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子和:死学活用说打鼓

杭子和先生

死学活用说打鼓

杭子和

“十年能出个好唱戏的(演员), 却出不来一个好打鼓的”。这是戏曲界所常说的一句话, 用来形容学“场面”、学打鼓之难。现在戏曲学校里的学员,一般只用三年左右时间,就基本上可以把常用的锣鼓点学会了, 但他们却不一定能打戏, 更谈不上把戏打好,这就是因为“锣鼓好学戏难打”。 要把戏打好、打出戏的神韵来, 除了在掌握鼓板这两件乐器上要有高度的技巧之外, 同时, 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才能调动、指挥、控制“场面”的强弱、尺寸、节奏、气氛上的变化,才能灵活地运用锣鼓的“死程式”, 与演员密切配合, 共同来完成艺术创造。能不能活用锣鼓和活用的好坏, 这是衡量一个鼓师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此如【四击头】这个极普通的点子, 凡是人物上场亮像时, 都要用它来伴奏。无论是【四击头】这个点子本身, 还是用它来伴奏这种亮像, 可以说都是固定的程式。问题就在于如何使这个“死”程式通过“活用”,才能适应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通过锣鼓的音响节奏,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像《挑滑车》里, 高宠和岳飞的上场亮像, 就都用【四击头】。高宠上场时,要打成:

这种打法, 是要打得较快较强, 最后一锣,更要打得短暂干脆, 捂音要快。因为高宠是个威武的大将, 有着有勇无谋的性格, 这种打法, 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就是合适的。

岳飞上场时所用的【四击头】, 就要打得较慢而平稳些。最后一锣, 要放音一板再捂音。打成:

虽然这两种打法的区别不大, 但必须要有这种变化。因为岳飞是三军统帅, 他的亮像,应当是既稳重又威严的。如果这两个人物上场时, 锣鼓的打法不加明确区分, 从对锣鼓点的用法上说并没错, 但锣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都脱节了。

在一些文戏里, 配合文老生扮演的人物亮像时, 也要用【四击头】, 打法就更要有所变化,绝不能再像配合武将亮像时一样了。

比如《鱼藏剑》里, 姬光的出场, 这个【四击头】就要打得慢些、弱些, 节奏要平稳,气氛要柔和, 而且要把第三锣“仓”的强音,变成“空”的弱音, 最后一锣放音就更要长些。如:

结合着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不同, 来变化锣鼓打法, 这是活用锣鼓的一个方面。另外, 在区别一出戏里人物的主次时, 对于锣鼓的使用、打法, 同样要有变化, 这是活用锣鼓的另一个方面。

例如《空城针》的第一场, 赵云、马岱、王平、马谡四个人物,都是起霸上场, 所用的锣鼓也大体相同。起霸是京戏里的一套舞蹈程式, 用来伴奏起霸的锣鼓, 同样是戏曲里的一套音乐程式。从点子本身来看, 是没有什么大变化的, 区别就在于打法。按说赵云的身份、地位比马谡、王平要高得多, 但在这出戏里, 他却是个次要人物, 所以他和马岱的起霸上场, 就不能把锣鼓打得太强太快。而到王平、马谡起霸上场时, 锣鼓就要打得强些快些了, 因为他俩是这出戏里的主要人物。尤其是当马谡上场时, 大锣更要打得强烈短促些, 增强锣鼓的音响气氛, 以便更突出他在这出戏里的地位, 和他那高傲、刚愎自用的性格。

此外, 在不同的戏剧情节下, 锣鼓的变化就更重要了。因为, 这时所用的锣鼓, 不只是要配合演员的表演, 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锣鼓的音响, 造成某种戏剧气氛, 或通过锣鼓的变化, 有层次地突出戏剧冲突的发展,这单钝依靠演员的表演, 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这种锣鼓上的变化, 往往并不全依据演员的表演、顾及配合人物身份和他的性格差异, 而由鼓师依据于戏的需要单独进行处理。

例如《空城计》里探子的三报吧, 第一报用的是【长尖】打上, 第二报和第三报都用的是【冲头】打上。然而这三报却是三种不同的打法。第一报报的是“王平、马谡失守街亭”, 按剧情说, 街亭的失守,虽然是个重要问题, 但尚未直接关系到西城的安危, 场上的气氛还不太紧张, 所以这里用【长尖】件奏探子上场, 打得不能太快太强, 气氛也要平和些。到第二报时, 探子带的是“司马懿大兵奔西城而来”的消息上场的, 所以这个【冲头】, 就必须比前面的【长尖】打的快些、强些, 以表现出戏剧冲突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造成场上的紧张气氛。到第三报时, 就要用快而且强的【冲头】来配合探子的上场了。因为这次将要报的已是“司马懿大兵离西城不远”, 诸葛亮已处于兵临城下, 而又无兵可御强敌的危急境地, 必须通过这个【冲头】急促而强烈的音响节奏, 把场上更为紧张的气氛造起来。这一段戏并不长, 但由于探子的连续三报, 使戏剧冲突,既是直线的而又有层次的向前发展着。在这里, 鼓师的任务就在于: 如何运用锣鼓变化,突出这种剧情的发展, 并造成戏所需要的音乐气氛。

戏剧报  1963-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