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诗歌是怎样炼成的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山有文脉,展示青山文艺作品,关注青山艺术家,“青山文艺”应运而生。
作 者 简 介
槐树 1971年生,现居武汉。出版诗集《爬》,获第五届"或者诗歌奖",首届"湖广诗会年度诗人奖“。
诗歌是怎样炼成的
前言
(1)诗歌是怎样炼成的?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关于诗歌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它们大概包括什么是诗歌、什么是诗人、诗人和诗歌的关系是什么、诗歌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诗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问题。
(2)每个人的写作都有一个系统,有的系统是有效的,有的系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写作,如果谈到问题,都是系统的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
(3)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和人谈论诗歌。日本江户时代僧侣良宽写过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孰谓我诗诗,我诗是非诗。知我诗非诗,始可与言诗。它大概的意思是说,谁说我写的诗是诗,我写的诗不是诗。知道我写的诗不是诗的人,才能跟我一起谈论诗。良宽大约200年前就把自己的诗和他人的诗用诗和非诗做了个分类,其实也就把自己和其他写诗的人做了个分类。诗和非诗的标准,在每个写诗的人心中,它不宜公开,不宜被人说出来。
一、什么是诗歌
(1)什么是诗?诗就是诗,诗不是诗,无诗是诗,诗是无诗。
(2)对诗的认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和认知,每个人对于诗的理解和认知可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在什么是诗这个问题上,应该允许不同的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就是应该允许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求同存异。
(3)明朝诗僧普荷在《滨海拾遗》(卷五)中有这样一首诗:太白子美皆俗子,知有神仙佛不齿。千古诗中若无禅,雅颂无颜国风无。唯我创知风即禅,今为绝代剖其传。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他不认同李白,也不认同杜甫,他认为,禅而无禅便是诗。这就是他对诗的理解。
(4)博伊斯说,艺术应该在事实上被看作那些正在所有领域中继续的生产活动的起点。那么,诗歌应该在事实上被看作那些正在所有领域中继续的语言活动的起点。
(5)在传统层面上,诗歌与很多人类活动一起被视为人类娱乐性活动的一种。因为这种理解,所以诗歌一直在偏离初始的方向。我们应该把诗歌还原为人类活动,这项活动的属性是有多重性的,娱乐性充其量只是其中之一。
(6)诗歌是一项与语言活动密切相关的活动,诗歌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发展。诗歌写作是一项关于诗歌研究的活动。
(7)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待诗歌,而是把诗歌活动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诗歌活动与社会所有问题都是关联的。如果是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不仅仅局限在诗歌之内,诗歌的领域持续地扩展。一个变动的不确定的诗歌世界,才是一个个人化的世界。所以,诗歌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和人的自由问题。
(8)在诗歌问题与自由问题之间,技术和观念是两种作用力,这是比较明显的,除此之外,还有些模糊的作用力。技术和观念是不断更新的,所以诗歌问题和自由问题也是持续变化的。
二、诗歌文本的问题
(1)作品是推动诗歌观念转变的唯一途径,所有诗歌作品之外的都不能呈现完整的诗歌观念的全部要素。诗歌作品的完成过程,也是诗人自我认知、自我改变的过程。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对于作品之外的作品而言,作品都有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谈论一个作品,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成的形态,或者把作品与作品之外的作品分隔开来,都是错误的。
(2)诗人看待生活的方式,就像解剖学家,或者是外科大夫,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事物,是观察者的角度来判断生活是什么,并以类似的方式把他们看到的写在纸上。诗人只是站在一个经验主义的立场上思考诗歌的问题,缺少怀疑和否定精神,那么,这样的诗歌只是诗人认为的诗歌,或者这样的诗歌只是社会普遍所认为的诗歌。
(3)诗人永远不知道诗歌在哪里,诗人只是一个探寻诗歌文本的人,在探寻过程中,诗人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掘诗和诗的文本的可能性,同时也是探寻生活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和诗歌的可能性总是模糊不清的。
(4)文本的完成是相对的。一个写作者经常就一个文本写了第一个,接着写第二个。有时两个文本都是成立的。这种对文本的重复,也是一种文本的实验。文本的实验,对于写作者而言,它是私人性的。但对于文本而言,它何尝不是社会性的呢?
(5)写作的意义,归根结底是文本的意义。
三、诗与生活关系的问题
(1)我们不应该首先追问诗是什么,我们应该首先追问生活是什么。在360百科上,关于生活的第一句话是,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这个笼统的概括,是说得过去的。但我不同意接下来的一句: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接着,在后面还有一句补充性的说明: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观的态度。按这个意思,生存是人生的一种悲观的态度,生活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甚至无限拔高生活,说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相比而言,我比较容易接受后面罗列的很多个关于生活的基本解释中的一个: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
(2)应该说,对于具体某个人而言,生活是一个偶发事件,也可以说是一次而且仅有的一次体验人之所以为人的机会。人类一直在追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压根就不需要也不应该问这个问题。
(3)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诗与生活的问题。诗和生活有什么不同?如果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诗和生活用的是不同的两个专有名词。诗人,是不是就是写生活的人?如果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或者说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那么,两者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4)诗和生活肯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诗和生活是属于“一体两面”的。一体是指人类的活动。两面即生活是所有人的活动,而诗是诗人的活动,它们是人类活动的正反面。就像艺术是艺术家的活动。当然,诗人和所有人可以划等号,也不可以划等号,就像艺术家和所有人可以划等号,也不可以划等号一样。诗和生活的界限在诗人那里是模糊的,直至没有,但是在一般人那里,这个界限是存在的和清晰的。对于诗人而言,诗在生活之中,就像是水在水中;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诗在生活之中,就好像月在水中。因此,对于诗人而言,生活就是诗;对于一般人而言,诗不完全等同生活。所谓的诗是高于生活(也有人说,诗是低于生活),那都是针对一般人而言的。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是诗人,那么诗和生活就可能是一个概念了。在这里不得不再重复一遍的是,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诗人,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诗人。
(5)接下来,就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诗人?回答是,写诗的人就是诗人。接下来,什么是诗?诗人的活动就是诗。这样,这个问题好像圆满地解决了。不是的。这里,关键是诗人是什么样的人。诗人是天赋的,所以他们有天赋的一种能力。诗人天生对诗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一种喜爱和一种特殊的能力。这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当然,这只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诗人的先天要素,我们可以称其为诗人的种子。有诗人的种子的人,能不能成为一个诗人,还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这些条件,构成了一个人成为一个诗人的系统。我们知道,很多写诗的人不能称其为诗人,很多所谓的诗,不能称其为诗,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这个人存在系统中某些要素的缺失。所谓系统中某些要素的缺失,每个人都各不相同。
四、诗歌写什么的问题
(1)在诗与生活之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在诗与生活之间,诗是通过对生活的转化得来的,转化也就是艺术性的创造。一种观点是在诗与生活之间,不需要转化,诗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界限的。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转化是从反传统的视角,背离过去的主题,对创作方法进行重新挑选和开发。总之,构建一套有别于既有的艺术逻辑的新的艺术逻辑。
(2)赶着新诗再往前走一段,把我们的眼光投向我们时代中最普遍、最大众的图像(事物),这些事物因非常普遍而被人接受,以至于熟视无睹,成为看不见的事物。我们采用这些事物作为艺术的原材料。
(3)艺术是对生活的直接对抗,而不是妥协。在这里,主题明确之后,创作方法就越来越重要。
五、诗歌与诗人的关系问题
(1)我们在谈论诗歌时,在谈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我尝试着来回答。我们在谈论诗歌时,在谈论什么?我们在谈论诗歌。这个回答是对是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谈论诗歌时,在谈论诗歌。这个谈论本身是有问题的。
(2)这里有几个假设是值得怀疑的。第一,我们以为诗歌本身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她们能够自然生长,就像菜农种菜,诗人和诗歌的关系就是菜农和菜的关系。第二,我们以为诗歌的问题,就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诗歌的问题就解决了。第三,我们以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写诗。第四,我们以为在写诗的人,就是诗人。
(3)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先有诗,还是先有诗人?答案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先有诗,然后才有诗人,一是先有诗人,然后才有诗。这两种答案应该都是成立的。第一种,先有诗,这个诗存在一种从假诗到真诗的转变过程。写作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从一个写作者也转变成为一个诗人。这种类型的诗人,是后天型的诗人。那么,第二种是先天型的诗人。他天生就具备一种诗的气质,具备写诗的所有潜质,他的生活就是一首诗,他写他的生活,他写的所有东西,都是具有诗的基本品质。这类诗人,是很少有的。
(4)再回到上面的一个问题上,我们在谈论诗歌时,在谈论什么?第一,我们以为诗歌本身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她们能够自然生长,就像菜农种菜,诗人和诗歌的关系就是菜农和菜的关系。诗歌不是一种独立的有生命的系统,追根溯源,她应该是一种衍生的有生命的系统。诗歌和诗人的关系,是大人和小孩的关系。诗歌遗传了诗人的基因,诗人的问题,就是诗歌的问题,反之亦然。
(5)第二,我们以为诗歌的问题,就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诗歌的问题就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在某种程度上是诗歌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诗歌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与诗歌这种体裁的特性紧密相关,与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体裁的特性有关,与创作主体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作主体的气质和秉赋有关。所以,归根到底,诗歌的问题就是诗人的问题。
(6)第三,我们以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写诗。没错,所有人都可以写诗,但是所有人写的不一定是真的诗。他们以为自己写的都是真的诗。只有诗人写出的才是真的诗。不是诗人的人写的就不是真的诗。
(7)第四,我们以为在写诗的人,就是诗人。在写诗的人,不一定就是诗人。我们以为诗是写出来的,我们谈论更多的是写的问题,而忽略了写的主体的成长、修行、品性和天赋的问题。
六、诗人是什么样的人
(1)诗人是什么样的人?诗人是无法被认证的。川上说,诗人是喜欢光的人。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诗人是找光的人,是养气的人,是神的家里的人(神汉,神人),是有通天术的人。诗人是冥冥中被人指认的,写诗的过程是诗人被人指认的过程,诗歌是诗人被人指认的物证。
(2)诗人是一种生活态度。诗人不写诗,他还是诗人。诗人大于诗歌,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诗,重要的是做一个诗人。
(3)做一个诗人,需要舍弃很多非诗人的东西,需要承载很多关于世人和社会对诗和诗人的误解和漠视,需要肩负诗人的特殊使命和诗人应该肩负的所有东西。做一个真的诗人,就是和无数个假的诗人在诗的各个方面保持差异性。
(4)不是诗人的人,面对的所有问题,都不是诗的问题。诗人的问题,才是诗的问题。诗人的问题,是如何做一个诗人的问题。如何做一个诗人的问题,才是诗的根本性的问题。
(5)我们经常把诗人和诗歌割裂开来。在诗批评领域,批评一个作品,只是就作品本身在做批评。在阐述作品的问题的时候,只是从技术层面论述技术层面的问题,忽略了诗人对作品的绝对作用。甚至于,一篇诗人的评论,也只是停留在诗人的作品上。文学就是人学,我们对人学是弱智的,我们对人学和文学关系的认识也是弱智的。在诗歌创造主体层面上,也就是在写诗的人“写”的层面上,我们甚至是迷信写的本身,我们以为多写就能够写出真的诗来,我们以为多写尽早就能够写出真的诗来。总而言之,我们在诗歌领域,把诗人这个写作的主体迷失在诗歌之中。
(6)怎样才能成为诗人?经过第一次修炼、第二次修炼、第三次修炼、第四次修炼和第五次修炼,才能接近成为诗人。我们的一生只是无限地接近成为一个诗人。
七、诗人的职责问题
(1)一个诗人肩负两项职责,一是把诗写出来,二是把诗传递出去。这里,可以把诗人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能够写出可以成立的诗歌作品,也把这些作品传递了出去;一种是能够写出可以成立的诗歌作品,但是疏于这些作品的传播工作;第三种是写不出可以成立的诗歌作品,还是热衷于作品的传播;第四种是写不出可以成立的诗歌作品,也不热衷于作品的传播。
(2)第一种类型的诗人,是全能型的,往往有作品流传后世的,其实都是这一种类型的。第二种类型的诗人,就是所谓的被遮蔽一类的。这一类型的诗人,以为诗人就是写诗的人,以为诗的传递是读者或其他人的事。这种类型的诗人,要么在认识上有一种错觉,要么在能力上本来就有一定的欠缺。后两种类型,在此,暂且不谈。
(3)我们往往谈一个诗人,集中谈的是诗人的写作,而不谈诗人是如何(或者应该如何)把作品传递出去。这好比是做一个女人,她负责十月怀胎,最后把孩子生了出来,接下来的抚养孩子成长的工作,她就不闻不问了。显然,这是一种失责。
(4)那么,如何把作品传递出去呢?这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学的问题。在此,也暂且不谈。
八、诗人的身份问题
(1)诗人的身份正常状态下应该是地下的,还是公开的?地下的身份,有利于作者安静而潜心地写作,不利的因素当然也有,至少是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公开的身份,容易被公众关注,同时也容易被人诟病。这些都是其要的。
(2)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面对地下身份和公开身份时,是需求一些特殊的能力的。长期面对地下身份,作者需要耐住寂寞。耐住寂寞也是一种生活的能力。面对公开身份,作者需要具备基本的公关能力,这也不是能够简单容易掌握的一种能力。
(3)事实往往是,一个人能力不够,地下身份和公开身份都处理不好,所以生出许多的是非,闹出一些笑话。
九、人民为什么需求诗歌
(1)诗人都是病人,写诗就是治病,所以写诗就有对路和不对路的问题。微博这个空间,就好像一个病房。这句话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如果你看到了,其实也是说给你听的。
(2)例如,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的作品的态度更多是靠近乐观主义。我不是有意为之,我是无意识地这样做的。我们的生活需要光,所以,川上说,写诗就是要有光。我在抵抗一种看诗写诗的倾向,其实是抵抗另一种病的侵扰。
(3)前几天有个诗人自杀走了,他的病太严重了。对于某些人而言,自杀是一剂药方。
(4)每个字都是抽象的,每个字都是有神性的。一个字在纸上,好像一个苹果搁置在桌上一样。
结束语
(1)诗是与别人无关的东西。今天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相信哪天我的理解会许不是这样的。
(2)写作就是努力唤醒一些东西,或者说,我们就是在记录那些被唤醒的东西。那些东西的出现,天然具有一种形式,写作者也在给她一种形式。
(3)我在哪里,我的作品就在哪里。在艺术探索过程中,画和不画,演奏和不演奏,舞蹈和不舞蹈,写和不写,这是两种艺术态度,也是两种生活态度。
(4)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写诗的人,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诗人。
(5)一个写作者的文字集合本质上就是文字雕塑,读者看到的首先是文字的外形,或者说文字集合的外形,然后再看到和揣摩它的意思层面上的思想和观念。
(6)如果说,一个人的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诗意,那么,他的诗意跟你们的诗意肯定是不同的。同样的是,如果一个人的作品还有所谓的意义,那么他的作品的意义跟你们的意义肯定也是不同的。
(截稿于2018-4-9)
诗歌 ✕散文✕摄影✕谈话✕音乐
《青山文艺》专栏,实时更新
点击标题可直接阅读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