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30)宋丹菊同志配像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宋丹菊同志配像

宋丹菊女士是我国有影响的演员,也是“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女儿,还是中国戏剧学院老院长朱文相先生的夫人。有一天她和朱文相先生一起到天津找我,因为我和朱先生是老朋友,我和促进会秘书长高长德同志请他们吃便饭。席间宋丹菊同志提出她听说音配像二期工程准备给“四小名旦”配像,她想其父宋德珠先生的戏就由她来配。我们很感动她对音配像的支持。在请示李主席同意后通知她宋先生的《锯大缸》唱段请她来配。她非常认真,配像时精益求精,连化妆都一丝不苟,尽管她已年过花甲,但配出的像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过了不久,宋丹菊女士又给我打来电话,提出希望再给宋德珠先生配一点戏。
  我说我个人认为再给宋先生配一些戏是好事,可惜我们找不到宋先生更多的录音。丹菊老师说,我父亲戏的录音保留下来的确实不多,但是我手头还有他给我说《扈家庄》的录音,这是他的代表剧目之一,我想把他说戏的录音配上乐队的音乐,然后我再配像。我说是个好主意,但难度太大,特别是说戏的时候一般达不到真唱的效果。她同意我的判断,但想试试。为了慎重起见,我和促进会秘书长高长德、办公室主任刘同达、副主任经平一起去北京,到宋丹菊同志家中,她拿出宋先生说戏的录音给我们听。 
  朱文相院长也抱病和我们一起听,实在说录音质量不理想。但是宋丹菊同志说是录音机不好,她有信心做好。我们没有再拦她。不久她就给我们寄来了她配上伴奏音乐的录音带。为了对音配像质量负责,同时对宋丹菊女士热心负责,我特地请了几位京剧专家和我们一起听,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录音不能配像。我只能遗憾地通知了宋老师。她也很理解。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2006年11月。按照张立昌书记的要求,我和天津市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去外地学习考察。15日中午,我们正从贵阳去黔东南的路上,突然接到宋丹菊老师的电话。她告诉我朱文相院长不幸去世了。她要我转报李主席。我马上要通了陈改户秘书的电话,建议以李主席的名义给朱院长送一个花圈。不一会儿陈秘书就来电告诉我,李主席同意我的建议,并要我问候宋丹菊同志。我马上要通了中国戏剧学院副院长、我的老朋友赵景勃同志的电话,请他代办花圈。同时电告宋丹菊同志这些情况。她很感动,要我一定转达她对李主席的感谢。说来也巧,我今天(2007年2月19日大年初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记不起来宋丹菊女士送来录音的剧名,就在这时候宋丹菊同志打来电话拜年,她告诉我是《扈家庄》。这也算得上是“纪事”之中的一小段轶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