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到底在害怕什么,为何在演化时要隐藏自己的排卵期?

世界上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发情期,雄性只有在雌性发情期内与之交配才能怀有后代,因为发情期是排卵期向外释放的信号。人类极为特殊,没有明显的发情期,早期也不知道何时排卵,为此人类祖先不得不演化出“愉悦感”提高繁殖率。

实际上,繁衍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是痛苦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例如:繁殖季节的夜晚,猫叫得有多凄惨,它就有多痛苦。因为公猫有倒刺,可以勾住母猫,防止繁殖过程中母猫逃跑,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大型猫科动物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无论是母狮子、还是母老虎都只会在发情期同意繁殖后代。

关于人类没有发情期,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为什么动物有发情期?大部分动物并没有高等智慧,甚至很多都不存在主观意识,它们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惯都是环境不断淘汰下的结果,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例如:战场上一部分人穿吉利服,一部分人穿雪地服。炎炎夏日,绿树丛生,雪地服是明晃晃地移动靶子。如果在白雪皑皑的冬季,雪地服选手吃鸡的概率更大。

动物世界也一直上演着自然选择主导的“吃鸡游戏”,例如黑白尺蠖蛾,变色龙,百兽之王的纹路,熊猫黑白配色都可以提高生存能力。不过这些外在性状是由内在基因决定的。不仅仅是肤色,动物一切都受自然选择所支配,包括繁衍的策略。

地球能量供给随四季呈周期性变化。气温较低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甚至停止。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树木会早早褪去树叶,进入“冬眠”。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基础层,降低了能量产出便会引发整个链条能量的减少。很多动物会通过冬眠来度过这段“饥饿”时期。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孕育后代的逆天之道并不具备竞争力,即使曾经有过也很容易在演化长河中消失。

大多数动物都会选择在春天发情与交配,就像赵忠祥老师的那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万物复苏意味着食物的复苏,嗷嗷待哺的幼崽诞生后可以享受到丰盛的果实,这种策略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不过有些物种依然会选择在冬季孕育后代,例如在四季皆冬的南极。雌性帝企鹅会在4月初冬前养好膘,再爬到冰面上与雄性企鹅交配,接着一个月不吃不喝直到5月产蛋,最后把蛋交给雄企鹅,回到海里继续养膘。

雄企鹅把蛋放在脚背,利用腹部下方布满血管的“暖宝宝”,使蛋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恒定在36度。这一动不动就是60多天,直到7~8月小企鹅出关。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要等待妈妈养好膘,顺道带回来食物,还需要2个月。而 小企鹅防水的羽翼尚未丰满,无法下海。爸爸会通过反刍富含能量的分泌物到小企鹅口中充饥。

帝企鹅长时间静止在冰面上,无异于给天敌送人头。为此自然选择让演化出多层脂肪与厚羽的个体留了下来。脂肪层提前储存能量,配合羽毛防止能量散失,用反刍方式让幼崽度过能量匮乏的时期,只为在天敌“不爱出门”的寒冬中繁衍后代。

图:抱团取暖

除此之外,在4月交配正好能让幼崽可以独立下海的时候赶上海洋鱼类最丰富的季节。而这一切同样是为了让幼崽在安全、有能力的情况下收获最多的食物,完成生命传承的交接。

生物学家推测人类祖先也存在发情期。雌性黑猩在怀孕最佳时期的前三天,身体上一些地方也会发生变化,好像是对雄性说:“快来吧,现在是最好的繁殖时间。”

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亲缘关系较近,同样是生活于非洲森林树上的古猿,主要以树叶与果实为食,偶尔会吃点昆虫蛋白作为补充,因此也要看天吃饭。后来地壳变动,东非森林逐渐变成草原,一部分猿类只能下地,在演化上寻找各种突破点来保证能量的供应平衡。

直立行走更为节能,同时可以空出双手可以利用石头挖掘植物的根茎,砸开其他动物吃剩的骨头,吸食里面的骨髓。被迫下地、无树叶果实可食用的古猿,可以说是用石头硬生生开辟出了新的生态位才保住了这条血脉,并且发展为石器,不断提高攻击力,再到后来的远程投掷输出,杀虎狮于十米之外,逐渐抢占了更多生态位。

最终“菜单”涵盖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土里种的,还有晒的、存的、冻的,一年四季都不存在食物匮乏。至此人类的繁殖时间不再受能量所约束,也就不太需要发情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