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线

在墨江,说到米线就不得不提碧溪米线;毕竟自开始吃米线就知道这里才是正宗。

传闻也好、事实也罢,反正大家都这么说了也就这样信着了。反正我是只管吃的,味道的事情多少还是取决于自己的调配,店家的心思毕竟不是美味与否的全部。

小城不大,但店铺的更迭却一点也不慢;老店也被商业化铺盖得少了许多的生气。

凡事讲求传统的老店也在认真了一辈子的老人们离去后开始了所谓改革的步伐,为了讲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太多的人已经放弃了花一整天时间来熬制一锅老骨汤,而是换成了几片碎肉一堆猪皮又几袋味精、鸡精的简单。

缺了熬煮的汤也就失去了那份需要时间与温度沉淀的鲜。只是人们依旧很善于利用各种化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调味品,味精和鸡精的出现就直接毁掉了“味道”的本真。

它们用浮夸的“鲜”与“甜”稳稳的占据了那曾经只有老汤才配的老锅、也占据了浮躁的人们不久细致的舌头。

浮躁且匆忙的人们不会去在意着份“鲜甜”与“鲜甜”的区别,他们也懒得去在意这些所谓的细节。可是不在乎时间,却愿意用心去招待自己一天中的第一餐的人们却很容易就能察觉这样的欺骗。

无可奈何,也只能轻叹一声“哎······”

我也卖过一段时间的米线,做过猥琐的路边摊主;为了所谓的竞争也偷偷的学过几手这样的“窍门”,无一例外的“味精、鸡精”;干了一段时间我就厌倦了这种“巧妙”的欺骗,挣了钱也叫我很不开心,最后干脆把锅砸了、不做了。

今天我不去谈论味精与鸡精带来的鲜甜,只分享一碗可以每天都给自己孩子吃的米线(面条也可以)。

假如是认真的,首先得熬一锅漂亮的汤;首选是带精肉的腿骨,为了汤色浓白且显得厚重一些,就需要加一些猪皮。可以加点草果叶去腥提香,还要加点老姜、也是去腥的。(这是我个人的配方,没太复杂的东西)

汤要熬煮四小时以上且始终保持沸腾,直到汤色变白且肉和皮几乎熬化。自己家里面做的话鸡汤、排骨汤、瘦肉清汤都可以。

盖头(即臊子,墨江称之为盖头),可以选择很多种,根本就不拘于某一种(鸡猪鹅鸭都可以)。

红烧、焖、炸、炒······随你发挥,实在闲麻烦就上一顿的剩菜就好了。

葱花、香菜、辣椒油、油蒜、花椒油、盐、味精、酱油、杂酱、泡菜、酸菜······配料也是五花八门,只要你觉得应该有或者可以有的都可以。

米线要最细的,如果是鲜的就不需要煮,只需沸水里轻轻一烫。干的就要提前用温水泡一下,方便烫煮。

米线处理好就打上滚汤,撒些葱花香菜,再浇上准备好的盖头趁着腾腾的热气依据个人的口味调料就可以了。

小城的人们很善于调理自己的口味,或浓或淡却不千人一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着就是自我、就是本真、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和承认。无论是谁都一样,在属于自己的碗里调配属于自己的美好。即私密也颇有乐趣,这或许也是小城的人们喜欢这样一碗米线的原因了。

当然,小城的人们对于那配伍的汤也不拘于肉汤,还破花心思的创造出了豆浆、花生汤(花生磨碎,类似豆浆)、豌豆汤(豌豆浆)······

这都是生活中的寻常物,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也就叫一碗原本简单的米线变得有了层次感;这就是美、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崭新的清晨。

我是个不善于打理时间却乐于为美食和花开去等待的人,毕竟有些事注定是需要等待的,着急对于这些毫无意义。

简单并不一定无趣、也并不一定真的简单。只是辛劳的那一幕隐藏在了你醒来之前的夜色里,当你走过着热气腾腾的熟悉却永远也不会明白天亮之前就点燃了炉火的那份陌生。

一碗米线成长了小城的人们,自小就知道了自己喜欢的味道里应该哪一种感觉多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