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赛场上那些最迷人的笑容

在7月27日晚举行的女子体操团体决赛中,中国选手芦玉菲发生失误,脱手从杠上掉落,画面令许多国人感到心疼!
而掉杠之后,小姑娘站起来后第一句话是——“可以再翻吗”
之后,芦玉菲迅速调整状态,顺利完成了后面的自由体操比赛,拿到13.166分。
虽然最后中国队以161.196分排名第七,无缘奖牌。但是,赛后我们看到的是卢玉菲脸上依然是灿烂的笑容。
还有,在女子100米蝶泳中痛失金牌的张雨霏。
1998年出生的张雨霏在女子100米蝶泳半决赛中游出55秒89,以半决赛的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决赛。
然而,在决赛中,本来有望夺冠的张雨霏,却不敌华裔加拿大选手麦克尼尔。虽然张雨霏在决赛中也游出了55秒64的好成绩,无奈,对手还是以微弱优势0.05秒获胜。张雨霏错过了这枚金牌,只能接受第二名的成绩。
的确,以张雨霏预赛和半决赛的优异表现,她的确可以也“应该”夺金,况且离金牌也仅有0.05秒之差,拿个银牌着实可惜。
但是,赛后的张雨霏依然笑靥如花:
在我们关注奥运赛场上耀眼的明星时,其实,那些虽然失败(有些也不能称之为失败),但依然绽放笑容的选手,他们的微笑才是奥运赛场上最迷人的笑容,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不仅要为他们喝彩,作为老师,我还由此想到了关于教育孩子的一些道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奥运会比赛场上的输赢,引导孩子积极正向的得失观和竞争意识?
有一个回答中引用了跳水女皇郭晶晶在一个访谈中的话:“比赛时他们要知道胜负,刚开始他(儿子)输了觉得很不高兴。但我跟他说,没可能永远赢的……”
即使如跳水女皇郭晶晶这样的独孤求败般的天才选手,也曾经遭遇过失败的折磨。
无论是奥运赛场上的比赛失败,还是孩子考试中发挥失常,以及生活中遭遇挫折坎坷,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谁都不可能做到一帆风顺。
如果孩子一旦失败,家长就指责埋怨,或者给孩子灌输只能赢不能输的观念,那么,孩子成长中的挫折反而会更多。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因此导致孩子缺乏抗压能力的磨练,他们会更难以获得成功,甚至更容易陷入崩溃或自责的泥潭。
在《反脆弱》一书中,作者列举出了人们在遭遇失败后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如同一个玻璃杯从高处掉落,会被摔碎,一蹶不振。
第二种,如同一坚硬的石块从高处滚落,虽有些许伤痕,却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本色。
第三种,如同一个从高处落下的乒乓球,触地后会反弹起来,落下的力度越大,反弹得越高。这被心理学家称为反脆弱性。
所以脆弱的反面不是坚硬,而是反脆弱,第三种乒乓球型就是具备反脆弱素质的人。
培养孩子的反脆弱品质并非易事,除去平时对孩子进行关于“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之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在挑战面前,应该让孩子有意识地体验那种迎难而上的斗志带来的愉悦感,也体验失败后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而有所收获的成就感。
总之,无论孩子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不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始终以激起孩子的兴趣、好奇心以及迎难而上的动力为目的。
说起“失败”,家长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还要有对失败的意义与独特价值深入的挖掘。
你听说过“国际失败日”吗?这是芬兰人创立的节日(芬兰教育在全球排在前列)。这个节日定在每年的10月13日。
到了“国际失败日”这一天,芬兰人都会鼓励大家“自曝其短”,分享自己犯错的过程、失败的经历,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也能摆脱对失败的恐惧。
在我们逐步接受那么多国外节日的今天,为什么不引进“国际失败日”呢?我估计还是中国人太忌讳谈论失败,对失败等不好的事情唯恐避之不及,怎么可能大张旗鼓地去过什么“国际失败日”呢?
其实,我觉得,这个节日的意义要大于很多庆典式的节日。看看芬兰人创立这个节日的初衷是什么?
他们想告诉全世界的父母们,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训练场,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调味品;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们,优秀的学校从不会教育孩子避免失败,相反,他们会告诉孩子们,与成功对立的不是失败,而是平庸。
芬兰人的观念也恰好印证了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一句话: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
就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总结的:一个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谓的考试成绩,而是这个人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或者叫反脆弱性。
那些奥运赛场上最迷人的笑容,就是心理韧性的表现:这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未来的奋斗会让人生更加充实而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