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牛市: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2024-08-01 04:14:10 如何“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化身孤岛的鲸 周深 - 化身孤岛的鲸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不是“投资于成长企业(成长股)”。这是一篇技术帖。近5000字,但阅读体验会很好。掰开揉碎把“投资于企业的成长”讲清楚。“投资于企业的成长”这8个字,位置不能变、字数不能少、词语不能错。汉语博大精深,两个词换一个地方,有“的”、没有“的”。就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所代表的的内涵有着天壤之别。比如,投资于企业的成长 和 投资于成长企业,是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投资于成长企业”,是预先定义了某家企业是“成长企业(成长股)”,然后去投资他。“投资于企业的成长”则不同,他的对象是企业。对于是什么样的企业、哪家企业没有主观或者客观的判断。投资的是企业的状态,也就是当某家企业进入成长状态(成长期),就投资他。任何企业都可能进入成长期。任何企业都可能被投资,只要他进入成长期。文章将从四方面展开:1 什么是成长期2 何时买入,何时卖出3 组合投资是最好的方式4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正在成为中国主流投资思想我们开始。| 1 什么是成长期成长期的定义稳定而清晰:处在成长期当中的企业,今天比昨天赚更多的钱。这家企业能够持续取得更多收益的来源,要么是市场空间在增大(同时市占率保持稳定或者增大、不能缩小),要么是市场占有率在提升(同时市场空间稳定或者增大、不能缩小)。将人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比,会容易理解“状态”二字的含义(比如人有年轻、企业有成长)。但是这样的类比并不合适,因为人只要生存,终究会从年幼到年老;但企业不同,有些企业可能持续生存、持续发展,有些企业可能初创1-2年就再也长不大。合适的对比是将【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成长】进行类比。有的人可以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成功之后连着一个更大的成功,企业也可以一个成长期,接着下一个更大的成长期。但最重要的,成长,只是一个时期。父亲教育我说,人的成长靠三个因素:势、运、能。大势的影响要占到60%,运气占到30%,能力只占10%。企业的成长也很类似,大势就是所在的行业、赛道,这个行业是否在快速增长,对企业能否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今年上半年公布了公募基金报告,排名靠前的无论是主动管理还是ETF投资,主要都是医疗医药类基金,这些基金投资持有的公司的业绩好、增长很快、进入了成长期,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医疗“赛道”进入了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空间快速扩大的时期。运气,我理解是一种“被选择的能力”。每一个时代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战争年代肯定需要身强力壮、好勇斗狠的战士,和平年代便需要饱读诗书、勤奋刻苦的读书人。虽然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这终究是很难很难实现的。人总有特定的天赋。企业也有独特基因。没有一家企业是可以全面发展,面面俱到的,因为成本太高。有的技术实力强一些、有的市场营销能力强一些、有的则比较善于创新、有的用户服务做的比较好,在企业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时刻,肯定都是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现在的市场最需要的。但遗憾的是,市场最需要什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运气。比如说去年很多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因为“孟女士事件”的影响,华为公司开始了供应链国际向国内的转移进程,他们由此快速进入了华为供应链,并且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成长助力、积累了很多发展经验。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除了自身积累过硬,不得不承认也是有运气成分:运气的名字叫做“国内半导体企业”。企业进入成长期颇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不知道何时市场空间就开始快速增大了,也不知道何时市场就开始需要这般的竞争力,导致相应的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了。所以对于企业的成长,我们只能发现,不能预测。| 2 何时买入,何时卖出看似最难的一件事情,反而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企业进入成长期时持有,不在成长期时卖出。但这句简单的一句话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困难来自于两方面:第一,是对于企业成长状态的监测、对于一家企业从稳定期进入成长期的判定第二,是对于该规则的执行。进入成长期的判定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未来、有验证、有人买。有未来,不是预测一家企业的未来,而是公司产品自身决定自己的未来。公司现有的产品,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空间。这件事情很好理解,比如A公司是一家卖帽子的企业,他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卖帽子的企业,市场空间是所有愿意戴帽子的人。有未来,是量化的定义。举例说一家公司是一个单一产品公司(如果是多产品公司,便把多个产品相加计算),该产品现在营收10亿元,当前市场空间是100亿,也就是市占率是10%。而他的市场空间还在不断增大、市占率还在不断提升。未来(一般是5年以后)市场能到300亿,市占率能占到20%,也就是60亿的营收。这就是有未来。(一般选取的底线是当前营收的3倍)。有验证,有验证和有未来是紧密相关的。未来,多多少少包含着预期和假设。有验证,验证的是公司或者行业正在走在通向这个未来的道路上。未来是远方的地平线,验证是现在的每一步。还按刚才的那个例子,5年以后市场空间能到300亿,市占率能到20%,那么现在的这个月、这个季度市场空间应该增长多少,我们要进行监测,看这家企业是否处在成长道路之上。这就像一个目标考上北大的一年级小朋友,我们要看他一年级考试成绩、二年级考试成绩,是否分数足够高,持续监测到他考上北大。考上北大就是他的“有未来”,而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就是他的“有验证”。有人买。简单的量化标准是相对于市场指数至少超额20%以上,但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经验估计,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这是向市场学习,让市场检验我们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是否准确。如果有一家公司符合了前两个条件,但是股价却在一路下跌或者持续横向运行,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市场是不是没有发现他,而是我们是不是错了。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值得赞颂千篇,但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却可能随时戛然而止。这让我们执行规则“不在成长期时卖出”,变得困难重重。让我们进入下一段,组合投资。| 3 组合投资是最好的方式策略本身反映出策略者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预测。我认为我自己不知道的太多太多。我认为我每一刻都比市场知道的更少。我不知道未来之事,也许就连现在之事也是滞后了解的。所以,有了组合投资的策略。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刻,世界上总有着一些企业处在成长期当中;市场上也有着部分上市公司处在成长期当中。所有投资者都在寻求“确定性”。但事实上却没有一个企业的未来是确定的。是的,没有一个企业的未来是确定的,可被预测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是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罢了。我相信存在着最精益求精的研究者、投资者,他们能够把企业的所有风险因素分析出来,但是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对于绝大多数风险因素而言,企业自己都不能阻止他的发生。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的发生。比如新冠。轻易的去说这家企业五年之后一定会成为XX,一定会发展得很好这样的话,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高傲自大,同时缺乏经历的表现。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值得赞颂千篇,但同时,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成长的节奏、成长的时长、成长的终点,都无法预测,只能接受。那么投资中是不是就没有确定性可言了呢?从最极限的角度上讲,是这样的。但仍然有一种把确定性扩大的方式,那就是组合持有所有现在正在成长的公司,投资于所有企业的成长。相对于个体成长可能夭折的概率,全部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在同一时刻结束成长期的概率明显更低(这不是预测,是数学告诉我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用组合投资的方法,投资于企业的成长。同时,如此进行持股体验也会明显更好。因为在某一时刻结束成长期的企业一般是少数,对于整体组合的影响不会很大。试想你非常“看好”某一家企业的成长,结果天不随人愿,他的大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采购他的产品了或者C端消费者的兴趣风格发生转变,他的业绩快速下滑,很快不在成长期了,恒威遗憾的是投资者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造成股价的快速下跌。此时此刻,根据我们在第二部分的讲述,投资者理应卖出该公司的股票,但是往往这个时候,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下不去手的,都会开始进行自我欺骗:这只是短期的现象,企业业绩会回来的。自我欺骗的背后是人性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之一: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错误。从而越陷越深。特别是如果这家公司的仓位比较重,甚至是只持有这家公司的极端情况。组合持股能很好的避免这一点。每家企业在组合中最多只占到1%(如果说处在成长期的企业连100家都没有,那么可能是宏观经济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问题,应当降低仓位,甚至远离股票市场),即使有5家企业在同一时刻结束成长期,而且更为凄惨的是股价已经下跌30%我们才知道(我们也太惨了,在信息相对充分的现在,比较罕见,除非是企业故意造假),那么对整个组合的影响也只有下跌1.5%。尽可能的多持有处在成长期的公司(绝不能放松成长期的标准,而是尽力去发现更多),表达着对于市场、对于他人、对于整个世界最诚恳的敬畏。| 4 “投资于企业的成长”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投资思想最近,我接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市场走到哪一步了?这看似寻常的一问,很明显地暴露了现在中国市场的主流投资思想:资金和博弈。问到“市场”,实际上在问有没有钱,有没有增量资金入场,有没有大爷大妈在营业部热火朝天,有没有存款搬家、房产搬家、外资搬家、最好全世界都把犄角旮旯的钱搬过来轰轰烈烈进入我们的大A股。问到“走到哪一步了”,是在寻求各方的判断,看看大家都怎么想,从而找到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思维盲区”,寻求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傲骨,或者装出一副“我知道你们都醉了但这是趋势所以我也假装醉了”的道貌岸然。“市场”,只是一个交易的场所。公平、公正、公开。“走到哪一步”,由上市企业的发展决定。迷雾、迷雾、还是迷雾。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世界主流市场的答案,也会是未来中国市场的答案。资金和博弈的思想为何会深入人心?因为具备成长性的企业太少了(具备成长性不等于进入成长期,但不具备成长性就没机会进入成长期)!曾几何时,企业把上市当成终点线,上市、减持、买掉、财务自由一条龙;在更早的时间,企业把上市当成融资而脱困的渠道,不是融资然后再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没有标的,只有基础设施,便无法彰显思想。现在不一样了。以前只有茅台,只有格力、美的、万科。他们再成长,再伟大,再拼尽全力,再创造出数十倍、数百倍的涨幅,在手机屏幕上也只能占有半厘米的一行,轻松地被快速划过。哪比得上“概念股”一窝一窝,满屏幕满屏幕地涨停。但现在不一样了,在A股市场上,我发现的,现在就至少有超过100家处在成长期当中的企业!如果算上港股,能接近150家!而未来,也许比例不一定增多,但数量一定会更多!我看到的,是数以十计、数以百计的十倍股在冉冉升起,这是多么令人激动、令人感恩啊!每当我打开一部部招股说明书,打开一篇篇研报,我看到已经不是文字和图标,那跃然纸上的是活跃的灵魂阿!是炙热的内心阿!是那充满梦想的目光阿!有一家公司,曾经在招股说明书中这样写道:“由于市场总体需求旺盛和本公司积极市场拓展,本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对发展的渴望、成长的迫切。尽管因为企业所在的市场供需环境的原因,他的成长期没有按照原有的预想到来,迟来了3年。他叫英科医疗。亲爱的我的读者们,你们有没有读过你们所持有的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定增报告书、年报和半年报当中的公司前景展望,或者打开他们的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呢?亲爱的我的读者们,你们要知道,每一刻的持股,都意味着,你们在与公司共赴那个充满迷雾的未来,你看看他的管理层,看看他的经营模式。你愿意吗?愿意与他一起奔赴那个在浓厚迷雾之后的那个模糊、不确定但足够吸引人的未来吗?!你愿意吗?投资于企业的成长,正在成为未来中国主流的投资思想。而我的使命,就是发现他们,发现现在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们,发现成长质变。 赞 (0) 相关推荐 快递行业风起,京东物流后来居上? 2020年无疑是国内互联网企业IPO的元年,而迈入2021年,互联网企业IPO的热潮依然在持续,其中,京东集团格外引人注意. 近一年来,京东系频频登录资本市场.去年6月份达达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京东集 ... 与鹏华基本面投资专家蒋鑫同行,陪伴企业一起成长 初识蒋鑫,你会觉得这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大姐姐. 然而,一旦谈到投资相关的话题,她确实那么的慷慨激昂,侃侃而谈. 回看过去11年的证券从业岁月,你会明白对于投资这件事,蒋鑫一直很热爱,一直很专注. 论出身 ... 但斌:穿越时间的河流,与伟大企业共成长 但斌:穿越时间的河流,与伟大企业共成长 2021-04-24 10:07:06·锐投顾谈理财 以下PPT是但斌老师近期在襄阳的交流会,因为全文PPT是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所以将里面的内容做了部分处理,这 ... 天理永恒,人欲必败(上) @马克陈 价值投资财富来源是 最流行的说法是其来源于客观企业的成长,企业有... @马克陈 价值投资财富来源是 最流行的说法是其来源于客观企业的成长,企业有高成长,投资者就可以有高收益:企业没有足够高的成长,投资者就没有高收益.这是一个经典的错误!下面是可口可乐从 1998 年到 ... 【新战略专访】机科公建宁:同企业一起成长的21年 文/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 彭晴 人物介绍:公建宁,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事业部总经理.中国移动机器人(AGV)产业联盟副主席.加入机科后一直工作到至今,一路从技术人员到技术骨干再到管理岗位,先后见 ... 中小有限公司如何享受小规模个人独资企业的核定征收? 很多企业税负压力比较大,主要有2点: 1. 网络服务类公司的成本太少,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太高. 2. 一些贸易类公司从私人手中进货,私人开不发票,自己又要带着13%增值税去交,也是相当于成本太少 ... 企业极速成长三要素 | 9C产融 文 / 9C产融创始人 周永信律师 中小企业处境艰难,要想改变夹缝生存的状态,有三条路可走:做轻.做强.做大.不管走哪条路,有一个问题都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如何使企业快速成长. 另外,中小企业普遍资金 ... 长城智库|独角兽企业爆发成长的基本逻辑与发展机制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一.基本逻辑 企业爆发成长,从根本上而言,源自产业发展从产业价值链运动规律向产业生态发展规律方向演进所产生的大机会大发展,核心是通过产业 ... 养正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十九章 涵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功 --<胜市正言>沪续六十三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在成长瓶颈面前,转型与成长是往往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主要还是要看内部能否焕发活力,能 ... 所谓结构性牛市,其实是成长股的牛市 一股牛市的气息似乎迎面吹来,创业板指数创出新高3554.07点,距离2015年牛市的高点4037.96点也不远了,有不少机构开始说这波行情,有望创出新高. 其实说到2015年的牛市,大家心里也是犯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