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步骤,让孩子学会提要求与提要求背后的延迟满足
★案例分析★
孩子已经三岁了,可仍然不会向大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前几天,我在厨房做饭,孩子想拿放在桌子上的糖,就自己踩着椅子自己拿,结果一个没站稳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把小脸儿也摔青了一块,事后我庆幸当时桌子旁边没有放其他的东西,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发现孩子不太善于提要求后,我总是担心类似的事情会再次发生,我和他爸整天也是提心吊胆的,生怕他出危险。
对于孩子的这种问题,我也用过一些方法,可是仍旧收效甚微,作为家长我到底该怎么帮助孩子学会提要求呢?
提要求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是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让妈妈帮忙拿餐桌上的糖”)。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后,肚子饿了,会哇哇大哭;感觉会很不舒服,也会哇哇大哭。婴儿的“哇哇大哭”就是提要求的一种体现:前者是为了向父母索要食物(正强化);后者是为了向父母“申诉”,希望大人尽快来帮我自己解决问题(负强化)。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自主表达一些长短不一、内容丰富明确的语言,肚子饿了会告诉大人“我想吃东西”,看到新奇的玩具会问大人“我能不能去玩一下?”,没听懂别人的话时会说“你刚刚说什么?”。
如何让孩子主动提要求?
首先,家长们要在生活中多为孩子创造可以主动提要求的机会(创造动机)。比如说,将孩子平时喜欢玩的玩具藏起来,鼓励孩子对玩具或玩具的位置提要求,如:“妈妈,我的玩具去哪里了?”;或把孩子喜欢读的书从书架下面的一层放到较高的第三层上,鼓励孩子对书或大人的动作提要求,“妈妈,帮我拿一下我的书。”,也可以把孩子喜欢吃的零食从茶几挪到厨房的橱柜里,鼓励孩子对零食、零食的位置或大人的动作提要求。
其次,家长们也可以在辅助强度或辅助时间上做调整。一开始可以给孩子适当的语言辅助(例如:“你要什么啊?”),在孩子的表现趋于稳定后,则可以尝试用只言片语进行辅助(例如:“你要____”)。依次类对,循序渐进,逐渐降低辅助强度,引导孩子的自发行为。又或者,家长可以在创造了动机之后,等待3秒钟再给语言辅助,以此类推,把辅助时间逐渐延迟到5秒、8秒。
最后,从强化的角度上出发。家长可以采取“辅助自发,区别对待”的原则。如果孩子“破天荒”地自发提要求了,家长要做的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用声音、笑容与愉快的情绪强化孩子的行为,例如:“哇,儿子你真是太厉害了,有和妈妈主动讲你要什么,妈妈立刻就知道了!”
当孩子学会提要求后,有的家长又有了这样的困扰——“是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我都需要满足呢?”
孩子的要求有的时候有些是不太合理的,这是家长要以引导者的身份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要求是对的。若有的孩子不能执行家长的建议,仍旧坚持自己的要求,甚至会以哭闹的形式相要挟以求家长答应自己的要求。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本质原因大多是孩子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足。所谓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的能力。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会更懂得感激、珍惜,更能够忍耐、自制。
那么该怎么做,孩子才能成功建立起自身的延迟满足呢?
一、让孩子明确要等多久
家长在要求孩子等待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比如,可以设定闹钟,告诉宝宝“等闹钟响了就可以吃蛋糕了”。孩子知道了等待的具体限度,就更容易实现等待。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让孩子等待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循序渐进。
二、转移注意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更感兴趣的事物,淡化其对不合理要求的坚持。有些孩子当家长没有满足自己提出的要求时,会出现哭闹的现象,这让不少家长很是头痛。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哭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家长经不住孩子的哭闹,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相当于变相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奖励。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一定要把握原则,能满足的尽量满足,暂时满足不了的,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延缓,比如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大人就应该坚持原则,否则他将来就会养成以哭来要挟家长的习惯。
三、建立约定
比如,今天先不买玩具,如果这个月都能自己好好吃饭,月底的时候就可以买一个玩具。这就让孩子有了一个期待,懂得等待、努力是能实现目标的,这样的获得更加有意义。但是对于这样的约定家长一定要能很好的遵守,不能能到月底时由于自己或者其他的原因无理由的不遵守约定,这样一是对孩子的内心打击更严重,二是对可能也会让孩子养成不遵守约定的坏习惯。
当孩子提要求的技能被不断提升后,我们便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孩子的所思所想,他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他想要我们做些什么?这样我们便可以逐渐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难的不是学习怎样的知识、而是学会主动,要主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天嗨脑仁给各位家长分享的教孩子主动提要求的小技巧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