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在老去的途中……(王曙摄影散文之909)

王曙摄影散文之909

感悟在老去的途中……

   十年前,对于“老”字有一种忌讳,规避谈说“老”字,现在回想起来颇有掩耳盗铃之嫌。三十年前当第一根白发银须出现时,心中不免咯噔一下,于是开始拔去,一年复一年,越拔越多,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

而今站在七十八岁的时空之中,才渐渐地理解“稻黄一叶,人老一年”“岁月不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千古之理。虽然,并没有达到那种颤颤悠悠,步履蹒跚的地步, 但镜中的容颜已渐渐黯淡。渐渐地失去了年轻时的那样挺拔,潇洒,力不从心之下失去了许许多多的冲动与激情。

对童年和年轻时的追忆越来越多,有一种恨不得再回到摇篮中去的渴望,在妈妈的呵护下永远没有“老”的威胁。惦记着儿时曾经伴随的玩具,想起少年时代的小伙伴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甜蜜。那台简简单单的半导体收音机带来的欢乐让人耿耿于怀,广播电台每天晚上九时的结束曲《良宵》催开多少甜蜜的梦;陪伴成长的那竹篾编织的热水瓶曾经带来多少温暖与甜蜜,那年代如果摔碎一个热水瓶都会被责骂和忧心忡忡;那辆“永久牌”的自行车,驮负着多少青年时代的梦想,在大路小巷,在原野上的曾经欢乐的驰骋;一只掉了磁,锈烂出一个小洞又用棉花堵住,依然舍不得丢弃的搪瓷茶杯,是因为杯壁上那行红色的字:“保家卫国”;一摞摞的“小人书”在搬家时丢失了,似乎丢失了许许多多的长大时的纯真与充值;还有那陪伴我曾经八年接受祖国考验的军装上的红领章红帽徽,和那几枚刻着“八一”,磨得锃光瓦亮的纽扣……

血气方刚时经常悬挂在嘴边的“代沟哇代沟”,总是抱怨老一辈不理解自己,不懂我。而今不知不觉自己成为站在“代沟”彼岸的一分子,被新一代抱怨成“老朽”和“AOTU”。就拿对歌曲的欣赏与接纳来说,每当听到那些曾经的老歌总能重现青年时代的那活生生的景象,那种跌宕灵魂的记忆。过去听一首民歌和老歌颇感有一种山泉之潺潺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在聆听时脑海里产生强烈的画面感,能够引导心灵去穿越,去遨游,浮现出那些自己熟悉的曾经。一首好歌只因为能够产生共鸣而被震撼和感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和自己的感受与情感碰撞下而产生的心灵颤抖,那么,这首歌曲必然地会陪伴自己一生。多少老歌记忆犹新:“让我们荡起双桨”“红孩子”“珊瑚颂”“红梅花儿开”“克拉玛依之歌”“马儿啊,你慢些走”“愿做革命的螺丝钉”“勘察队员之歌”“拉兹之歌”“丽达之歌”“满江红”“洗衣歌”“六样机(表演唱)”“朋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条大河”“新货郎”“乌苏里船歌”“长城长”“纤夫的爱”“春天的故事”“那一天”“父亲”“为了谁”等等等等,总能带来一种愉悦和向往,煽情之中带来无限的遐思和情愫。而对现在流行的一些歌曲就很难让自己的情感融入,确确实实在用一种代沟的思维面对现行歌曲。颇感难以接纳现行歌曲的那种一句歌词的无止境地重复的空洞乏味,甚至语法的错乱,给你明显地感觉到词曲作者的“江郎才尽”。相当多的歌曲在歌手的演唱中基本上是一种规律,一开始总是憋在嗓子眼里闷唱,给人一种窒息的压抑感觉,到了后面就竭力地吼叫,架子鼓的疯狂让人心惊肉跳。唱歌不是用歌声与旋律感染人,而是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与狂舞来表演,用强烈的节奏音响来充数和掩饰。听现在的一些歌曲颇感憋气,总觉得那不是歌唱,又不像读书,既不像快板又不像数来宝。唱得乏味就用又蹦又跳来充次,眼花缭乱地让人弄不清到底是唱歌还是扭舞。这也是一种明显的“代沟”,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和欣赏的价值观,青年一代有他们的爱恋和审美需求,有他们的想象与联想。我虽然没有如同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那种偏见,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但是用自我的世界观来看待新一代的爱好,都是缺乏理智的。年纪大了是自然现象,如果加之偏见与固执,就有“老年四化”之嫌——“思想僵化,认知老化,血管硬化,只等火化”了。

何谓时代变迁,岁月演变,五千年的文明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演化和蜕变,如果有可能我们能够聆听到盛唐时代的歌曲,肯定会有一个较为痛苦和艰难的接受过程。

老去的征途上最不争气的是躯体器官的衰老和蜕化,去年开始有了耳鸣(脑鸣),一直折磨着自己,轰鸣声让人心烦意燥惶惶不可终日。耳朵的听力急剧下降,去问医生,医生一句话便打发:“老了么!”。特别令我沮丧的是,别人和你讲话听不清时,“啊?”一声,再听对方的大声地重复时,能够敏感地感受到一种不耐烦和抱怨的成分。此时此刻会感到自卑和被驱逐出人类群体的那种凄凉。细细琢磨,这是过去一直在人们的关注和抬举之中生活,所产生的反差。这要靠自己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难,相当难。回忆起来,自己过去遇到一些耳重的老人,何不是也如此这般地对待,惭愧呀。再想想,那些彻底失去听力的人们,他们还是那样乐观与积极地生活着,这点小毛病算得了什么?

来自民间的一句名言 :“笑对人生,将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那就是完美人生!”老去是客观与自然,肌体衰退是自然规律,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应对。以孩童的心态去应对未必安全,以青壮年时的心态去应对似乎不太客观,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顺其自然,但内心世界必须坚强和乐观。

我相当欣赏古代武训先生的“不倒翁”谣:“不倒翁,不倒翁,上头轻来下头重,摔倒了爬起来,谁说俺老了不中用。”

哈哈哈哈!

2021.3.17

一直保留着这只搪瓷茶杯,就因为这句金言。

有孝顺儿孙的老人无疑是幸福的。

大山里的那位母亲,不知道近况如何?

永远忘不掉这位慈祥的老妈妈。

一位乐观豁达的老船长

往事如烟,总想拢住这团漂浮而去的烟。

家的图腾

老也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的态度。

孜孜不倦与瞌睡都是生活

当“老天真”沉思的时候......

踟   躇

还没有解开心头的疙瘩

开   怀

自得其乐

在大山深处遇到这位老者,你敢相信他已经92岁的高龄。问他是如何保养的?老人回答了四个字:“没心没肺”......

老的风采

阳光下的温馨,每天“转经”是自我老藏人生活中不可却的一部分。

活到老,学到老。

发自肺腑的快乐

在岩龙村的山里邂逅他们,老两口一直留守在老家,儿女都不在身边,他们相依为命欢乐如初。88岁的老汉诙谐地说一面是这过“二人世界”的甜蜜生活。第三年我再去岩龙村时,村民告诉我他们已经这一年前先后驾鹤西去。

我的彝族弟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