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释义:

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

鲜(xiǎn):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人很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解读:

这里翻译“民鲜久矣”,参考了《中庸》中“民鲜能久矣”,我认为这样更准确。

这是对前文中“仁”的两个演变的总结。他不仅有不走极端的意思,还有不死脑筋的意思。但是其具体内涵却不是这几个字能概括的。但是,仁的范围有多广,中庸之德就有多广。因为,这是“仁”的执行标准之一。违背了中庸就违背了仁。不行仁也一定不中庸。所以,我才在前面说,这是“仁”的演变。

中庸之德,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把人的私欲发展得太过就偏离了中庸,把人的私欲禁锢得太厉害也偏离了中庸。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的注解就是正确的。人的私欲是什么呢?人性。规范人性就是“仁”的内涵之一。事实上,人总是做得过火。发展人欲太过是违背中庸。禁锢人欲太过也是违背中庸。这里只是最广泛的规范。相当于画了一条边界。具体的目前还没有规定。所以,我们发现“仁”好像很空泛。

实际上并不是。“仁”不仅规定了人行为的边界,还对具体行为做了规范。所以,孔子才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就是中庸之德。仁就是具体行事的标准。

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欲望横流的世界里。人的欲望不仅需要法律的规范,还需要自己规范自己。人人行中庸之德,那么,个人之间的矛盾就少了,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会少很多。战争也会离我们更远。

这里说一下杨朱思想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以及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杨朱思想是极度自私,这是中庸反对的。墨子却是极端为公,也是中庸反对的。我们讲“求同存异”其中之一就是要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分歧之处,不走极端,这样大家都好,都能极好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