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然后认真去思考 | 5班札记(13)
这1500个字是在傍晚时分敲出来的,30分钟搞定,因为不搞定就要晚班了。夜色降临,思绪飞舞。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当然小事并非是不重要的事情,只是那些可能我们常常会忽略的事情,引不起我们的注意罢了。
然后特别想写一些小事,随意甚至杂乱地谈些想法,当然最重要是有一些做法。
用行动去解决问题
1
先来说第一件事情吧:
一次中午大扫除,一些孩子在教室里面打扫,还有些孩子把椅子搬到走廊上,拿着一本书看,突然,小明(都用化名)跑过来告诉我,小刚和小强把他的课外书撕坏了,小明边说着边向我展示那两个孩子的“所作所为”,脸上明显挂着两行泪。我听了小明的“告状”,把小刚和小强叫过来,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两位孩子争着想看小明的书,争执中不小心把书给撕了。
我想简单的道歉并非是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道歉谁都会说。我也不必多问,为什么要把书撕了,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套因果实在是不容易,那怕寻得因果那又能怎么样,我也不必在多强调,下次要注意了,不要撕了同学的书了。这些或许有用,但常常空对空。
在处理很多孩子的问题上,语言有时总是那么苍白无力,语言有时是不断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而真正有效的是,引导孩子采取一定的行动,也就是说,在问题出现之后,不是急于去问责,而是给予具体的解决方案。
2
不是用情绪解决问题,而是用具体行动。用情绪解决问题,极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归因。这孩子怎么能这么调皮呢,连别人的书都撕了。这孩子就是这样啊。到最后,归因到孩子性格上(这孩子就这样了),但是性格是相对稳定的,这只会让人更加沮丧:算了算了,这是性格原因,改不了了。但是如果看成可以一个行为问题,一个可以通过行动矫正的行为问题,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啊。再说归因到孩子的性格问题,到最后只能放弃治疗了。
所以,我想一个孩子出现一个问题,千万不要归因到孩子的性格问题,应该归因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中,行为还是可以矫正的,行为还是可以通过具体方案一步步规范的。孩子抽屉整理不干净,就说孩子懒,是没有用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整理抽屉,孩子应该得到训练的是抽屉整理这一个技能。而不是训斥孩子不会整理。
把孩子一个个问题看做一些还不熟练的技能,会让我们乐观很多。这些问题只要找到那些技能点,不断训练,教会孩子怎么做。
3
那我自己现在正是在修炼这一个技能,看到一个孩子出现一个问题,不是说孩子态度、性格有缺陷,而是为孩子寻到不断可以训练的技能点。这个对我来说真的特别重要,至少面对孩子少发脾气了,是在不断着眼于问题解决,而不是情绪宣泄。
所以我这段时间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在体现以上的一些想法。
回到上面撕书这件事情上。
后来,我把三个孩子都叫到办公室,小明还在抽泣,还有两个低头不说话。
我开口:“看到你们低着头,老师知道你们心里一定很难受,别人那么漂亮的书被撕坏了。也很害怕,怕被老师批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想想怎么办才好。”
我话音刚落,其中一个孩子开口了:“老师可以把书补回去。”
“怎么补。”
“可以用双面胶。”
“有吗?”
“没有。”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卷双面胶,一把剪刀。两个孩子赶紧接过,我示意他们在隔壁空的办公桌上可以完成黏贴工作。
整个过程异常安静,只有书本纸张发出沙沙的摩擦声音。双面胶撕下的白色条子散落在桌子上。两个孩子配合得很好。小明同学在旁边也没有闲着,也加入了他们。此时的小明似乎已经忘记刚才的伤心事了。过了一会,被撕下的纸张基本粘好了,虽然还是有毛边,虽然有些地方粘的不是很好,但是总算是把纸张粘回去了。
其中一个孩子看到双面胶粘好后还有毛边,想到可以利用透明胶在粘,赶忙去教室去拿了透明胶,果不其然,透明胶一粘上去,效果是大不一样了。我坐在椅子上,默默没有说一句话。任由孩子自己在那里倒腾。直到全部粘好。孩子把书给我。我示意不要给我,应该给刚才那位伤心的孩子。
在递给他的时候,我听到一声对不起,和一声没关系。三个孩子现在看起来都开心极了。我没有再说什么,道理不必明确,已经在行动中。
通过这件事情,我其实也想让那两个孩子明白,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伤心难过逃避害怕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方法是动脑经想出具体行动把事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