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鉴定,你也可以逐步入门
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 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新色,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朱家缙先生说这个时期的制胎、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 一期)。
千万不要把景泰蓝和瓷器混为一谈。它其实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高 级的珐琅器手工艺品,全名叫做“铜胎掐丝珐琅”。之所以把这种珐琅叫做“景泰蓝”,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它无论是在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都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各式各样的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
最简单的鉴别其胎体质量方法就是上手,同样体积的景泰蓝以重者为佳,出现“轻”“飘”之感的属下等货色。同时,也可以通过轻轻敲击器物来判断其材质,纯正红铜的响声浑厚纯正有如铜钟之音色。当然也要观察器物的内底是否灌注了铅来增加分量,这也是许多不 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之一,特别在瓶类器物中最为常见。
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
景泰蓝制作好铜胎后,掐丝是主要制作的工序。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
看景泰蓝所使用的釉料 老的景泰蓝,在光亮上没有特别的明显,但是整体比较素雅。而新的景泰蓝,颜色丰富,亮丽,比较适合眼下的趋势。老一些的是珐琅粉烧成的,在色彩通常颜色是比较暗淡的。但是新一些的会添加其他的染料,所以颜色比较饱和,比较有光亮。景泰蓝表面的珐琅釉多是用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珍贵异常。一件好的景泰蓝,需要经过十几次反复上釉才能完成。釉色是否清晰明快,发色鲜艳,层次分明是目测的最基本标准。上品的润色自然统一,劣品多用劣等珐琅填釉,北京保利,北京翰海,钜鑫缘国际征集2019年拍卖藏品,只要你是保真的藏品均可送拍,届时会安排专家组来我公司负责鉴定藏品。所有的上拍前期流程都会告知。所有的操作流程公开透明131陆柒/柒贰7768。
元代的景泰蓝的实物是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珐琅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新发现,其中仅仅有三件已经被确认的元代景泰蓝分别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学者们一般认为许多古代器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一般都是通用在多种工艺中的。蒙古人重视工匠,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搜虏被统治地区的工匠并广设工场来发展元代的手工业,西元1219年成吉思汗攻击大食国,每每攻下一城,往往仅保住工匠,余尽歼灭,并分遣工匠于诸队、或赏其诸子诸妻诸将、或召赴蒙古营中工作、或遣送蒙古。元蒙统一全国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阿拉伯工匠带来了烧造掐丝珐琅的技术和主要原料。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能尽为皇 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元代的景泰蓝特点是器型相对比较规矩、基本都拥有大气的文饰、凝重的色调,而且在纹饰线条上较为豪放粗犷,这与后世的掐丝细腻严谨有着明显不同。元代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多以盛开的缠枝莲为主题纹饰,其特点是缠枝莲花朵舒展饱满,枝叶肥厚,并衬以小花苞。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几种颜色更为耀眼夺目,似用进口珐琅釉料烧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