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是怎样贯通的
行气即“一行之气”,是指一行之内上下字之间的相连气势、气息。整行看去象鲜活的有机体,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和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
启功先生对行气的分析更细,他曾说:行气就是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本文所谈行气,仅限于后者
行气的基本要求有二点:一是在一行字当中,能拉出一条中轴线,保证轴线左右两边的视觉重量大致相等;二是字与字间具有相互联系,不间断,互相成就,宛若行云流水,延绵自在,看似分离之中又保持着一种具有美感的整体性。
行气的连接、排列形式十分丰富,可以是巧妙的,精细的,也可以是“笨拙的”、随意的,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
贯通的行气,可以说是书法作品的“灵魂”。行气活了,作品便“活了”,这口“气”死滞了,作品便僵化了。
对初学者而言,在临写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形式,处理好行气。
初临帖时,开始可以把行气简单理解为一行字的“中线”,虽然帖中每个字的大小、形态不一,但整体来看,所有的字其实都是依托于这条中线,进行形态的变化。楷书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大,相对独立,上下笔画之间直接的连接少,行气表现,靠的是“体势”之变,也就是结体之变所产生的视觉变化。如《九成宫》依靠笔画的粗细肥瘦,结构的疏密虚实,包括横竖的长短,字结构空间的开合等,形成了充足的行气。若是没有这种“行气”,而是将每个字笔画的粗细、长短,以及整体的结构安排的较为雷同,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必定是毫无生气,过于死板的。
把握好行气线是行气贯通的关键。每个字都有一个“重心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的中轴线。这条轴线可以将一个字分为分量基本相等的两部分。也有一些复杂的表述。作为初学者不必要过于深究。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判断每个字的中轴线时,要注意字的运动趋向,依此来判断中轴线的划分方向。
将一行字当中每个字的重心,从上而下的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这行字的“行气线”。。
行气线一般分两种,直线式与曲线式。直线式就是一行字的行气线基本呈直线状,垂直而下。这是书法作品当中行气线的主要表现形式,篆、隶、草、楷、行,各类书体都可适用。临帖时将每个字的中轴线找出来并连接起来,会发现大致连成一条垂直竖线。
曲线式就是一行字的行气线呈曲线状,左右摇摆,仿若起舞。这种形式给人以灵活多变之感,可展示作者本身情绪变化,大多用于行草书中。
那么,该如何在临帖时学习创造这种“行气”呢?
刚开始练习时,我们可以选择一部合适的书帖进行模仿。根据运动趋向,划出轴线图,帮助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出相邻几个字的连贯性。在连接相邻几个单字的轴线时,可能出现前后两个字的轴线出现字的轴线并不平行的情况,这个变化之处,我们称之为断点。这是最需要我们在临帖时重点把握的。断点的作用,可以用来调整整幅作品的节奏。否则全篇“平铺直叙”,给人的观感自然也就没那么“跌宕起伏”,作品的视觉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在找好这些字的轴线,并且观察仔细之后,就可以准备下笔临习了。
首先要观帖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如何呼应顾盼,气韵贯通。还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的点划呼应,勾连得体,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
可以先进行两个字或三个字为单位进行分组式的临习,从“短”开始,掌握字与字之间的“连续感”,感受与积累每个字笔墨的浓淡变化,线条的粗细搭配。
然后就可进行一行的练习,将帖中的某一行字临写纯熟,做到行笔流畅。当然,好的形去我们可以借鉴,甚至可以“照搬”,
之后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原帖当中的微小细节,例如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连接方式的变化,揣摩原书者在书写时是怎样处理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性的,又是怎样安排每个字的笔墨变化的,想想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在临写当中不断思考,在临帖中思考,在思考中临帖。我们在平时的临摹练习当中,万不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要多想想“为什么”。
我们在临创转换时,要注意每行字的重心应基本处在在同一直线上,除草书外,其字不要歪斜过度偏离中心线。
草书要通过字的字形、大小、方向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字既要有大小、长短、宽窄、俯仰、顾盼等姿态,又要有笔意的连贯,做到承上启下,笔断意连。一行的字与字之间气息贯注,连绵不断。有线性之变化,要有断有连、有直有弯、有正有斜、有开叉断点。原则上每一行都要求有两种以上的线性组合。线性的变化不得影响行气的流动。全行的外廓线要出现不规则的弯曲,左右的外廓线不得呈现对称。故左右外廓线要如河流一般,要弯曲盘绕,方致生动自然
横幅因每行的字数不多,故不强求。
连接的形式不同,难度也就不同,给人的感受同样不同。行气明连靠游丝,暗连靠笔意,即笔断意连。游丝本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在过渡时依据提按程度形成的粗细笔道。笔意是收笔的走势,虽断而连。
行气靠熟练,启功先生说: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决不是看一字写一字,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
行气更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