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闲逛胡同话胡同 | 就读这篇

闲逛胡同话胡同

金江

“双节”期间,我一人徜徉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欣赏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胡同有关的往事……

说起来,我对北京的胡同并不陌生。妻的老父亲一直在南城胡同里的四合大杂院中居住,我常来常往,节假日也常来住上一段时日,再后来,我也成为北京南城居民所以,就对北京南城的胡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蒙族人叫水井的发音与胡同相近,长此以往,就把街巷叫成胡同了。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据史料介绍,北京的胡同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的大多数形成于元朝。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有宽有窄,宽的超不过七、八米,窄的仅能两个人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同。

不单单是我,很多在胡同大杂院里居住过的老北京(保括一些外地人),对胡同的情感那是实实在在的,人们常年,甚至几代人生活在胡同里,生活在胡同里的四合大杂院中,人与人之间,邻与里之间,那都是像一家人一样亲,像一家人一样热,叔叔阿姨相称,兄弟姐妹相叫,有事相互帮衬,有困难共同想办法解决。原来胡同里的标准四合院,为什么成为了大杂院,就是因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吗?过去一院一户,现在大多一院十户甚至更多,原来宽绰方正的院子,现在都已被临建所占领,及乎没有活动空间。我一亲戚原来住在法源寺附近的西砖胡同,院子很窄,户与户之间的窗门相距只有一米多点。院子虽然不宽绰,但人心豁亮,人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关系特别融洽,小院中一天到晚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后来亲戚搬入楼房中,但对大杂院的那份情依然恋恋,还隔三差五的让女儿用车拉着,看看小院,看看小院的邻居!妻的老父亲生前也因拆迁搬到二十多层的塔楼居住。从此告别了胡同,也告别了四合大杂院。搬入高楼后,虽然住得宽绰了,室内亮堂了,但心情低落了许多。高高在上的楼房,邻居多多,但相互往来甚少,一住几年、甚至更长,邻居甚至对门,见面若点个头那就不错了,更别说其姓甚名谁了,“老死不相往来”,用在住楼房邻居是再恰当不过了。

听老人们讲,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胡同中的四合院中居住着很多名人。所以,现在胡同里有很多名人故居和各种会馆,如毛泽东青年时期来北平,就曾在已拆迁的香炉营西巷23号(这里曾是湖南会馆)的四合院里住过;鲁迅也在位于牛街地区的南半截胡同(这里曾是绍兴会馆)里居住写作;著名京剧演员荀慧生故居就在菜市口附近的山西街甲13号(也面临拆迁);著名京剧花脸演员袁世海,曾在西草厂胡同24号(已拆迁)居住……还有著名的《京报馆》就在魏染胡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就在骡马市大街东头南侧,也是紧邻着胡同……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很多四合院都被拆迁。城市漂亮了,高楼大厦多了,而与此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在日益减少,老北京的胡同特色渐淡。做为与胡同朝夕相处的市民颇感失落,因为胡同不但是他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七、八十年代,甚至再往前,那时胡同里没有车,自行车也少,所以就显得胡同还挺宽绰。每到放学或假日,胡同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女孩跳绳踢毽;男孩拍“三角”,推滾圈等,玩得热火朝天;大人们有点空闲,要么聚在一起聊天,要么下棋打扑克。每到吃饭时间,有些人经常端着一大海碗榨酱面,或站、或蹲旁若无人地在胡同里吃着。夏天的晚上,男女老少人手一个芭蕉叶的大蒲扇,坐在胡同里乘凉,有的甚至在胡同地上铺张凉席,躺在上边睡觉……可是,胡同一度却成为汽车、临建和其他车辆的天下,哪还有孩子、大人们的活动空间,即使有几个孩子玩,也是每个孩子至少一个大人在旁“站岗放哨”,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不遗余力保护和修缮现存的胡同。尤其近三、五年,北京市政管理部门,下大力、投巨资,对所有胡同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拆除大量的私搭乱盖的建筑;整顿车辆的乱停乱放;四合院的破墙碎瓦全部整修更新;胡同里的每处院落大门,都被重新粉刷。老北京人熟悉的灰墙灰瓦的院墙和棕红色的大门的胡同面容重又回归。这整洁干净,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组团或自助前来旅游。

老北京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靓丽文化名片。细细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真的就在胡同里,真的就在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真的就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这种生活气息,没有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为什么曾经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都有怀念“胡同”和“大杂院”的情结?因为,那里面的特殊生活、文化元素在别处是无法找到的!

作者简介

刘金江,笔名金江、刘洋。河北沧州人,现移居北京。文学爱好者。曾在全国报刊发表过十几万字的科普文章。闲暇时写点散文、随笔、小诗和小小说发在公众号或网络平台,纯属自得其乐!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解玺璋 | 居京琐记

    / 记得北京民谣中有一句,养活个孩子没地儿放.我们家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了儿子,只能待在床上,或去当街,屋里.院里,都没有孩子玩儿的地方. 居京琐记 解玺璋 / 文   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是很容易 ...

  • 城南胡同的记忆——历史上的北京南城

    四九城 四九城,这是北京人的地盘儿!您可以喝着豆汁儿.嚼着焦圈儿,和我们一起扯扯闲篇儿,北京的规矩.北京的美食.北京的胡同,这些都能聊上半天儿:来说说北京话,和地道的北京人交友.侃山. 114篇原创内 ...

  • 北京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态 来看看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

    西城首个"共生院"在银锭桥胡同7号试点,老住户与民宿管家在院内攀谈.王海燕 摄 记者手记 "共生"是尊重民意的共建共融 不管是一个院落的"共生&quo ...

  • 有声散文 | 刘一达京味系列《四合院变奏曲》演播:洪伯

    "话是人说的,语言的根在民间.要想把北京话写活,不能绷着脸,不能玩儿纯学术."--刘一达 自1978年起,刘一达陆续发表了小说.散文随笔.话剧剧本.纪实文学等80余部作品,其中字里 ...

  • “家住南城”,说起都觉得亲切!

    身为北京南城人,是我最大的骄傲! (建议您用WIFI观看) 虽然我们打小儿常被开玩笑说: "穷崇文,破宣武", 但在这里, 有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 有杀人的刑场& ...

  • 【北京四合院】南锣鼓巷看百年风华,一方小院中丰盈生活

    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顺益兴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鲜资讯,北京政策等--记得关注! 南锣鼓巷,一个足以代表北京之美的地方,也许很多老北京人觉得太多的商业难免失了味道,但在这 ...

  • 江亚平:大姐 | 就读这篇

    大姐 江亚平 我从小就和大姐特别亲近,也非常崇拜她. 记得那时候,大姐不仅能帮着母亲照看我和弟弟,还会跟着生产队下地干活,挣"工分",这样到了秋天队里分地瓜时,我们家可以分得大堆的 ...

  • 朱金娣:爸的心愿 | 就读这篇

    爸的心愿 朱金娣 栾家荡村西头,大路边,小桥口,有锅儿家一分地.九十三岁的王国太,眼馋这块地,主动提出拿宅基地跟锅儿换地.王家早就在河西落了户,在锅儿家前面原来有三间五架梁老房子,空了多年,前两年宁通 ...

  • 金江:望闻问切——中兽医 | 就读这篇

    望闻问切--中兽医 金江 最近同学聚会,久别重逢,不但备感亲切,而且想起了同学.同吃.同住的那美好时刻,也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望闻问切"给牲畜当大夫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幕-- 上世纪 ...

  • 就读这篇 | 金江:点赞小区的姥姥们

    点赞小区的姥姥们 金江 现在时兴姥姥看孙子,我们小区也是这样,看小孩的老人一大群,相互一打听,姥姥.姥爷身份的占到七成多. 这几年,我也加入了看孙子的行列,孙子三岁多了.这三年,我就是孙子的贴身侍卫, ...

  • 就读这篇┃小胡同 纸灯笼

    冯彦鹏:小胡同   纸灯笼 胡同如街. 街如胡同. 老家名叫旧县,不言而喻,很久以前是老县城了,既是老县城,就曾经辉煌过.后因黄河几次泛滥,黄沙几度掩埋,县城最终搬迁,只留下"旧县遗址&qu ...

  • 鲜鱼口胡同话今昔

    前门大街东侧有一条古老的街道,是一条蕴藏着老北京城历史与文化的老街,是一条由卖鱼的小集市逐步演变成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商业街,是一条集餐饮.购物.娱乐的文化休闲街,它就是有着570多年历史的鲜鱼口胡同 ...

  • 闲逛老北京的胡同

    胡同,是古老北京的特色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老北京的代名词.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 ...

  • 画完月季画玫瑰,李金江独创画法,谁知道怎么区分月季和玫瑰留言

    画完月季画玫瑰,李金江独创画法,谁知道怎么区分月季和玫瑰留言

  • 李金江老师用国画小写意月季小品,祝福所有的妈妈健康,越来越美

    李金江老师用国画小写意月季小品,祝福所有的妈妈健康,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