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作记忆”提高阅读效率记住更多
很多人喜欢读书,但是苦恼的是读完以后记不住多少东西。我们通常的阅读方式就是一页页的翻书。有些人也会做一些标记,有些人会做一些摘录。尽管如此,读完一本书以后合上书,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很少。
尽管阅读的过程中所有的字也都认识,意思也能读懂,但就是读完了,大脑中留不下多少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阅读的过程中没有认真使用“工作记忆”。
什么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就是大脑中临时处理加工信息的地方。这就像电脑的内存(Ram)。与“工作记忆”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就是“长期记忆”。大脑中的长期记忆就像电脑中的硬盘,一旦信息进入的“长期记忆”,我们就一直会记得这个信息。
我们在“工作记忆”中加工处理信息以后,如果把信息存入了“长期记忆”,那么我们就能记住读过的内容。
怎样才是真正利用“工作记忆”来读书呢?我们如果想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就要先把书上的内容调入“工作记忆”,同时,还要从我们的“长期记忆”中调用已有的知识来帮助我们理解书上看到的新内容。这个过程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一旦我们在工作记忆中充分理解了书上的内容,我们就能更好记住书上的知识。
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认知科学家乔治·米勒在1956年发布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在这篇论文中,乔治·米勒第一次提出了工作记忆中能处理的信息是5-9个,也就是7±2。随着认知科学的变化,科学家发现真正能够用“工作记忆”处理的信息只有4个。
用这样有限的工作记忆处理信息,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我们的“工作记忆”。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工作记忆”来读书呢?我们提供4个建议。这个数字也恰好符合认知科学认为的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个数。
清空“工作记忆”,提高专注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发现一种心理现象,最后这种心理现象就命名为“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效应”说的是大脑中会给未完成或者暂时中断的任务保留进程。也就是说,那些未完成的事情会一直驻留在你的工作记忆中,占用你的认知资源。
“工作记忆”本身就是一个瓶颈,只能处理很少的信息。如果“工作记忆”中“驻留”了其他信息,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的“工作记忆”资源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要清空驻留在“工作记忆”中的东西。清空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这些驻留的信息“写下来”。写下来的过程,就把大脑中“工作记忆”的东西“下载”到了纸上或者你的电子记录上。
当我们清空了工作记忆中的东西,我们专注的对象就只剩下了读书的内容,这样自然就提高了我们的专注度。
阅读过程的标记
第一遍阅读的速度可以快一些,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标记。这些标记,就是你在第二次阅读中重点要看的东西,所有你做标记的地方,就是你认为必须理解掌握、需要记住的东西。标记一定要克制。心理学家约翰 · 邓洛斯基(John Dunlosky)建议,标记一定要做到最少,一个词,一句话,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 他认为,当人们在标记的时候,大脑会误把标记过程当成记住了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做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做笔记。要想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做笔记,就一定要把大脑中的“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调入到“工作记忆”中,对书本的知识加以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做成笔记。这个过程就充分使用了你的“工作记忆”。
规划时间
因为“工作记忆”有限,所以如果长时间阅读,“工作记忆”就会不堪重负。所以要规划好你的阅读时间。一次阅读2小时,就不如分成阅读4次,每次30分钟更好。
番茄工作法 就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规划工具。可以让你的“工作记忆”用得更好。
密西根大学的保罗·艾德伍德(Paul·Edwards)教授建议,如果阅读一个250页左右的书,可以用15分钟来浏览并找出重点,然后用4小时左右阅读整本书,当然这4小时并不是一下子都用掉,而是分成几个部分。再用20-30分钟左右做笔记。
总结一下用“工作记忆”读书的方法。首先清空工作记忆,留出阅读资源;然后有节制地标记,找到重点;用自己的语言做笔记;做好阅读的时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