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被“逼得要疯”,正常吗? ——读戴安娜▪塔文纳的《准备》有感(3)
一
人类最初的学习行为也同小鸟练习飞翔一样,完全是出于本能,出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出于对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需要。
小孩进入小学开始一年级的学习时无不是兴致勃勃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晋升,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了呢?是什么力量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对此,黄炎培先生有一番高论深得我心,他说:“儿童的天性是好劳动的、好创造的。在小学教育时期还没有抑制,也不可能抑制,而大部分青年终于遭受抑制,则是中等教育应该完全负责的。从中学起,课程的繁重,教材的艰深,考试的严酷,把天真活泼的青年们逼得发呆了。虚荣的奖励在前边引诱着,退学隆班种种罚则在后边驱逐着,曾有许多人写过‘救救中学生’这一类文章。政治上解放了,希望教育上也来一个解放,希望中等学校学生很快获得解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第147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选,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黄炎培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51年的《社讯》(中华职业教育社内部刊物)第五十五期。七十年过去了,黄炎培先生指出的教育弊端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愈演愈烈。当下“课程的繁重,教材的艰深,考试的严酷”已经不再是“从中学起”了,而是从小学便开始了功利的追逐——考取好的高中、考取重点大学。
二
观照现实不难发现,当下有数不清的“天真活泼”的孩子被“逼得发呆了”。与此同时,也有数不清的家长被“逼得要疯了”。我接外孙、陪外孙,有机会和许多小学生低年级的家长接触,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只要不谈分数,我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没说的,可就是成绩上不去,不愿意学,我简直被逼疯了!”此种现状,着实不正常,着实令人担忧。
是照顾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但牺牲掉上高中、考大学的前途,还是牺牲孩子当下的快乐,去换取一张通往“高学历,好职业”的通行证?我们的确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有没有二者兼得的“成功之路”?戴安娜▪塔文纳创办的萨米特学校走出了这样一条“成功之路”(见《准备》一书),但不得不说,那毕竟是在美国。
尽管如此,读《准备》一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该书的两位译者屠锋锋、和渊在译后记中所说:“它给我们带来的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震撼确实非常强烈,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现在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可以从萨米特学习和借鉴什么?坚信和笃定什么?平衡和探索什么?”两位译者还说:“我们一直在以很慢的速度翻译这本书。首先是因为要字斟句酌每一个字,总是觉得还不够好或者还应该更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会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在翻译的同时,我们会在旁边再展开张白纸,写下自己的思考,有的时候一写就是一个晚上——这是一个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
我读《准备》一书的过程正是如此,我一直在以很慢的速度“阅读”这本书,有时候一个段落要读好几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是边读书边“写下自己的思考”,这的确是“一个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但很值得。
终于读完了《准备》。掩卷思考,我想的最多的是,如果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有条件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那么,它应该是怎样的一所学校?我们又该如何来办?我们有没有信心办好?学生和家长是否认同?
三
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读后深受启发。我以为,理想中的学校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好一切“准备”,这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满足孩子深造学习的愿望,同时也理所当然地包括支持、鼓励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未必是上大学)。
这样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其要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或技术技能的权威,而是随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促进者”;
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再也不是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学习——不管自己有多么不适应、不感兴趣;
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和知识再也不是和工作实际相脱节的、没有生命的、孤悬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里的东西”;
教师愿意走进学生心灵,倾听他们已经发出和尚未发生的声音和“心声”,从而有能力、有智慧、有眼光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专业性的帮助,同时又深知学生的成长不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更是需要反复“折腾”、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因此,教师扮演的是参谋者、引领者、鼓励者、期待者、等待者的角色,很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需要他人指导和帮助的人,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们更是驾驶着自己“命运之舟”的那个人,学生需要的是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并且能够指导他们如何驶向成功彼岸的“教练”,而不是干坐在大船上看着“教练”们熟练而惬意的操作,因为倘若是那样,即使到了成功的彼岸,学生也不会有丝毫的成就感;
学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适宜行船的大江大河,还有适宜马儿奔腾的草原、适宜兔子奔跑的山坡、适宜猴子攀爬的森林,甚至还有各类水鸟栖息的湿地……,总之,学校不再是学生为分数而竞争的“战场”,而成为可以促进自己“全面”而又“充分”发展的乐园。
我相信,有了这样的学校,孩子被“逼得发呆”、家长被“逼得要疯”将会成为历史。
202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