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仲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
功效:升清降浊,化痰熄风。
主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或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化服。
方解:该方为郑启仲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
郑启仲认为,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脾,病因为痰邪,病机为升降失常,肝风内动。
其依据有三:
症多怪异,当责之痰:发病无明确病因,发作无明显诱因,抽动无一定规律;临床所见症状如眨眼、举眉、耸肩、努嘴、撞头、抖肩、怪声、秽语、咒骂、以及不自禁自残行为等,怪症百出,为痰作祟。
脾常不足,多痰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尤其在城市“洋餐”日多,膏粱厚味,常致积滞,聚湿生痰;小儿“阳常有余”,患病易从热化,而用药多寒凉,损伤脾胃,痰浊内生。
升降失常,抽动乃作:小儿“肝常有余”,家长望子成才,学习压力持续,日久则肝气郁滞,克脾碍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引肝风,抽动乃作。郑启仲把抽动症的病机概括为“痰邪内扰,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肝风内动”。治疗当以“升清降浊,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为要。在此观点指导下创拟了“升清降浊制动汤”,简称“升降制动汤”。升降制动汤由升降散、牵正散、芍药甘草汤化裁而成。升降散中僵蚕清热解郁,化痰息风,为治风痰之圣药;蝉蜕甘寒无毒,祛风止痉;姜黄辛苦性温,破瘀血而行气,理肝脾而散郁;大黄荡涤瘀浊,四药合用,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肝疏脾运,气机调畅,痰化浊清,风自息焉。正如杨栗山在描述升降散的所治证候中说“如肉瞤筋惕者……苦笑无常,目不能闭者;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但服此散,无不取效。”抽动症首发症状多起于面,牵正散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头面游走之风;全蝎搜风通络,与僵蚕、蝉蜕、白附子相伍,化痰通络,祛风止痉之力益彰。芍药甘草汤平肝缓急而止痉。穿山龙化痰通络。莲子心清心安神,交通心肾。全方配伍,共奏升清降浊,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心醒脑之效。正切“痰邪内扰,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肝风内动”之病机。配伍得当,疗效肯定。
临证加减: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辨证分类加减运用:辨证属脾虚肝亢者,去大黄、莲子心,加炒白术、清半夏、天麻;辨证属痰火内扰者,加黄连、栀子、胆南星;辨证属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钩藤、代赭石;辨证属水不涵木者加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等。按抽动部位加减:眼部症状突出者,加谷精草;鼻部症状突出者,加辛夷;口唇症状突出者,加厚朴花;喉发怪声者,加苏叶、厚朴、半夏;有秽语者,加石菖蒲、珍珠粉、人工牛黄。若心肝火旺,痰火壅盛,风气二池(目上下胞)色青,全身症状较重者,加羚羊角,或配服安宫牛黄丸。
小儿多动症
症状:眨眼、挤眉、口角抽动明显,有时喉间发出声音,性情烦躁,自汗神倦,面色苍白。诊为小儿多动症,服西药无效。额外还有大便干,小便黄的症状。
根源:脾胃虚,风痰上扰。
调理方法:健脾胃,化痰息风。
方剂(9岁的药量): 柴胡6克、法半夏6克、白芍10克、太子参10克、党参8克、生姜3克、黄芪12克、桅子6克、僵蚕8克、茯神15克、天竺黄10克、白附子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蝉蜕6克、钩藤6克、白蒺藜6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
熬25付,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吃一袋。禁吃海鲜和辛辣燥热的食品。 25付之后拿掉桅子、天竺黄、钩藤后再熬5付。
善后法: 人参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5克、沙参3克、玉竹4克、冬桑叶 3克、麦冬5克、生扁豆5克、天花粉3克、熬5~10付,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为6岁,方子药量减掉三分之一。如果孩子为3-4岁,方子药量拿掉一半以上。
儿童抽动症
方剂:柴胡1.5克,甘草1.5克,川芎2.5克,当归3克,白术(炒)3克,茯苓3克,钩藤3克,厚朴2克,白芍2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