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上的保命窍门,只有四个字,刘邦张献忠都靠它保住性命
古代战场上的保命窍门,只有四个字,刘邦张献忠都靠它保住性命
2021/02/1814:03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连种地写字都不会,就已经被迫展开部落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和猎物而打得不可开交。五千年古代文明史中,战争更是如影随形伴随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厌恶战争带来的惨痛杀戮与生命财产损失,但又不得不为了抵御外敌、保卫家园、争夺生存空间而战。
在冷兵器时代,每一次战争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人们上了战场,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是尽一切手段战胜敌人,第二则是尽一切手段保全自己,两项缺一不可。但在刀山箭雨的古战场上,敌我双方杀得你死我活,刀来枪往刺刀见红,想做到这一点也真不容易。
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的人还真能在战场上琢磨出一套保命要诀,一到危急时刻就把这一招使出来,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往今来的很多名人,都曾把这一招当成救命毫毛,屡试屡效。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楚汉之争。单论用兵打仗,刘邦比项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即使有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天下奇才相助,刘邦还是没少吃败仗。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再度被项羽击败,落荒而逃。
项羽的部将丁固,在乱军中看见刘邦,拍马舞枪紧追不舍,想要宰了刘邦建立不世奇功。《史记》记载,眼看丁固即将追上刘邦,刘邦情急之中回头对丁固说道:“两贤岂相厄哉!”《楚汉春秋》则记载,刘邦对丁固喊:“吾非不知公,公何急之甚!”丁固闻言,立即止步,放过了刘邦。
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将侯景发动叛乱,遭到大将慕容绍宗带兵讨伐。侯景虽然凶悍善战,但慕容绍宗是一代名将,文韬武略俱佳,打得侯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慕容绍宗发现侯景正在催马狂奔,立即死死盯住侯景不放。侯景走投无路,回头对慕容绍宗说:“景若就擒,公复何用!”慕容绍宗闻言,当即收兵回营。
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中,张献忠的实力在义军中排行第二。崇祯派遣大将左良玉,统兵征剿张献忠。左良玉在明朝武将中虽然不是什么一流角色,但打起张献忠来却得心应手。有一次,他带领重兵把张献忠堵在山凹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张献忠派人给左良玉送去一份厚礼,告诉他“献忠在,故公见重。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左良玉闻听此言,“良玉心动,纵之”。
看到这里,读者们应该已明白了八九不离十。这条保命要诀就是四个字“养寇自重”。这四个字,可称是古代武将的一个难以弥补的软肋。古代皇帝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防范的复杂矛盾关系。
天下战乱,强敌未灭,武将们自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皇帝们还要利用武将去消灭竞争对手,所以此时武将们的地位最为安稳。但一旦天下太平,强敌已灭,手握兵权的武将不但没有了利用价值,还会对皇帝产生威胁,兔死狗烹之事在所难免。
皇帝与武将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为“养寇自重”现象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空间。很多武将都会敏感意识到,为君主除掉大敌,从长远来看对自己并没什么好处,于是就会故意放跑敌人。
“养寇自重”对武将们还有一个好处,救人一命可以为自己多留一条后路。争夺天下之战,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谁是胜利者,因此在作战中放敌方主帅一马,可以收到左右逢源之功。
刘邦和张献忠等人久历戎行,深知武将们的心理,正是利用了武将们的这个心理弱点,危急关头提醒敌方武将“养寇自重”,成了他们的保命窍门。不过,这种现象有悖于儒家忠君大道,并未得到人们认可,只是在古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畸形现象。
内容来自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