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人解二:五行生克等

天人解,实际就讲了一个问题,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结构,是天地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规律,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后面黄元御先生就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阐述这个问题,阐述一气周流的结构体系,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反复理解、建立这么一个立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后面的学习可能会觉得有些重复,反过来覆过去,就说这么一个事,黄元御先生也是煞费苦心,希望为我们讲得更透彻,更圆融一些。

  第二小节《五行生克》,土合四象,就是五行,这一节,是从五行的角度,来阐述一气周流与五行生克的关系。《内经》讲的五行,并不是天然的五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气的不同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行,就是一气。

  五行相生,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圈实际上就是一气,从升到降,由降到升,转了一圈。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所以五行相生,实际上就是一气,按正常的次序周流,慢慢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由阴出阳。然后反过来再由阳入阴,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是一个动态的周流、盈缩的过程。

  相生,一个发展成另一个,就跟季节交替一样,春夏秋冬是慢慢变化的,这就是相生的过程。一气,就像一股生气,本身就是生发的,就是流动的,自然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天然有这个周流转动的趋势,它只要在周流,五行就一直在相生,跟接力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就转起来了,这就是相生。

  那相克呢?木气不能升得太过,太过就降不下来了,所以金克木要降下来。为什么金能克木?那我个人理解,一气周流,这股气来源于中土,中土本身是斡旋升降的,在转动升降的过程中,慢慢的由中焦向外周,向外边的脏腑流通,慢慢演变成外面的四象,木、火、金、水。

  四象的根源在中土,中气很充足的时候,外面四象周流得很通畅。就像一个人放风筝,只要这根线在我手里,风筝不管往哪飘,始终是围着我飞,跑不了。所以这一股气,往上升,升到一定的程度,还能降下来,木气升发,变为火气,火气就到顶了,开始往下降,慢慢演变成金气,往下敛降。为什么能降下来?就在于中土之气,在那儿收着呢,这一圈木火金水四象之气,根儿都在中土,中土不散,气跑不出去。你可以理解这股气就好比风筝,中土就是放风筝的人,气血经络就是那根线,所以这四象之气,不管升也罢,降也罢,始终离不开土气,围着中土在转。所谓的相生相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气机的升降。从一气由升到降,顺序相生,四气周流这个角度来讲相生。从四气不会摆脱中土这个核心,一直围绕着中土在运行,讲相克。所以它肯定是升上去也会降下来,放出去还会收进来,肯定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他是围着一个中心在转。从这个角度讲,就有相克的一方面,而且相克讲的是气机的升降,相对的,相反的,有升就有降。

  相克的根源在中土,没有中土这个根基来坐镇,也就没有升降,生克无从谈起。生克的根源在中土,具体实现在外周脏腑,比如肺气主降,如果没有肺气,没有肺这个器官,没有肺经这股气,也降不下来。很多抽烟的,肺部患病的人,往往都肾虚,气短。因为他这一气,在经气这块不能直行,一气敛降的功能实现不了,如果中土,要求你给我降下来,但它自己执行不了,没有执行能力呀,所以也降不下来,这就是标和本的问题。不管是相生还是相克,根基都是中土这股气,但具体实现一气周流这个功能的,还要靠四象,靠五脏各自的功能来顺序实现,这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

  治病时,会遇到不升或不降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单纯去升,或单纯去降,要考虑到中土的虚实,要斡旋中土,否则单纯升降可能没有效果,根源就在于,升降的基础是中土。黄元御把问题的核心讲透了,尽管《四圣心源》的方子,直接照搬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就是给我们一个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面会有疾病的治疗,主要也是从法的角度去讲。

  黄元御从五行生克的角度,又把一气周流讲了一遍,这样五行理论跟一气周流的模式完全结合成一体了。后面几节就是从不同层面来讲一气周流,每个层面都是同一个模式,最后把所有层面都融合到一块儿,成为一个框架,这样就算把《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基本掌握了,从理论的角度应该是理解得不错了,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就很好了。所以这么多小节,只讲了一个问题。

  下一小节脏腑生成,五行生克,是从天地、四季的角度来讲,脏腑生成,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中土脾胃、肝木、心火、肺金、肾水,是人体的五行,和天地的五行生克是一样的: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中土处在中间,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升,戊土右降,中土就在中焦斡旋升降,气血就在一身周流开来,水生木,木生火,中土就像中枢,对整个周流的一气都有一个无形的引力,转到心火这个位置,火气就开始往下降,就变成金气,金气再往里收,就成了肾气,所谓的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之气往上升。外在的表现,从中焦周流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同时戊土这股气往下降,表现出来就是肺金和肾水这股收藏之气,这是从人体五脏的角度阐述人体一气。

  人体这股气的周流、运行模式,还是天地之间一气周流的模式,为什么所有的运转规律都一样呢?因为从气的层面来讲,天地有天地之气,万物各有气,人身也有自己的气,这股无形之气是相通的,能相互沟通,天地人和万物都是合一的,都按共同的规律周流,运行是一致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意思。从形体的角度讲,人还是人,天还是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是有区别的,从气的角度来讲,是融会贯通,符合相同的规律,在一起共同运行。

  五脏的一气周流,主要是从气的层面,有时从神的层面,神比气的层面更高一些。有形的角度比如肝脏和肺脏,具体的器官各有各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但整个生理之气,是融会贯通的,可以成为一个整体。所以理解时一定要从气的角度出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气,讲究神气。

  下一个小节《气血本源》,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血是温升的;阳降为阴,气是凉降的。气血都从中焦化生而来,后天的饮食,在中焦消磨,化为气血,所以中焦是一气的根基和来源。气血也是相对而言,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一气由阴出阳的时候血变成气,由阳入阴的时候气变成血,气血不是截然分开的。肝血往上升,肺气往下降,血升为阳变成气,气降为阴变为血。脾土主升,所以主血,胃土主降,所以主气。血虚的时候,补气的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达的力量,血虚的人左脉偏细、偏虚,养血养阴的时候,要通过中土的化源来补。同样,气虚的时候,右脉,特别是右寸脉肺脉偏虚,摸着比较软,补气时也要注意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消磨水谷,化生气血,自己就补上来了。肺主气,肝藏血,源头都是在中土。这一小节就是从气血化生,气血本源的角度阐述人体一气周流,还是中土斡旋,肝升肺降,心散肾藏,还是这个模式。

  《精神化生》也是,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肾精上升,下焦发动演变成肝木的阳魂,由阴出阳,就是魂;再往上升,演变成心神,心神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演变成肺的阴魄,肺藏魄;继续往下降,演变成肾藏精。人体一气,周流五脏六腑,体现了五脏六腑不同的功能,也体现了一气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部位,相应的一些特点。为什么叫肝木,因为一气在这一块的时候,生发之力旺盛,由阴出阳往上走,所以叫肝木。肝木在精神层面就是魂,就是说一气周流在不同的脏腑的时候,会在相应的脏腑的精神层面有相应的表现。人的精神、面貌、神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实际上是一个外在表象,它的根源还是来源于一气周流,也是一气周流的体现。

  黄元御为了把问题讲清楚,一方面煞费苦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反复给我们讲,另一方面因为这个结构体系很圆融、很对称、很完美,所以他遣词用句都很对称,很有美感,念他的文章很有节奏、很压韵,你看着看着就会有这种感觉。书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理论结构、天地之间这种天然存在的规律,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看书、念书、看文字,通过这种外在的表象,也可以间接体会到这种意境。黄元御希望大家通过看书就能体会到这种意境,体会这种结构,从形式到内容到内涵,都是统一的。各个层面这个理论体系都是存在的,也都是统一,这是气血流通在不同的脏器演变成脏器的功能,脏都藏神,演变成人体神气的时候,依然符合一气周流的规律。

  《形体结聚》讲得就更具体了,前面讲五脏,然后讲五脏的神气,现在讲人体各部位细微的东西,爪甲毛窍具体的组织结构。《内经》讲:肝主筋,其荣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实际上都是一气周流在脏腑器官层面的具体体现。前面我们讲了,一气周流只在无形之气的角度存在,为什么在有形的器官上依然存在呢?《内经》讲:气聚而有形,人体之气聚在一起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聚的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形。木气聚集在内脏这个层面,就是肝,聚结在外周,就是指甲、筋,还是这股木气,不过它在人体生成的过程中,慢慢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在演变的过程当中保留了一气周流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五脏是有形的,但功能还是由无形的一气来流通串联在一起的。内在的脏腑,外在的爪甲毛发是内外相应的,也都是分成五大块,也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脏器、不同细节上的体现,虽然外观不一样,实际上都是一气在不同脏器、外在肢节上的相应体现。

  所以,看一个人的指甲,可以判断肝气的好坏,看一个人的头发能判断肾气的好坏,白头发,肯定肾气不足。假设我不能感受到一气周流,也可以靠望诊,看外在表现,跟内在脏腑是相对应的,比如头发反应肾气的问题,体表的毛发反应肺气的问题,身体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问题。所以这一气,在任何时候,在人体的不同器官上、不同组织上,这个规律同时存在。黄元御反反复复地讲,就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体会这个规律。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五窍是五脏的精气外荣,舒达于外的表现。黄元御讲: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五脏的精气疏散于外,会产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们治疗五官方面的疾病,还要从五脏的角度出发,比如鼻炎,单纯治鼻炎效果不好,你要知道鼻炎的根源在五脏,不单是肺脏,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单纯的肺虚,有的是中土虚,有的是木气郁滞,有的是肾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治疗,效果才能好。

  五窍的功能,主要靠清阳之气的荣养,精气不足,或者浊气瘀滞在上,五窍都会出问题,治疗时就要补益五脏、祛除瘀滞、流通五窍,根基还是人体一气周流。五脏就是人体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轮转,就是心、肺、肝、肾四脏,形成一气周流。具体到某个层面,官窍、形体、精神、气味都是不同的细微的层次,也都体现了一气周流的规律。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等等,这是《内经》里的,为什么会这样?黄元御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解释,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味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体液的不同,不同的状态,代表了一气在不同脏腑的功能。比如,脾土,其味甘、其嗅香,人的饮食靠脾胃,我们都喜欢吃甜的,吃饭要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我们觉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没味了,肯定是中土出问题了,要运中土。

  一气周流圆融的时候,感觉不到一气的存在,相当于合而为一了,五行圆融地成为一行,感觉不到五行了。生病的时候,就感觉到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就是一气周流不圆融了、分裂开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嘴里感觉不到异味,当出现不对的味道,比如酸味,有的是咸味,有的觉得嘴里火辣辣的,都是相应的脏器出了问题。比如,心脏不好,心阳虚,尤其是年纪比大的,很多人会觉得舌头好象抹了辣椒一样,这股火气怎么都下不去,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只有心阳虚比较重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看到火气比较大,患者感觉舌头又辣又苦的时候,就要温通心阳,大剂量,剂量少了纠正不过来。

  这些都可以供我们临床辨证用,碰到什么症状,知道是哪一方面的问题,从一气周流来看,在哪个位置,在中土,还是周围的四象;在哪个层面,是在官窍,还是在体液,还是在气味。大的部位一定,再根据疾病表现,在哪个层面上也就知道了,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用药。首先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疏通,是升或者降,然后针对这个疾病,在不同的层面用一些相应的药物,比如在肌表,用走表的药,在脏腑的用入里的药。比如同是升,感冒了升不上去,可能用麻黄,内脏升不上去,可能用黄芪升麻。所以《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可以很精确的定位,不但能定位到一气周流一圈的哪个位置,还能定位到具体的哪一个层面。

  根据不同的疾病层次,也会相应地用不同层次的药物,熟练以后,一看某个病,就该知道用哪个药,每个药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还是半表半里,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药物可能疏通的方向是一样的,但作用的层次不一样,治疗不同的病时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药用到最恰当的病上,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效果。《四圣心源》的原方,大部分是从脏腑的层面指出了一个方向,我们不能照搬,如果疾病的层面不一样,效果就差一些,一定要灵活变化。

  后面几个小节,《五味根源》,《五情缘起》,《精华滋生》,就不细讲了,都是一个道理。从味道的角度,也是一气周流的表现,也符合这个规律;从情志,喜怒悲忧恐来讲,同样反映了一气周流的规律;《精华滋生》和《气血本源》也是一样的。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颐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这个要理解。人吃五谷杂粮,香甜入脾土,养脾胃,这样土气充盈,化生气血,升降斡旋,流通出来,分输四子,就是四脏。所以一气周流,脏腑就是基础,中土脾胃,是气血化生的来源,气血周流,输送四脏,完成一气周流,对应的气血呀、精神呀、形体呀、官窍呀、神志呀等等,都是从五脏化生过来的。

  所以不管从哪一个层面,只要见到属于一气周流哪一个阶段的问题,就知道是升不上去还是降不下来,就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层面,选用适合的药物去调整。好比都是上楼,一、二、三楼用的药是不一样的,但方向是一样的。所以按照一气周流,首先是有个大的定位,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有比较精确的定位,这就很精确地把疾病标注出来了,之后你就知道该用什么药,让一气恢复圆融。恢复圆融就是把一气合而为一,五象变成一象,五行变成一行,这个时候就是正常的状态,疾病也就治好了。

  所以这个理论体系,很简单,很圆融,又很完美,没有任何的偏颇,不偏阴也不偏阳,升为阳降为阴,阴阳并重,独重中气,因为中气是后天的根源。后面奇经部次,营气运行,卫气出入等等,就是从经脉、营卫的角度来讲,就不说了,自己看一下。总而言之,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的,全都符合一气周流的规律,天人解就讲了这么一件事。

  所以大家回过头来看,黄元御先生不辞劳苦,不嫌啰嗦,反反复复从不同的层面,来讲这一个问题,讲一气周流的体系,讲这个规律,为什么?就是希望我们理解,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不光在天地之间存在,在人体本身存在,而且存在于任何一个层面上。在人体来讲,流通的基础就是五脏,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五官百骸、指甲毛窍,包括精神、气血、味道呀,通通这一切,全都有这个规律,都符合一气周流。当初,黄元御先生把《四圣心源》写完了,迟迟没有做一个总结,直到《天人解》写完了,才认为这本书完成了。后面的内、外杂病,早就写完了,但一直到《天人解》写完才最终成书,可见天人解的重要,是《四圣心源》这本书精华中的精华,精髓、灵魂。只要把这个理论体系理解透了,后面的所有问题都好理解,都好学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