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友文同且忘年 一生两聚竹渐欢

近苏19 苏轼文同 一生两聚 竟成旷世知音
文同,字与可,生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只比苏轼的父亲苏洵小九岁。
文同的家乡四川绵阳盐亭县,与眉山分邻于成都之南北,均为蜀地,二人先有着一层同乡之谊,后又加上一层表兄弟的远亲,再后来,苏辙的女儿嫁至文同的次子,于是间接苏文两家又成了姻亲。
而这三层关系,对于苏轼与文同之间的友谊而言,实在不值一提。
文同去世后仅半年,苏轼即因乌台诗案入大狱,后来他在被贬黄州后,撰写祭文,其中清楚地记述了二人相识的经过。
苏轼是在凤翔做官时与文同相识的,当时46岁的文同留给苏轼的第一印象极好——
“我官于岐,实始识君。甚口秀眉,忠信而文。志气方刚,谈词如云。”
说来也是奇怪,在这一次会面之前,苏轼与文同从未有过交集。
嘉祐五年,文同在京城任秘阁校理,大概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的管理人员,此时苏轼正好也在京城,只是因为专心备考制科,所以未有谋面。
直到治平元年,文同丁忧守丧后回朝领职,被派到汉州(今四川广汉),履职途经凤翔。
当文同来到岐山时,正赶上苏轼与章惇作别后也返至岐山,倾谈之下,一见如故,从此结缘一生。
苏轼对文同的艺术评价是: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而在后世的评价体系中,文同最著名的身份是画家,尤擅竹。
图片说明:这是文同留存于世的最负盛名的画作《墨竹图》
绘一竿悬崖倒垂竹,墨竹作弯曲状,由左上斜向右下方,竹叶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开后世墨竹之先河。
文同,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擅诗文书画,北宋画家。
此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说明:此为苏轼作《墨竹图》局部。

苏轼画竹,极大程度上受到挚友文同的启发。

此幅墨竹构图大气清爽,由右下角生出一丛高矮不一的瘦竹,苏轼用中锋行笔画茎,但又用浓墨,大侧锋画出大气沉稳的竹叶。高矮秩序皆有其理可寻,难怪苏轼评说画竹子“无常形而有常理”(《净因院文与可画墨竹枯木记》)。

此画现藏于耶鲁大学美术馆,由威廉·摩尔夫人于1953年捐赠

苏轼一生交友无数,文同绝对是排名第一的好朋友,真朋友。
古今中外,朋友这一层关系遭到了太多次的玷污与践踏。
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算是朋友?这个问题在我心中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了解了苏轼与文同的友情,答案才逐渐清晰。
苏轼与文同自治平元年(1064)相识,至神宗元丰二年(1079)文同病故,友谊仅存续了短短15年,且二人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算上凤翔首识,一生也仅有两段聚会的时期。
凤翔一别,二人再次见面已是熙宁三年(1070),彼时二人有幸同在京城供事,又巧同住在开封城西,
“一别五年,君誉日闻……艺学之多,蔚如秋蕡,脱口成章,粲莫可耘……”
这绝对是苏轼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间,而且绝对没有之一!
论仕途,熙宁三年的苏轼距离权力巅峰还有很远;
论爱情,此时他一生中最懂他的那个女人王朝云才刚刚8岁;
论到个人创作,此时距离他在黄州写下那几篇千古文章还要再等十二年的时间;
但这几个月的时间,苏轼的灵魂终于找到了琴瑟和鸣的至高快感,他关于艺术创作的一切表达都有了一个人可以与其映照,辅其归纳,和其成就。
这一段日子,二人几乎每天都要见面,文同有一篇专门记述这段往事的文章中写道:
往年记得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
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
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
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禠带随纵横……
每思此乐一绝后,更不逢人如夜行。
我在读这一段文章时,为之神醉,并有极大的羡慕。
试想,好朋友在一起,就那样坐在一起,不会因为突然没了话题而感到尴尬和紧张,也不会掩饰自己所有的心情,像孩子一样放肆地玩耍与创作。
如果想拥有这样一位朋友,大概至少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有相同的志趣与水平;
二是价值观必须高度一致,这第二条尤其重要。
试想,两个好朋友,虽然彼此有共通话题与爱好,但一个人淡泊名利,另一个人市侩逐利,怎么可能成为掏心掏肺的好朋友?
此外,二人在性格上也有着高度重合与统一。
文同别名笑笑居士,苏轼其实也可以称为笑笑居士,因为他在文章中就特别爱用“呵呵”这种拟声语气词。
嗟乎!朋友相交,以苏文之友为至臻!
可惜好景不长,熙宁四年,苏轼外放杭州,二人都不会想到,此一别,即为永诀!
之后,苏轼与文同的书信往来频仍,苏轼经常在信中抱怨处境,诉说心事,文同以友及父兄的口吻反复劝慰苏轼谨言慎行,不要妄议朝政。
(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唯一可惜的是,苏轼始终没能把老友的话听到心里,从外放杭州之后的八年间,苏轼频论国事,以反新政,其间的文字“罪证”一直被新党小人日积月累地搜集,终于累积到了定罪的程度,这才有了乌台诗案之祸。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ps/本文只讲了二人的深厚友谊,其实更值得深研的是文同的艺术风格对于苏轼的巨大影响,在未来的篇章中会有大量篇幅。
(0)

相关推荐

  • 李一冰的“哭泣”:《苏东坡新传》

    一冰是笔名,取其"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李一冰的儿子,在本书后记里写到: "一本好的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必定会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清刘鹗在<老残游记>序文中说 ...

  • 苏洵王安石,为何一见面就互不喜欢?

    360docimg_0_ 齐鲁壹点 2019年02月26日 · 齐鲁晚报官方账号 想了解两人互不喜欢的原因,还得先从苏轼苏辙参加考试说起. 苏轼考中,安石态度 几年一次的制科试,录取名额不过五个.考生 ...

  • 东坡故事18:弟弟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苏轼的一生中,曾有过许多朋友,他们就像登上苏轼号列车的乘客,或长或短的陪伴着他走过一段又一段的旅程,看过一程又一程的风景. 而在这趟列车上,有一个乘客却陪伴了苏轼整整一生,这就是他的弟弟苏辙. 从小, ...

  • 王庭筠幽竹枯槎图

    北宋政权倾覆,金太宗不论究竟是出于何原因,而声明借鉴北宋党争之害,昭告苏轼.黄庭坚为忠烈.进而在北方大肆搜求苏黄的辞章.墨迹,苏黄等人的文论画论便在金人的宫廷和统治区泛滥开来,何即"苏学北上 ...

  • 专访RW 苏友超:做俱乐部的两个核心法则

    不久前,<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落下帷幕,最终,尽管六朝元老eStarpro捧得冠军,但值得注意的,他们的对手RW,进入KPL不满一年,便站在了头部赛事的总决赛舞台,难能可贵.在世冠决赛开始 ...

  • 为人三忘,一生无忧!(值得一读)

    点上方绿标听一禅第 1437 次和你说晚安 文 | 一禅 · 主播 | 一禅 社交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 _ " 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不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 ...

  • 【控糖】老糖友怎么吃?掌握这两个降糖秘诀,美食降糖两不误!

    老糖友 方青卓和方子哥都是多年的老糖友,但饮食习惯却大不相同,方青卓老师是无肉不欢,认为降糖的同时也要吃美食,而方子哥老师则是多年坚持吃素,一点荤腥不沾,认为这样不仅对血糖对身体有好处,也对他多年的痛 ...

  • 同文同种的英美两国人,母亲节的时间为何不同

    文丨张睿锜 2017年的3月26日,是英国的母亲节.然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节不是在五月份么?据说,"mama"这个发音是世界绝大多数语言对母亲的亲昵称呼,也是婴儿们会说出的第一 ...

  • 90岁老人的忠告:真正聪明的人,一生“两不问”

    我们在社会上混,不同的起点会有不同的人生,即使同样的起点,每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别人什么事情都能干得成,我们做事情却屡屡碰壁,好像命运总是针对我们.关键就在于会不会做人.懂不懂人情世故. ...

  • Pi友来看看:一人操作两三个账号有没有风险?

    一人操作两三个账号有没有风险?

  • 蔡锷将军的传奇一生,两段传奇婚姻生四子,一段风流往事独爱小凤仙

    太平春梦已沉沉,谁识西南伏莽深. 万里波涛三尺剑,青衫磊落故园心. 一触乡关愁更愁,苍茫昆水总成秋. 年末滴尽伤时泪,流到彩云深深处. --蔡锷<感怀> 蔡锷将军的一生是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

  • 损友是怎样毁掉你一生的?

    文/阿何,来源/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我是个挺喜欢思考的人.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即便这个问题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甚至是荒谬的,可我还是喜欢琢磨研究,乃至无法自拔. 比方说有一次淘气被老妈 ...

  • 再爱,也别忘了这两个字

    点/击/大/图    长/按/保/存 明知会失去自由,明知这是一生一世的合约,为了得到对方,为了令对方快乐,也甘愿作出承诺.恋爱是一个追求不自由的过程,当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时候,就是你不爱他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