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知识付费挺好,它好在一巴掌打醒了很多人的发财梦
这几天收到一位学员的私信,他和我留言说:
“老师,我报了写作训练营,能不能推荐几个可以变现的渠道给我,我想写稿变现。”
我说好,不过你得先发下你的作品给我看看,对方很直接的说没有作品,一篇都没有,自己还没想好写什么?接着又问了我写什么题材来钱快,哪个平台给钱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当然我知道他可能也并非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才选择写作。
真正的问题也就在于此,没有长久的热爱,只因短暂的利益而受驱使,这样的路怕是很难走到尽头,即便是走到了也不过是在欲望和痛苦间不断挣扎而已。
从2017年下半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洞开一角,各类平台和机构层出不穷,市面上更是充斥这诸如“快速学习新媒体写作,助你年薪百万”“写好亲子育儿文,带你月入过万”,不断挑逗着市场受众的情绪和判断,让他们误以为知识付费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报一门课,学上一门写作技巧就可以轻轻松松收获高额稿费。
我就是做这一行的,这里面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但是单纯的为了交学费浪费钱的也不在少数。今天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和你们聊聊,为什么我说知识付费挺好的?
至少它好在一巴掌打醒了很多人的发财梦。
1
有些事
并不是你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价格是你付出的,而价值才是你得到的。”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这是巴菲特说的,在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松的为一门课程去付费,当然,能有这样的积极主动性很好,然后很多人并没有为知识去行动。
前段时间,我尝试着做了自己的写作爆文三堂课,我特地设置了免费即可收听,原因是我知道很多人即便买了课程也不会听完,为了避免他们在我这里浪费不必要的钱财,我开通了免费听课,
结果是我未曾料想的,和付费课程相比,我的完课率更低,因为市场受众已经被高昂的付费课程洗刷的产生一个极为不好的思想:
常常认为便宜的甚至是不要钱的一定不是好货,他们愿意为高昂的价格支付和买单,却少有人愿意为买单后的知识去实践和行动。
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老爷子能说出上文中的那句话来,价格是你付出的,一节课99元相信还是能花得起的,但是这堂课里的知识和价值却不一定那么轻易就能获得,很多人误以为写作是一门赚钱的技巧,其实不然,
它更多的是培养一种考虑问题的思维:
如何考虑切入问题的角度?
如何处理运用碎片化的时间?
如何收集看起来毫无关联的素材?
如何搭建框架思维在你的文章里进行创作?
如果这些都没有考虑过,那你付出的学费仅仅是学费而已,在接手越来越多的学员之后,我不知道是市场的误导,还是本身的定位导致,让很多人对写作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理解,很多人一上来就问我:
怎么样写才能十万加?怎么样写才能被大号签约?怎么样写才能稿费上万?
你要问他写过什么作品,对方则说我没什么作品,只是想问问,好做就写不好做就换。
朋友,这样的行为不是学习,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投机。
在这里想起卓别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知识让我们愤世嫉俗,聪明让我们铁石心肠。我们想的太多,同情太少。除了机器,我们更需要人性;除了智慧,我们更需要善良。没有这些品质,生命就没有意义。”
知识的存在,是让我们变得更好,而非让我们变得更糟。
话说回来,为什么当今有这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闯进知识付费这扇大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误以为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谁谁谁轻松写稿都能自由工作了,为什么我就不可以?
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比如说今天你和朋友打打羽毛球,如果你有点基础说不定还能玩两局,但是你如果想和高手对打,甚至是名列世界高手前茅,那就不是玩两局这么简单了。
很多人常常认为,写作嘛小学生都能做的事,我也能做。
我承认每个人都有写作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就叫做简单的能力,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获得这种能力是极其简单的。
当你刚踏入某个领域,发现它不难,好像随随便便就可以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但是你要想再精进超越,你会发现越来越难,甚至花费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明显的收获和进步,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和真相。
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做。
然后简单的事情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知识爬升的过程,如果你爬不上这个知识上坡路,真相可能是你永远处于做简单的事的阶段。
这一步,从简单到复杂,就够大部分人走完大半生,所以那些急着变现的人,你们真的不用急,因为有些事并不是你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2
简单的事情做习惯了
就不习惯做更难的事
前段时间,华为推出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在不少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的时候,也有不少网友进行吐槽,甚至留言说:
“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大价钱,就折腾出了一个普通人用不起的手机,意义何在?”
我不知道华为为什么要做折叠屏手机,但我想起了一句话:
在别人还在做简单的事的时候,总有人选择做那种看起来很难的事。
简单的事,大家都会做,然而复杂的事,能做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或许可以解释华为为什么会首先推出折叠屏手机,其实这样的案例在多年前并不少见,
在我们还习惯于去实体店逛商城购物时,阿里推出了淘宝和天猫。
在我们还习惯于用大块头杂牌机的时候,苹果推出了智能触屏机。
在我们还习惯于现金支付的时候,支付宝推出了在线无现金支付。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着山大王不也挺好吗?为什么费力不讨好去做那些得不到眼前收益的事情?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做的时候非常难,但是一旦做出来,你会发现这个市场没有几个竞争对手。因为特别难的事大家都不愿意出手,所以只要迈过了这一步,后面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占据很好的市场。
做困难的事情有一个好处,因为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非常少,所以你可以紧紧抓住先发优势,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完全沉下心来研究和尝试,没有人和你比较,也没有人和你打价格战。
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到今天的写作过程中,如今的自媒体写作已经进入到多级分化当中,我试着写出我的分析和感受:
大号偏向于浅层化阅读,一旦题材和选题过于深度则直接抛弃,所以你看到的大号基本上围绕“家庭”“婚姻”“幸福”“爱情”“成功”这样简单话题轮番使用,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简单阅读,
一方面符合主流审美,一方面则是稳妥安全不会出错,所以看着也行,当然也没有什么新意,每晚推出看看标题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久而久之:
要么是越看越上瘾,要么就是早早取关不看。
中号偏向于局部人群爱好,虽然没有大号来的汹涌,但是坚守着自己的品味和理性判断,依然可以坚挺到现在,他们的话题大多与人类命运相关,“世界”“国家”“和平”“时代”常常出现,我觉得没什么不妥,至少他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小号我看的少,在此不做评论。
读到这里,不知道给你有什么启发?
其实我想说的是,做简单的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很多人都是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当然这个很正常,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但是要想长久的活下去,你就要考虑下,如何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找到你的小岛?
我最初在写稿的时候,也喜欢用一些套路和模板,后来我发现写文章的速度很快,质量却很差,简直就是没有任何思考痕迹的流水线产品。
后来自己带别人写作的时候,我发现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一开始选择了简单的写法,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遭遇写作瓶颈,难免不知所措。
而另外一些人来找我咨询时,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突飞猛进进步不可小觑。因为他已经写了很多非常难写的选题和题材了。
所以,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做困难的事情。
那些看起来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同样的那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才是最难的。
3
你的能力是什么
你的壁垒就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一艘不断漏水的船里,换一艘船所需的能量可能比填补漏洞所需的能量更有效率。”
同样的,这句话也是来源于巴菲特。
很有意思的是,我常常在改学员作业的时候,遇到他们提问说:
“老师,我又想写拆书稿,又想写情感文,但是我觉得亲子育儿文是我最擅长的,我究竟改怎么选择呢?”
通常遇到这样的学员,我会告诉他们,先写你擅长的,等到一定程度上再去写你不擅长的。
巴菲特提出很著名的护城河理论,意思是说要建立自己的壁垒,才能保证对手打不进来。
在商业世界中,成败的关键,要看是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壁垒。
如果没有护城河,就会像那些速成速朽的公司一样,成为一只风口上的猪,风吹时起,风停时落。
对于个人写作而言,做难的事,也是在建设那道壁垒,很多人常常渴求得到点拨或者获得某种技巧,然而对基本的积累和收集素材都不愿行动,这就好比把你丢在少林寺的藏经阁,天下武功秘籍随便你看,可就算是把武功秘籍送到你手边你也不练习,要这秘籍又有何用?
如果你没有累计写出50万字的输出;
如果你没有看过100本以上的书籍;
如果你没有坚持3年以上的写作;
如果你没有拆解过100个以上的标题,
请问你拿什么和别人去拼?光拿热爱和喜好,是走不到最后一步的,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往往靠的是痴愚般的坚持。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大家都知道今日头条的运转核心是算法,主张通过机器学习来取代人工编辑,而张一鸣也像一台机器一样训练自己。
他试过将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精准完成时间表中的每一项计划。
反复实验后,发现效果不佳,“我觉得更大的效率来自于重要事情上做得好,而不是在处处做得好,管理精力比管理时间更重要”。
于是,他调整实验方向,去寻找专注、高效的波峰。最终,他得出结论:
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张一鸣曾对一位高管反复表示,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又会保证自己每天必须睡足7个小时,以便获得最佳状态。这让这位高管感到“恐怖”,
“他真的像机器一样在工作。”
同样的,回顾来时路,我常常看到那些如今小有成就的写作人,无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输出和学习,这些积累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有机会迎来爆发,我们不用等风来,我们自己扇动翅膀就能起飞。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写的不好,而是我们写的太少。
4
学习
是避免做梦最好的方法
很多年前,我们的学习大多来源于课本,来源于旧有的知识积累和堆陈,学习的方式也非常简单,拿来拆解细细消化即可。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方法有些时候不灵了。
两个原因,第一,社会在多元化,人和人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你学了别人的知识,未必对你有用,或者说别人的那一套理论未必适合你,这也就是我常常说的,很多人报了很多课程,最后却一样没学到。
有时候不是课程不好,而是不适合你而已。
第二,其实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一个领域扎得越来越深,就越不知道不在这个领域里的人,是怎么想的。
有一个词叫“知识的诅咒”。你没有专业知识不行,因为你没有竞争力。但是如果你有了某种专业知识呢?
你也就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认知牢笼。
在这个认知里你只看到自己所看到的,而无法走出认知的牢笼,除非你能打破现有的知识认知框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倒逼自己向上成长。
这么说来,人一生的学习,就要分成两个阶段了。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知识,建立竞争力。
第二个阶段,是走出知识的牢笼,建立知识外扩力。
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学习其实是很反人性的一种过程,我的很多初中、高中同学就是因为不想吃学习的苦,结果早早的辍学离开校园,或许他们都还过的不错,但我常常为他们感到遗憾。
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快速让人成长的方式之一。
但是,请你不要误解和混淆了学习知识和知识付费的含义,我一直很支持为知识付费,因为别人在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精力,但千万不要以为付费了就得到了知识。
如果你没有通过学习去建立你的竞争力,也没有打破现有知识的外扩力,对不起,
知识的获取从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想要通过学习变现的路也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了,如果你现在还问我知识付费怎么样?
我会觉得挺好的,
至少在将来的某时某地,它终将一巴掌打醒了很多人的发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