一年后因家中无力供养返国。
二十五岁时经推荐入北大任教。
沈尹默 《录李白词二首》
先生原名实为“沈君默”,在北大任教期间因寡言,同事笑言“要口作何”,遂改名“沈尹默”。但就沉默内敛的沈先生,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全力支持五四运动,并成为了革新派的重要成员。后来沈先生再度赴日留学,归国后先后担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要职。
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沈尹默 《墨兰》
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
沈尹默 《节录古文》
沈尹默诸体皆工,尤其擅长行书。初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晚年融会了苏轼、米芾等人的风格,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沈尹默 七言对联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兆页后,难得一睹。”
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