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9)

本篇要目:

******************************************

481神德寺塔        

宋                   陕西省铜川市

482法王庙         

宋至清                 陕西省韩城市

483北营庙         

元                   陕西省韩城市

484五门堰         

元                   陕西省城固县

485吴堡石城        

明至清                  陕西省吴堡县

486周公庙         

明至清                  陕西省岐山县

487榆林卫城        

明至清                  陕西省榆林市

488张良庙         

明至清                  陕西省留坝县

489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陕西省扶风县

490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陕西省韩城市

******************************************

481.神德寺塔


神德寺原址位于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北,在北魏时代(471—556年间)就建有一座寺院,名为龙华寺,隋代改建大像阁。覆弥勒像,高二十余仞,故名焉。唐改神德寺。宋时人游览最盛,有富郑公登阁诗石刻,宣和(1119-1125)时兵火阁废,金承安中(1196-1200)再建阁,更寺额曰明德,今阁与像久废,寺改书院,独故塔存。”唐玄宗开元八年(749),寺院更名为“神德寺”。宋代,在神德寺内建起此塔。据此,区文物部门报省文物局批准,对“宋塔”正式命名为“神德寺塔”。

塔正门面东,高两米、宽1.26米,青石门楣上线刻一佛二菩萨,门框南北两面分别线刻持弓箭和宝剑天王,由于线条漫漶,辨认十分困难。塔底层正西有一假门,宽1.26米,进深0.69米。塔体每面三开间,用砖砌出隐柱,柱间有阑额,塔体隐柱、阑额、假窗均涂土红色。


塔体的第二层设计最复杂,布局很巧妙,是预想中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正东、正西各有一面方形假门,正南正北各有一卷门洞,四门两侧分别建有方形五横格假窗。第四层正南、正北,第三、五层正东、正西各设有一面券门洞。塔檐为两出挑,每面有九朵斗栱、檐上用砖叠涩收分。每个檐角垂挂铃铛,总共72个,有风吹来,叮咚作响,塔内空筒状,无楼梯。

耀州的历史典籍关于此塔有关的记载不少,唯独没有关于此塔建造时间的记载,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只能用类比的方法约略的推定它的建造时间,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宋代”说,因为它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建筑有相像的地方,故后人渐渐称其为宋塔,把塔所在的这个地方叫塔坡。从明朝至今,人们一直沿袭着这种说法,没有人考证其准确的建筑年代。

2006年5月25日神德寺塔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2.法王庙


法王庙位于陕西韩城西庄镇,是一座元代建筑的风格木结构建筑,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富丽堂皇的藻井,屋顶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吻、仙人走曾变异多姿。大门开在东北角上,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依次最南是法王墓,宋王殿、享殿和法王宫。

宋王殿

法王庙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公元1022年),历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系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据明崇祯五年勒的碑记称:"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庄附近人,相传为屈原后裔,寿一百一十岁。修道于灵贶观(地址在法王庙前的道院)。因灵通帝梦,用针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赵祯),朝廷有感而册之。至仁宗听政,追封为岳法王隧建庙祀之。"

享殿也被称为“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灰瓦顶。此建筑外观敞亮,保持了元代风格,朴素大方,格局疏朗。这里正对着法王庙的主殿,举办祭祀活动之际,专门摆放各类供品。正前方长了一颗高大的古树,如同屏障,非常有趣。


寝宫,系清代重修,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富丽堂皇。


庙的南边,有砖砌六角攒顶塔式法王墓,正方嵌石,上刻"宋法王之墓",刻石对面,有"槐柏古迹;楷书题词。


“槐柏古迹”

2006年5月25日,法王庙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3.北营庙 


北营庙位于韩城市金城办金城大街北段西侧,始建于元代,占地246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过殿、献殿、、戏楼,附属建筑有西偏殿及道院的东厢房和北房,布局紧凑,戏楼木雕极为华丽,为元代遗存。

戏楼在庙院之南,殿宇之前。北向,单檐歇山顶,抬梁分心式,四椽栿。前檐两柱方形,上置方额,下施立枋并雀替,上出挑平枋并作斗栱,共五攒,转角斗栱五铺作出双抄,补间铺作中三攒为双昂如意华斗栱,斗栱间前饰木山,背封面有绘画,斗栱平枋下各饰以垂花,垂柱间饰以透雕二龙戏珠、双凤戏牡丹,布满空间。又两翘角檐下各饰以垂花。大额及其立、平枋竖面分别浮雕以亭阁桥梁,仙人骑兽,香鼎宝器,凤飞云天。额头贴饰浮雕狮头,两山墙上斗栱间砖封面有绘画。整个装饰集浮雕、透雕、绘画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主体建筑,前后献殿、寝殿通连,形成一体。前献殿,单檐卷棚悬山顶,布筒瓦,抬梁式,两椽栿。面阔五间,进深3.75米,当心间3.50米,次间3.30米,稍间3.25米。后献殿,单檐硬山顶,布筒瓦,抬梁式,四椽栿。前檐金柱一排四根。面阔五间,明次间面阔与前献殿相同,稍间与次间相同。


寝殿,单檐歇山顶,布筒瓦,抬梁式,四椽栿。斗栱五铺作,出双抄,重栱计心造,前檐柱头是一根通长的柱额,额下作绰幕枋,殿内金柱前后各一排共8根。面阔前三后五间,总进深11.15米。前当心间5.70米,次间5.20米,后当心间3.40米,次间3.30米,稍间3.00米。


后献殿当心间中悬有镂雕华带、贴金字竖匾一方,中题“忠义”两个楷书大字,上下款题:“雍正岁次乙巳(1725年)季秋之吉;张族四甲仝献。”寝献后当心间额亦悬镂雕华带贴金字竖匾一方,中题“圣殿”两个楷书大字,上下款题:“康熙岁次戊戌(1718年)夏四月之吉,高族敬献;马邑县知县社人高坚书。”殿内西稍间前立有《历代名医之图》碑一通。

2006年5月25日,法北营庙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4.五门堰

五门堰,古代低坝拦河灌溉工程,位于中国陕西省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东偶,居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


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


五门堰有龙门寺古庙一座,三进四院,有大佛殿、禹稷殿、太白楼、观音阁、望江楼、碑亭、官房等明、清古建筑群三十余间,历为五门堰局住所。为城固县五门堰文物管理所和五门堰水管站住址。

观音阁,道光十七年(1837)建。阁由台基、木架、顶三部组成,台基长4.6米、宽1.2米、高0.97米,全用石条垒砌。1984~1986年政府拨款11.4万元维修。龙门寺庙,庙在堰头西南20米处,三进两院。进门,三间两层旧式瓦房,嘉庆二十一年(1816)创修。光绪三年(1877)夏毁于火,同年重建。楼上原有太白神泥塑,1958年毁。二进,三间清式瓦房,是禹稷殿,明万历四年(1576)修建;殿中有后稷夏禹泥塑,左有乔起凤,右有高登明泥塑,解放后均毁。

2006年5月25日,五门堰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5.吴堡石城 


吴堡古城,又叫吴堡石城。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北2.5公里黄河西岸山巅。吴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它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

吴堡古城为北汉(951-957)时建,是一座石头古城,城墙用石头垒就,城门由石头搭成,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古城很小,就占据了那么一个山头,下面就是黄河。这里没有大红大紫、大富大贵过,一切都普通得甚至显得简陋。这里的房屋都带院子,围墙用碎石垒成,围出了小院子,也隔出了一条条短而窄的小路。


岁月让一些家园变成了废墟,有些房屋稍加修缮过,还住着人,不过几乎都是老人,现在只有他们留守在这座古城。古城里有两座土地庙,有一些塑像,虽然重修的年头不长,但非常乡土,不像其他一些地方的应景之作。古城外种着好些枣树,这就是古城人的经济来源。


信步走入古县衙北院,当年县衙前、后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一片废墟,残墙断壁,遍地砖石瓦片,荒草丛生,但仍看出古时县衙署的布局及其建筑规模。在废墟上,俯身拾起几块瓦片仔细辨认,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证明此毁县衙早在宋代即是吴堡寨守将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间,吴堡知县范平仲,“继修前后堂、典史厅、门、库备”。然而这一千多年前县衙古建竟毁于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县衙北院废墟东旁现仅存一小破庙,当地群众称之为衙庙。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吴堡石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6.周公庙 


岐山周公庙,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凤凰山、凤鸣岗及“丹穴凤迹”等。

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为纪念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诏在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乐楼又称戏楼,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曾重修,仍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乐楼正面悬一匾,题曰:“飘风自南”。与照壁“有卷者阿”组成完美的点景诗句。正视面为九脊歇山式顶,背视南看,却为悬山顶。檐下筑楼,楼上以雕花棂隔断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为台,供奏乐演戏;后为室,有左右两门,供演员上退场之分。楼下为穿堂过庭。两边各立廊柱,形成廊殿。这座建筑是宝鸡地区存世最古老的一处戏台,就省内而言,亦不多见。它是研究元代戏曲的典型的实物材料。

八卦亭在乐楼之后,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卦亭为平面正方形,重檐阁亭,中顶悬挂八根,连为八角形,彩绘藻顶,装饰精美,为纪念周公作爻辞而建。

周公正殿是周公庙主殿,位于周公献殿之后,始创于唐高祖李渊武德(618—626年)年间,初名周公祠。历代均有修葺,清代几次加以修缮。单檐五间硬山式建筑,前檐5间系一通木,长16米,粗细一致,实属少见。房顶犹以脊饰见长,其上或奔马,或飞凤,无不显现,早期脊饰技艺之精湛为当今少见。存世建筑物为明代所建,1996年重新维修。

召公正殿位于周公殿左侧,最早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以后累代重修。存世建筑为1993年维修,仍保持过去风格,单檐硬山式,面阔3间。国人暴动,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华夏始有信史。


太公殿位于周公殿右侧,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历代均有修葺,存世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单檐硬山式,面阔3间。

碑亭在周公殿东北,清咸丰年间修。歇山式长方形亭,丹楹彩绘,十分惹目,下列青石碑十通,为清代、民国建修祠庙之纪事碑。


郊媒殿在后稷殿东侧,初创于明末。硬山式,面阔三间,东西各有两小耳室。古书载,姜嫄出野向高媒求子(高媒即郊媒),回来路上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祠前悬一匾,上书“祥开有周”,今匾及东耳室均无。

后稷殿创修于明代,为纪念周部族先祖后稷而建。后稷,名弃,为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生后几次被弃。得鸟兽保护,才得以收养,自小聪明,尧时被拜为农官,教民稼穑,后人尊他为稷神(五谷神)。硬山式,面阔三间,内塑有后稷坐像,右配祀太伯、仲雍、左配祀王季(季历)。


姜嫄殿创建于元代,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立。硬山式,面阔五间,存世建筑为清代重修,殿内有姜嫄塑像。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躬身膜拜,燃香吊表,乞求神佑。殿内还存有清代壁画,工笔细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周公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7.榆林卫城


榆林卫城为明清城堡古建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明永乐元年(1403)在今榆林市设置榆林寨,正统初年改建为堡,成化7年(1471)增立榆林卫,成化9年,延绥镇迁驻于榆林卫城。隆庆6年(1571)在北长城口开设红山市口,进行物资交易。万历35年涂宗滩督建了红山市场的款贡城。


榆林城地处半山半川处,东高西低,平面呈菜刀形,城墙内夯黄土,夯层厚16—20厘米,外墙砌以砖石,上设垛堞。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原南城墙长1060.4米、西城墙长2124.5米、北城墙长1168.9米、东城墙长2435.5米,总长6789.3米,现存城墙总长5677.8米。城门五座:北门广榆门、南门镇远门、东门振武门、大西门宣威门(已毁)、小西门新乐门(已残)。五门均为拱券式,门洞上额镶有门匾,顶部均建有二层敌楼(均毁),东南两门设瓮城。东城墙上建有红砖砌筑的文昌楼(已毁),为全城的制高点。东南城角建二层高的魁星楼(已残)。筑城时随地形不同,加设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十二处。(附现状图)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榆林城墙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巡抚熊绣将城垣由南门又向南扩展至凯歌楼,新扩城周约七里。凯歌楼为南门(原怀德门),增设西门叫威门,东门叫振武门,城周达十三里,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中城。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延绥镇总制邓璋,因南关外人烟臻集,店铺栉比,奏筑南关外城,将南城推至榆阳河沿,新扩城周十三里。筑起南门,叫镇远门,并设西门二,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南城。


鼓楼


在榆林城墙东段眺望榆林城隍庙。

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巡抚黄黻将原堡城向北展筑,城周约六里。北城上建有二层敌楼,叫镇榆楼,城下未开北门,东门叫威宁门,西门叫广榆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北城。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榆林卫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8.张良庙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庙台子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越牌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


院中央几立着“灵官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革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

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


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89.扶风城隍庙  


扶风城隍庙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县城东大街。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后屡有增建修葺。庙院坐落于三级夯土台上总占地6668平方米。自南而北中轴线上有戏楼(上图与山门相对)、山门、木牌坊、八卦亭、献殿、正殿、寝殿、藏经楼及两侧厢房、配殿、钟鼓楼等,高低错落分布有序。庙内现存南北朝、隋、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碣、造像碑、经幢、石造像数十通。现设县博物馆。


城隍庙山门,庙前有单檐歇山顶戏楼一座。庙门面阔三间,东西另有砖砌便门。


庙内建筑现存木牌坊三间。


八卦亭


献殿


八卦亭二侧是钟鼓楼


厢房现设县博物馆。

正殿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外檐斗拱饰彩绘,构架作法为檐柱和金柱上均施斗拱,内外柱同高,梁后尾交于金柱上,金柱与前檐柱间距为两步架。两步架不用双步梁,而由檐柱和金柱上的拱挑长交于垂莲柱,垂柱上承下金檩,成悬仿吊柱作法,因而在前槽形成由斗拱和垂莲柱组成的结构件,颇具装饰性。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扶风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90.玉皇后土庙


玉皇后土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七约15公里大池埝镇西原村。座北向南。此庙山门无存,现存献殿、正殿、戏楼以及两殿之东的玄帝庙献殿和正殿,之西的三义庙无存。庙内现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补修玉皇后土庙并建玄帝庙及葺理山门、戏台碑记》载:“玉皇后土之庙,由来久矣。其创建之时无缘考据……天顺七年(1463年)间重为之修焉。右有三义庙,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庙,成化元年(1465年)创立。”献殿梁下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题记,玄帝庙献殿有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题记。


献殿前为戏楼,单檐悬山顶,抬梁分心式,前檐柱额上斗栱五攒,并饰垂花,雕刻精致。前台上有60格藻井,台面中木刻“来仪楼”,左右两侧出入门额分别木刻“声始”、“琴韵”。


正殿前檐每间两侧为砖刻楹联,中开四扇屏风门。两殿山墙之间以有圆洞的砖墙连接,洞额有题字,东为“隐必见”,西为“阳亦显”。正殿的建筑形体高大而特殊,布甬瓦单檐悬山顶,抬梁式,四椽栿。通面阔18.30米,面阔明三暗六,各间大致相等。进深四椽,斗栱四铺作,出单昂,前檐柱头上为一根通长约19米的柱额,其长度甚为罕见。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玉皇后土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陕: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和统一of陕西历史博物馆

    鱼和先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恰逢有一"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和统一"特展出展,该展"汇集16个省.市.自治区36家文博单位的245件彩陶和相关精彩文物,是迄今中 ...

  • 山西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关庙之祖”|山西|古建筑|关帝庙|运城

    关帝庙.一座古建筑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内,所拥有的旅游魅力比较大,而且也呈现出很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而在发展古建筑旅游经济的时候,很多古建筑都会呈现出很鲜明的地域表现意义. 进而会带动了其古建筑取得了更好的 ...

  • 陕:岐山县太平寺塔、周公庙

    宝鸡岐山县,鱼和先生游了俩保--太平寺塔和周公庙.一个是巍巍宋塔,另一个是一片森森古柏荫庇下的明清建筑群. 太平寺塔,宋代砖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一塔独立在太平寺遗址.岐山县实验小学院内.如今这座20 ...

  • 铜仁飞山庙

    古语云:"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的确很美,除了秀丽迷人的锦江,更有那号称"梵天净土,人间桃园"的静谧与神奇. 铜仁地区有着悠远的文明史.作为沅水上游重要 ...

  • 同行陕西历史文化游(一)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和精准地了解陕西的历史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

    第六批国保--三.古建筑(共计513处) 本篇要目:  序号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298 Ⅲ-1 承恩寺 明至清 北京市石景山区      299  Ⅲ-2 地坛   明至清 北京市东城区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

    本篇要目: ***************************************** 11.关岳庙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2.醇亲王府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3.广济寺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4.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要目: *************************************** 21宝云塔 宋                 河北省衡水市 22修德寺塔 宋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

    本篇要目: ******************************************* 31柏林寺塔 元                          河北省赵县 32正定府文庙 元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要目: ************************************** 41真武庙 明         河北省蔚县 42常平仓 明         河北省蔚县 43蔚州灵岩寺 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要目: *************************************** 51万全右卫城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2洗马林玉皇阁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3金门闸 清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7)

    本篇要目: ***************************************** 61普光寺 宋至清    山西省寿阳县 62金洞寺 宋至清    山西省忻州市 63安禅寺 宋至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要目: ************************************* 71定襄关王庙 宋        山西省定襄县 72妙道寺双塔 宋        山西省临猗县 73禅房寺塔 辽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要目: **************************************** 81东邑龙王庙 金至清      山西省潞城市 82乡宁寿圣寺 金至明      山西省乡宁县 83净因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