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3)——午桥(附:严复故居等)

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中有一条南北流向、直通乌龙江的河道,名为“阳岐江(河)”。阳岐江把阳岐村分为上岐、下岐两个自然村,为方便交通,河道中段架设有一座4墩5孔的石构平梁桥,名为“午桥”,俗称“五门桥”。

X

有资料称:午桥始建于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是旧南驿道上重要通道。全长34米,面宽3.25米。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 “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
还有资料称:午桥桥面两侧施低栏短柱,石上原有刻字,大都不可辨认,仅“尼戒圆募钱造”尚可见。现存桥栏为后人增补,其余部分均为原建。

这些资料同样存在错误、不足和被人误读之处,某人也要通过实地细心察看,并结合可靠的文献资料,才能尽量还原它的真实历史面貌。
首先是午桥的始建年代。由于历代旧志中均无午桥的记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故绝大多数资料均引用了清代阳岐村人叶大庄(同治十二年举人、光绪二十三年邳州知州)的一首诗:午桥人唤五门桥,元祐题名字未消。想得落成酾酒日,富韩司马正当朝。从诗文内容来看,叶大庄曾经在桥上见过镌刻有“元祐”纪年的铭文,但诗中只有年号,没有具体的年份,说明这并不是午桥始建于元祐四年之说的真正出处。于是,某人又查阅了一些不大被人注意的文献资料,终于在现代版的《福州市地名志》找到一小段关于午桥的介绍:……清代叶大庄《写经斋文集》载:“午桥又称五门桥,元祐四年建。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往年,余游京师,村人募工去之,以惑于俗惜字之说也。”……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这段话才最有可能是午桥始建于元祐四年之说的真正出处,而且也是比较可信的。

其次是何人造桥的问题。有资料说午桥栏柱上仅“尼戒圆募钱造” 刻字尚可见,于是大家纷纷认定这桥就是戒圆所造,而且还有滋有味地编排出戒圆如何造桥的故事。但现实的情况是,某人曾遍查午桥的桥栏望柱,虽然发现两个望柱柱身上有模糊不清的铭文,但这两处铭文均非“尼戒圆募钱造”。
第一处铭文在桥栏东南侧,右行勉强可见“黄卅八娘設■一”,左行已完全无法辨识。从铭文字体和内容来看,年代比较久远,但由于没有纪年,意义不大。既然已有资料误称此处铭文为“黄州八娘”,那么还是有必要予以纠正,顺带提供一个常识——古代之人为表示家中人丁兴旺,通常在其子女的排行前加整十的数字,如“萧十一郎”、“陈二十一娘”、“黄卅八娘”等,皆为此理。

第二处铭文在桥栏西南侧,字迹小而浅,比第一处更加模糊,但年代应该不算久远。如果有人对以上两处稍加清理,并用红漆描画一遍,应该可以把全部的文字都给显现出来的,这或许对于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午桥的历史沿革会有一些帮助。

有关资料称:“现存桥栏为后人增补。”这种说法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桥栏肯定经过修葺,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北侧正中栏板上所题的“午桥古迹”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问题在于,桥栏的绝大多数望柱应当还是原构,而且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后代重修时,只不过是进行了加固,更换了极小部分的栏板而已,其原始面貌并未发生重大的改变。

对比始建于宋政和三年的福清龙江桥,可以发现两桥中的长、短两种望柱形制基本相同,就连长形望柱折断后被改造成短形望柱的做法也是如出一辙。而且这两种形制稚拙的望柱在福州地区明代以后的石桥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多少印证了一点:午桥的始建年代确实比较久远,而且应该是没有被重造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