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健身气功调身、调息、调心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健身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的表述,在不同的书本、论文上有不同的顺序。那么,调身、调息、调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调身、调息、调心的位置是否可以随意颠倒?
一、从健身气功的定义分析“三调”的关系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文字表面上来推理可以简化为它是“调身、调息、调心”的体育项目,可以说,从本质来讲,它是符合逻辑的,能体现体育的属性。其定义本身就规范了它的“三调”顺序。为什么呢?笔者经过几年的练习、体悟健身气功,再加上访谈专家学者对此的精辟见解,经过研究认为:既然健身气功是体育项目,必须先做有意识的肢体活动(调身),而后才有感悟(调心)。卢梭说:“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愈活动,他的心思也就愈灵敏。”也就是说,先有体力活动,而后才有智慧,智慧就是人脑能力的体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开拓者霍尔也认为:“肌肉意志,品性,甚至思想的器官,肌肉的发达最能促进脑髓的发展。”肌肉代表着肢体力量的程度,它会对脑髓产生影响。总之,在叙述上先有肢体活动,而后才会有大脑效应,即调身→调心。对于调息,呼吸的形式、时间、节奏,必须随功法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就为动作质量的提高、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呼吸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以胸廓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为胸式呼吸,以横膈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为腹式呼吸。有什么样的动作就必须有相应的呼吸方式相对应,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鹿奔”就要用腹式呼吸与之相适应,即调身→调息。当然,调节呼吸也会对机体、大脑造成影响,例如,憋气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可为有关的动作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支撑条件(调息的反作用),也可导致大脑缺氧,产生头晕、恶心、耳鸣、眼黑等感觉,也就是说调息对大脑(调心的的物质载体)有调节作用,即调息→调心。由此可得出:调身→调息→调心的顺序。
二、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进一步阐释“三调”的关系
人的躯体性运动的惰性远小于内脏,因为支配内脏活动装置的是自主性神经系统,它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有以下特点:灵活性低,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兴奋传导的速度较慢;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有大脑皮质直达脊髓,由脊髓前角细胞发出的神经支配肌肉,所以调节速度较快。例如:“支配躯体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快,速度为每秒70至120米,而自主性神经为每秒1至3米”,因为自主性神经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以及从神经末梢传向其所支配的器官(支气管、肺血管等)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传导速度较慢。所以说躯体性神经传导速度快(调身)而调节在先。当进行调身练习时,调息活动须经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兴奋冲动,由大脑皮质发出后须经过很多的皮质,最后传达到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支气管、肺血管等),所需要的时间要稍长些。因此,调身的肢体活动反应始终应该在调息的前面,两者都要受大脑皮质的控制。
三、从系统论分析“三调合一”
人的身体的各个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又分工合作,使得人体作为一个有序合作的整体适应了多变的外部环境。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对躯体器官的调控活动(调身),是通过大脑的意识活动对躯体器官的生理功能进行的调控活动,即调心→调身。它有两种基本的调控方式:一种是自觉的、主动的调控方式。练功有素者往往能通过意识状态的调整,轻易地改变一些原来不受意识控制的人体内部参量,如体温、脉搏、血压、内分泌等等,这也是经常练习健身气功会引起的生理反应的原因。另一种是不自觉的、被动的调控方式。大脑的意识活动通过“能量信息”沟通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的联系,通过调控“能量信息流”的传递活动,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调息),从而调节躯体器官的生理功能(调身),即调心→调息→调身,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总之,大脑通过调控“能量信息流”的运行、协调、调整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所以,只有练功有素的人才能够感受到“三调合一”的真正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