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四国游(17):时代烙印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我要说,建筑也是凝固的历史。
建筑,留有时代的烙印。
读建筑,也是读历史。
当年流行的衣服破了、没了,
建筑还在。
老旧的历史被人涂了、改了,
建筑还在。
上海外滩的老建筑,
诉说着租界的历史;
帕尔努老城的建筑,
留下了殖民的痕迹。
1911年建的市议会大楼。
转角是挑空的。
柱子像大象的鼻子。
牌子上标明市议会大楼是市政厅的延伸。
还标明了是威廉建筑师设计的。
在1911年前,
帕尔努有议会吗?
如果有议会,在哪里开会?
在1911年前,
帕尔努有设计师签名存档的建筑吗?
一百多年了,议会大楼在老城里仍然属于高大的建筑。
转过一条街,还能见到它的塔尖。
东正教教堂。
沙皇时期,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
即使在偏远的波罗的海海边,也会受到影响。
教堂在帕尔努老城的边缘。
大树遮挡,很难拍摄全景。
在两树的夹缝中,可以看到高高的塔顶。
圆圆的穹顶,东正教教堂的标志性造型。
如此美丽的花门,第一次看到。
茂密的树林,挡在教堂的正面。
这是正门。
挂着“汉莎城市酒店”的牌子。
“汉莎”不是城市的名字,在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
13世纪时,汉萨同盟把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城市和商业城市联合在一起。
14世纪全盛时期,同盟有155座城市。
爱沙尼亚的塔林和帕尔努当时都是汉莎同盟的成员。
汉萨同盟对成员提供保护,调停城市间的纷争,调整有关船只停靠、卸货和货物存仓事宜的各项法令,规定钱币和砝码,阻止各国从事独立的商业,并不惜用武力取得和扩大自己的商业特权和商业垄断。
1875-1942年期间的帕尔努男子高中学校。
这期间,经历了苏联统治、德军占领、爱沙尼亚独立、苏军占领、德军占领,这所学校不容易啊!
帕尔努经历了战争、轰炸,房子倒塌、重建。
留存下来的老房子属于命大的。
街角用栏杆围着的地下室有密室逃逸的游戏。
不知这密室建于何时?
爱沙尼亚曾被多国占领和统治,故留下的老建筑风格多样。
几百年来,城头变幻大王旗。
旗帜变,建筑也变。
有的很土,
有的很洋。
老虎窗顶上还有老虎窗。
墙上的窗看不见,屋顶上的窗多得是。
老房子的维护与利用是个大问题。
只维护,不利用,入不敷出,难以维持。
过度利用,对老房子也是一种伤害。
老城房小路窄,饮食业施展不开,也有侵占到人行道甚至马路的“违章建筑”。
老房子的改造,大多采用热水瓶换胆不换壳的做法。
但有的危房倒了,是按照片依样画葫芦重建,还是融入新的元素?
如这幢房子,大面积的玻璃,肯定不是17世纪的房子,但有民族风格,也是一种时代的烙印。
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混搭。
一红一黑。
红的是老房子,
黑的是新建筑。
勾肩搭背在一起,
配吗?
再过若干年,
新建筑也成古迹了,
21世纪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