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害并不少见
小甜甜今年5岁了,平时非常乖巧,活泼可爱。可是最近5天,小甜甜似乎显得没有精神,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小甜甜最近几天的饭量减少,不愿唱歌跳舞玩游戏了。爸爸妈妈带小甜甜去了医院,抽血化验发现肝功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2 U/L,比正常值40 U/L高了许多。进一步检查,小甜甜的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病毒学指标均为阴性。在征得小甜甜爸爸妈妈同意后,医生对小甜甜又进一步进行了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和D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医生诊断为“EB病毒性肝炎”,在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小甜甜肝功恢复正常。小甜甜的爸爸妈妈好生奇怪:这EB病毒是什么鬼,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怎么会引起肝损伤?
EB病毒的真面目
EB病毒全称为Epstein-Barr病毒,英文简称EBV,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 Epstein和伦敦大学的Barr两位医学教授最早于1964年在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细胞中共同发现的,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
经过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对EB病毒已经有了非常透彻的认识。EB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结构上与疱疹病毒相似,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EB病毒有多种抗原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形成的抗体只能抵御外源性感染,对体内已经发生的潜伏感染无清除作用。该病毒仅在人体的B淋巴细胞中增殖,并在此潜伏,形成慢性感染,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会重新活跃导致疾病发生。EB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唾液传播,少数经输血传播,传染源为EB病毒感染者。EB病毒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多呈散发、小范围流行,我国3-5岁幼儿感染率在90%以上,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多见于秋末冬初。初发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或轻度的显性感染。
EB病毒感染的危害
EB病毒可表现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呈多样化。青少年的急性感染多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长期慢性感染与鼻咽癌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全球受EB病毒感染相关肿瘤影响的人群约1%。
在非嗜肝病毒中,EB病毒是导致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成年期急性EB病毒感染者有10%出现肝肿大,2/3出现肝功异常;慢性EB病毒活动性感染具有较严格的诊断标准,病程在6个月以上,可长期或反复发热、并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肝损害者达70%以上。
研究认为,EB病毒本身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为细胞免疫介导所致。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较轻,呈自限性,病程4周左右,高峰期在发病后第2周,预后良好,多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轻、中度升高,少数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病情较重。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肝损伤(尤其是儿童)要想到EB病毒感染的可能,检测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和病毒DNA有助于诊断。
如何防范EB病毒感染
EB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唾沫传播,所以要预防EB病毒感染,重要的是对易感者做好呼吸道防护,流行期间不要扎堆去人多的地方,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大人不要对婴幼儿进行口对口亲吻或喂食。EB病毒疫苗仍在研制当中,尚未应用于临床。
对急性EB病毒感染者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免形成潜伏感染,形成慢性化。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做到足剂量、足疗程,剂量为每次5-10mg/千克体重,每天3次,静脉滴注,疗程不短于7天。对合并有肝损伤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加用保肝降酶药,以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专家简介
汪明明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3级),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000年开始担任主任医师职务,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理论扎实,经验丰厚。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传染病和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其危重型疾病的抢救。
本文由汪明明医生投稿,肝胆相照平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