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成长记

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由吴玉章亲自倡议和领导的。1918年底,成都和重庆两地分别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该时期四川共有98个县的500多名青年学生分批赴法,他们在国内参加的社团及活动多倾向于“工读主义”。

邓小平就是在这股热潮中,从川北广安来到重庆,进入留法预备学校学习,接着又漂洋过海赴法勤工俭学的。时年他16岁,在他年幼的脑海里,充满了工业救国的思想。他满怀希望地想到法国去,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学点本事。

1920年10月中旬,经过40多天的漫长旅行,邓小平与同行的80多名四川学生到达法国。在法国的几年里,邓小平前后做工约4年左右,上过一段时间的学,也经历过失学、失业的痛苦。他先后在克娄梭钢铁厂做过杂工,在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厂做过临时工,在巴黎近郊比扬古的雷诺工厂干过钳工,在饭馆里做过招待,在火车站、码头送货、搬行李,到建筑工地搬砖、搬瓦、扛洋灰、运水和泥,或打扫土地、清除垃圾,甚至还做过制造折扇和纸花的工作,等等。轻活、重活、脏活、累活,临时杂工,碰上什么干什么,哪里有活到哪里去干。在工作之余,他还挤出时间,在巴约公学、夏蒂荣公学等处学习了几个月。

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不仅锻炼了邓小平的身体,磨炼了他的意志,而且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所怀抱的“工业救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渐渐破灭了。他后来回忆道:“一到法国,听先到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的介绍,知道那里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年,所需劳动力已不似大战期间(即创办勤工俭学期间)那样紧迫,找工作已不太容易,工资也不高,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随着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也证明了确是这样,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旧的幻想破灭了,他开始寻求新的道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