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0138】不祥;师必无功。

通鉴原文
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反而言于燕王曰:“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王怒。群臣皆以为可,乃发二千乘,栗腹将而攻,卿秦攻代。将渠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攻之,不祥;师必无功。”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王之绶,王以足蹴之。将渠泣曰:“臣非自为,为王也!”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乐乘于代,追北五百余里,遂围燕。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燕王使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
月残读鉴

乐间和将渠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去攻打赵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是,他们分析的方法不一样,很显然,乐间的分析比较科学,有根有据,赵国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是说你想攻打就可以攻打的,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人,积累了很多作战经验,战斗力肯定还是不错的。而将渠不一样,他从道义上去分析这个事情,认为燕国这样做不符合道义,肯定不会给燕国带来什么好处,燕国必然在这次战斗中失败。

虽然他们预言都是正确的(我是说结论),但是,乐间的方法是科学的,可靠的,而将渠的方法却是不可取的,要知道,这个世界真的不是道义能够去解释的世界,特别是在战国时代,到底最后的胜利掌握在谁的手中,是谁统一了天下,是秦国,而秦国统一天下,也不是靠道义,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别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

什么是道义?

周武王说,他看到商纣王的种种误作非为,吊民伐罪,攻打商纣王;这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无法考证。然而,唐太宗策划玄武门之变,他哪里又有什么道义呢?历史是胜利者说了算,到底是不是道义,符不符合道义,从来都是胜利者说了算,所以,不要太在意道义,而是要修炼自身的内功。

燕国失败的本质,不是因为他们道义上错误了,而是,他们在国力、战斗力上根本就不是赵国的对手,要是你说他们当年也曾攻下齐国,是的,因为当时齐国国内是什么样子?当时将领是乐毅!当时的国君是多么相信乐毅,这几点上,现在燕国这样的机会吗?赵国经历四战,他们确实疲弱,但他们也确实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所以,你们来了,正好可以捏一捏这个软柿子!

要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而不是从道德的角度去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准确,也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燕国国君姬喜派使臣栗腹与赵王缔结友好盟约,并以五百金设置酒宴款待赵王。栗腹返回燕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去进攻赵国。”燕王召见昌国君乐,询问他的意见。乐回答说:“赵国的四境都面临着强敌,需要四面抵抗,故国中百姓均已习惯于作战,不能去攻伐。”燕王说:“我可以用五个人来攻打赵国的一个人。”乐答道:“那也不行。”燕王大怒。群臣都认为可以出兵攻赵,燕王便调动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城,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地。大夫将渠说:“刚与赵国交换文件订立友好盟约,并用五百金置备酒席请赵王饮酒,而使臣一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是不吉利的,燕军队肯定无法获取战功。”燕王不听将渠的劝阻,而且还亲自率领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随大军出发。将渠一把拉住燕王腰间结系印纽的丝带,燕王气得向他猛踢一脚,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赵王任命廉颇为将,率军迎击燕军,在鄗击败栗腹的部队,在代战胜卿秦、乐乘的部队,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国人说:“一定得让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赵国的军队方才退走。
在 不断学习中成长!
人鉴,明得失;
史鉴,知兴替;
铜鉴
,正衣冠;
以史为鉴
通鉴小故事
微信号:yezidis
QQ群:11585399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