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说!究竟是谁在喝茶?!
经常遇到这样的桥段:
在座同一道茶落口,临座便直勾勾的看着我,“好喝吗?”
您不是也喝了么,好不好喝您自个儿喝不出来,倒要问我?
这种事儿多了,我便留心起个中原因来。
首先,问者往往不是茶老板,—— 老板问你好不好喝自然是为了卖茶。
有自己买来茶跟大家分享的,问你好不好喝自然是想让你喝出好来,夸奖一二,以收获些许虚荣感。再或者是为了让你帮忙开汤以感受一下标准汤感,这也未尝不可。又或者是从不知谁家讨来两泡心仪的茶款,拿来喝喝顺便问个产区、山头、树龄、春秋都对不对?尤其是价位,—— 多少钱拿合适?
谁都知道,我试茶是收费的。所以但凡如此者我都会将茶泡到极致,至于产区、山头、树龄之谓,报之莞尔。至于价位么,我会让他再细细的喝上一口,然后对他说:“你觉得这种汤感表现值那个价儿,就买喽 … … ”能间接帮同行走些货,我也是乐见其成的,—— 虽然大都不知道是在帮谁走货我也开心。
最让我无语的是这样一些茶友:茶与他无关,只是跟着喝喝。喝过之后抬头问你好不好喝 … …
后来随着我看问题的逐渐深入,也越来越理解他们了。
他们往往是一群新晋茶友,还不太懂得品咂茶汤滋味,—— 他们问你,其实是想验证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对不对而已。更进一步,是想通过这个问题间接学习一些茶汤品鉴的知识。
到此为止,一切都还好 … …
直到某天,或许是半年后,也或许是几年后,—— 你发现他还在这么问?!
坏了,时光如梭,他压根儿就没学会用自己的嘴,去喝茶 … …
想想也是,就他那么平日里串场似喝茶、蹭茶,会有几个人跟他唠些干的、硬的,指条明路?更何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那圈子里又有几个人能用自己的嘴来喝茶呢 … …
于是,我不那么客气,问他:
“我问你,这到底是谁在喝茶?”
他一愣,“我呀?”
“那你为什么总问别人好不好喝?”
“… … 聊天么,—— 要不说啥?”
“如果我们止语,那你是不是就不会喝茶了呢?—— 品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止语。”
“ … … ”他不说话了。
“学着用自己的嘴去喝茶,品茶吧,毕竟你是在用自己的时光来交付于这道茶的。”
他陷入了沉思,不知是真的有所顿悟,还是被我怼得够呛,无话可说了。
在我们的开汤理论体系中,追求的是开汤过程中的“无我”,—— 你要去展现的这款茶的最佳汤感,而不是去展现你自己。每款茶都有它们各自的汤感优势特征,你所要做的就是去把这种优势特征找到,并加以呈现。
这已经够复杂、够牵扯精力了,你还要彰显你的个性风格?—— 省省吧 … …
但对品饮者而言,则正相反。你要时刻意识到是你在喝茶,你在体验汤感滋味,而不是别人。就好比一定是你在经历自己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别人的一样。
我不否认,品鉴能力是需要学习与培养的,就像生活本身也同样需要学习一样。虽然这种学习的机会并不是那么能够轻易得到,就像很多人也并没有洞察生活的真谛一样。
不过二者具有一个相同的共性,那就是“体验性”。
茶,注定是要自己喝的,就像别人也无法替代你去经历人生一样。
明确“是你在体验”,这一点很关键。
所以,既然“是你在体验”,那你就要对这种体验有所感受,这体验才有价值。
而你所有的感悟,以及再之后上升到的某种认知高度,也都是基于你对当下体验的感受而生成的上层建筑。
所以,你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专注于“自我体验”的能力,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而换句话说,没有自我体验能力的人,虽然活着,但基本上等同于行尸走肉 … …
所以好好用自己的嘴喝茶吧!别再浪费那一次次的经历体验机会了。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