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最牛的弟子
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也鲜有人能说得详尽。那个双休日晚上,我在书房里呆了几个小时,翻阅了有关孔子的几本书,对其众多的弟子粗略有一些了解,得出结论,窃竟然认为孔子晚年最牛的弟子是子夏,不知是否能为有心于孔学者进行考证研究添毫发之助。
说起孔子的弟子,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个性。关注孔子的弟子大有人在,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晏婴曰:“臣闻仲尼居处情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在众多的弟子当中,众人一般都会想起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等人,他们都是“孔门十哲”里的响当当的人物,这十人当中,孔子最喜欢的是颜子,批评最多的是子路,最富有的最有政治成就的是子贡,而孔子晚年最牛的弟子,在传授儒家思想方面的佼佼者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子夏比孔子年少四十四岁,“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子夏比孔子年轻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子夏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
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秉承仲尼古义所创发的“观其德”,并以哲学“新义”深入的契会,显现的反映出子夏易学秉承“古义”,兼容“新义”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各有所侧重。他尤善于《诗》《乐》,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他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主张国君应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夺。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子张第十九》)等观点。李克、吴起均为其学生,魏文侯也尊其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均由其传授后世。
子夏是继孔子之后关系统传授儒家思想的第一人,被后人誉为传经之鼻祖。子夏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孔子去世以后,其弟子们云散,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子夏的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子夏在他晚年时,仍继承老师的衣钵,到魏国西河一带继续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济世的良才,并成为前期法家的成长的摇篮。子夏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圣人”,然而,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孔子。他在魏国教学期间,受到了魏文侯的很高礼遇,被称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国的栋梁之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人,这些魏国的文武大臣,都拜子夏为师,尤其是吴起,是战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论其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都会富强,其才华和成就,在当时无人可比。子夏在传播儒家经典、发扬儒家学说、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以及培育具有法家特色的弟子方面都贡献卓著。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关注的是现实的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子夏对于读书的目的性、读书的方法等也是很明确的,著名的格言或名句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等等。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由于子夏性格直爽,说话没有遮拦,有时候也不怎么给老师孔子的面子,弄得孔子不高兴,但孔子都不计较,有些提问孔子都会耐心地解答。如子夏最初去拜孔子为师时,对孔子的提问就让孔子心里感觉不舒服。当时,孔子已是最知名的老师,天下的许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为师。有一天,孔子收了一个新的学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论相貌,并不英俊潇洒;论身材,也不壮硕;论谈吐或聪明,也只是普通而已。子夏似乎有“以貌取人”的思想看待孔子,而孔子没有计较这些,耐心地向子夏解释这些学生向孔子拜师和其愿意接受这些学生的缘由。孔子认为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不只是师生之间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不也是这样吗?天下没有完美的学生,也没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属。如何激发潜能,使优点长处得以发挥,并改进缺点,弥补短处,才是教导者的责任。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说苑》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论语》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在孔子晚年时成为其名下著名的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千百年来,子夏因其言行举止端庄,而成了许多国人崇拜和学习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