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拔罐疗法大全,技术知识集锦(收藏)

—— 以下是正文 ——

拔罐的基础注意事项

很多人习惯用中医的拔罐来治疗疾病或者去除疼痛、缓解疲劳等。拔罐也确实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但自行拔罐时的注意事项却很少有人留意,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

预防晕罐 和晕针一样,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

选取适当体位 拔罐疗法的体位选择原则是:局部平坦、松驰,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时间。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可造成罐具脱落。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一般多选卧位,一是此体位易于固定的操作,二是罐具脱落不易摔碎。

避免烫伤 应注意熟练掌握各种吸拔之法,动作要正确、迅速。每种吸拔法之注意点,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一下的是,在机体凹凸不平处,特别是关节部位拔罐时,往往不易操作,即使拔住,也容易发生漏气。

自拔火罐学问

穴位技巧

用经络、穴位带你穿越古今,深度了解中医养生的秘密!
公众号

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许多家庭都备有火罐。当遇到自己身体不适时,有很多人会选择拔火罐疗法来治疗。但居家拔火罐不可大意,否则,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适得其反,下面介绍一些居家拔火罐的主意事项。

拔火罐古称“角法”,民间就有“针灸火罐,病好一半”的说法。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许多家庭都备有火罐,如玻璃罐、竹罐、真空抽气罐等,当遇到自己身体不适时,有很多人会选择拔火罐疗法来治疗。但居家拔火罐不可大意,否则,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适得其反,下面介绍一些居家拔火罐的主意事项。

并非所有人都能拔 拔罐疗法主要是通过机械刺激、负压和温热作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局部微环境,从而起到医疗和保健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病,拔火罐治疗效果更好。但使用时要视病情而定,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拔火罐,皮肤破损者、血液病患者、有肺部基础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患者,以及体质太虚弱的病人和儿童、孕妇等,都不宜拔火罐。对于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的人不宜马上拔火罐,应休息恢复后再进行。

罐印并非越深越好 中医学认为,拔罐后皮肤局部出现的不同颜色或形态的罐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病的情况,但并非瘀青越深效果越好。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从形态看,罐印有水疱、水肿,提示患者体内湿气过重;如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提示体内湿气重且有瘀血证;罐印深红、紫黑或有丹痧红点出现,碰起来觉得微痛,兼之身体发热,提示患者有热毒证;罐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痧和发热现象,提示患有瘀血证;罐印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有风证或湿邪。从罐印着色看,罐印色紫黑而暗,提示经络不畅,且有瘀血存在;发紫并伴有斑块,说明有寒凝血瘀证;罐印呈散紫点状,提示有气滞血瘀证;罐印鲜红而艳,提示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罐印红而暗,提示有热邪;罐印灰白或无颜色改变,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如果上次拔火罐部位的紫红印记还没有完全消失,不能在紫印部位连续拔火罐,要更换到相关穴位。

拔罐位置要选好 传统中医疗法里的拔火罐,是用杯罐吸附在人体穴位或某个疼痛的局部,达到治疗目的。自己在家拔火罐,首先要讲究部位是否正确,拔火罐不只是哪里痛在哪里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除了疼痛部位的穴位要拔火罐外,还要在疼痛的相关穴位拔火罐,才能达到效果。如有的患者腰疼,可能还需要在其他部位的穴位拔火罐。很多人并不了解人体的穴位分布情况等,最好在拔火罐前咨询正规的中医师。

时间不宜过长 很多人认为拔火罐时间越长越好,有的甚至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拔火罐时间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通常建议夏季留罐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冬季可以留罐15~20分钟。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此外,拔罐次数也不应太频繁,预防保健的话一周最多两次,如是治疗疾病,最好听听医生的意见。

拔火罐后别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不少”。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由于拔火罐后,皮肤处于被伤害的状态,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感冒。

火罐的选择 在药店购买火罐时,首先要注意火罐的罐口是否光滑,光滑的罐口可以避免皮肤划伤;其次是罐子的大小,太大的罐子会使罐子对皮肤的作用力变小,太小的罐子则会使作用力太大,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大小的火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在质地上,尽量选择防碎产品。

此外,火罐最好选择透明的,可以随时观察皮肤状况。拔火罐可以起到活血作用,有利于浊气的排除。但对于大部分在家自疗的人,拔火罐容易烫伤,抽气式火罐则更适合使用,更容易掌握力度和控制松紧度。

拔 罐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是最早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的文字记载。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最终导致疾病。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莉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r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淤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拔罐不当亦致病

拔罐疗法由于经济实用、简单易学,有不少中老年朋友自己在家里施治,但这拔罐里面,可是有不少学问。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然而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拔罐疗法由于经济实用、简单易学,有不少中老年朋友自己在家里施治,但这拔罐里面,可是有不少学问。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然而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拔罐是一项专业的中医理疗方法,既要熟知穴位,又要掌握手法,最好由专业医师操作。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随意进行拔罐治疗,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伤害,如烫伤、损伤皮肤,甚至加重病情或致病。专家提醒,拔罐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一、分清体质。按体质拔罐进行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注意身体状况。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浮肿,水肿,血压过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倾向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经期,还有过饱、过渴、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三、有些部位不宜拔。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五、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六、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七、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疱。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八、拔罐后不慎起疱,应及时涂烫伤膏,或去医院处理。

九、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脉微细无力等晕罐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或马上送医院处理。

拔火罐莫以罐印定疗效

从形态看,若罐印有水疱、水肿,说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水疱呈血红色或黑红色,说明病得较久、湿气重且有血淤现象。

拔火罐古称“角法”,它主要是通过机械刺激、负压和温热作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医疗和保健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患者。

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如拔完火罐,有些人只会在皮肤上留下淡淡的印记,且很快就能消失;而有些人则要“背”着紫红的罐印好几天。中医认为,拔罐后皮肤局部出现的不同颜色或形态的罐印,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病的情况,但并非淤青越深效果越好。

从形态看,若罐印有水疱、水肿,说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水疱呈血红色或黑红色,说明病得较久、湿气重且有血淤现象;若罐印呈深红色、紫黑色或出现丹痧红点,碰起来觉得微痛,兼之身体发热,说明患有热毒症;若罐印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无丹痧和发热现象,说明患有淤血症;若罐印出现微痒或皮纹现象,说明湿邪较重。

从颜色看,若罐印色紫黑而暗,说明经络不畅,且有淤血存在;若罐印发紫且有斑块,说明患有寒凝血淤症;若罐印呈散紫点状,说明患有气滞血淤症;若罐印鲜红而艳,说明患有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症;若罐印红而暗,说明血脂高,且有热邪;若罐印灰白或无颜色改变,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皮肤有炎症或是破溃、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拔罐;在前一次拔罐部位的淤青没有消失之前,不要在原处拔罐;妊娠女性的腹部和腰骶部禁止拔罐;儿童皮肤娇嫩,拔罐时间不宜过长;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的人不宜马上进行拔罐。

拔罐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

1.适应证

拔罐疗法对疮疡痈毒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1)拔罐形成的负压作用于脓腔,可使脓液充分引流,减少全身中毒性反应,促进创口愈合。

(2)避免在治疗深部脓肿和复杂多脓腔脓肿时大创口引流,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引流创口愈合时间。

(3)促进脓栓脱落,缩短炎症周期,少用抗生素,从而大大缩短了病程。

(4)拔罐的温热效应及持久均匀的负压效应,改善了局部创面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复杂创面和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的迅速愈合。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从未用本法治疗过的疾病如白塞病、术后腹胀,以及一些疑难急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甚至如心脏病、骨折等,使用本法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临床观察,本法对高血压、心绞痛亦有明显疗效。由于拔罐疗法所具有的独特医疗机理,其治疗疼痛性疾病更为见长。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效果,无论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还是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都可以用拔罐疗法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有的甚至只需一次治疗即可痊愈。

刺络拔罐的镇痛效果尤为显著。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多因经络阻滞,气血瘀阻。刺络拔罐能有效地去瘀行血,通经活络,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现代医学也认为,刺络拔罐刺激了某一局部的神经,调节了相应部位血管和肌肉的功能,反射性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产生了明显的止痛效果。

另外,用本法治疗效果较理想的病证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2.禁忌证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拔罐的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

1.正常反应

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证立即或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除。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同,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至十多分钟),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瘀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中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湿气证。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提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有关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不同的病情。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至于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西医认为,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疹前期都发生毛细血管的损害。若出现印痕黑晕,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这种反应较变形菌微生物凝集反应或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平均可提早2天出现,且阳性率高;出现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体有不明显的肉眼难以观察出现的水肿症;呈现粉红色或无色斑,提示患有神经痛或高血压症;呈现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好转或痊愈。

2.异常反应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病人心理反应过度。

(2)罐子吸力过大。

(3)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4)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5)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手腕(旋罐),使皮肤出现皱褶。

(6)吸罐时间过长,局部瘀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7)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如腹肌沟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故出现发麻、发冷、疼痛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死。

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晕厥等症状。引起晕罐的原因为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引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和刺罐法时偶有发生。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

(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的缝隙,若是用气嘴罐者,可稍旋松气栓螺帽,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

(4)在施行针罐法时,如针口过于胀痛,或酸胀痛感向他处传感,难以忍受,应起罐调整针的深度或刺向,待反应减轻后再进行拔罐。

(5)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服纽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选择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5.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6.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7.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8.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9.起罐方法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 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10.起罐后的处理

一般情况无需处理。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泡时,可用消毒 针刺破放水,擦涂甲紫药水防止感染;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所有程序处理结束后,让病人静息20分钟方可离开。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2)受术者过饱、过饥、酒后、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待上述状况改变后再拔。

(3)拔罐时应根据患者所需拔罐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无骨骼以及关节无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掉罐。

(4)用火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滴 到皮肤上发生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而拔罐无力,达不到治疗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肤,所以棉球经过罐口时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 肤。贴棉法应注意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滴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 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而烫伤皮肤;架火法应注意扣罐要准确,以免撞翻燃 烧的火架,患者不能移动以免火架翻倒烫伤皮肤。

(5)拔罐时的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的负压与扣罐的时机、动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关。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将罐拔紧而不过紧,罐内负压适宜。

(6)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双穴双罐法,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短,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7)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起罐时应一手握住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压住一侧罐口边缘处的皮肤,使空气从罐口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落。

(8)在使用针罐时,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肤突起,肌肉收缩,加之罐底部的撞压,容易使针体弯曲或针尖的深度增加,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容易造成气胸,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9)初次治疗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以选择小罐为宜,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量宜小,手法宜轻。同时应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遇到晕罐现象,医者不能紧张慌乱,要立即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10)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或局部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一般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11)拔罐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

(12)血罐法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急性病、青壮年、体质强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老年、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宜少。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

弹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指弹击罐体,或提罐上下快速震颤的一种拔罐方法。弹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指弹击罐体,或提罐上下快速震颤的一种拔罐方法。

摇罐法: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摇罐的作用。

提罐法:提罐法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加强对皮肤和穴位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然后将罐上提拉动皮肤,再恢复原状,这样反复、轻柔、均匀地来回提拉多次,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此法常用于拔腹部的穴位。提罐法应注意用力要适中,力量过大容易把罐拔掉,过小则达不到刺激量。

动罐法:动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反复进行上提、下压或前后左右摇摆罐体(罐具不脱离皮肤)的一种拔罐方法。

旋罐法:旋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底部,使之向同一方向旋转的一种拔罐方法。

响罐法:响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的一种拔罐方法。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此法与闪罐法功效相同,通常用小口径罐具在局部面积较小的部位施术。

药罐法: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水罐法:水罐法,是先在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将纸或酒精棉球放在近瓶口处点燃,在火焰旺盛时投入罐内,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在应用贮水罐时,若应拔部位不在侧面,操作者手法又不十分熟练时,应先设法使患者的应拔部位调整为侧位再拔罐(以免拔罐时水液漏出),待吸拔后再恢复到舒适体位(应防止在活动中因肌肉过度牵拉而脱罐)。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但必须使罐底朝上,这样温水才能充分浸渍于受术的皮肤表面,发挥其温暖的刺激作用。之所以用温水,主要是在拔罐刺激的同时,以其温暖水汽来增强对局部的刺激,若温水过少,温暖刺激的时间就短,效应就差。小抽气罐的体积小,很适宜于头面部、手部等狭窄部位施术,但吸力较弱,若配以温水,刺激量就会大大增强,局部的治疗效应就更明显,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温水罐较适宜于局部寒冷不温、虚寒和寒实类病证,通过水的温度能进一步促进经气的畅行。另外,对于老年人和皮肤干皱者,用温水罐可润柔皮肤,不致发生局部疼痛或减轻疼痛。

按摩罐法:按摩罐法是指将按摩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两者可先后分开进行,也可同时进行。特别在拔罐前,根据病情先循经点穴和按摩,对于疼痛剧烈的病证及软组织劳损或损伤引起疼痛的患者,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穴位技巧

用经络、穴位带你穿越古今,深度了解中医养生的秘密!
公众号

刮痧罐法:刮痧罐法是利用一定的工具,如牛角板、木梳背、瓷调羹等,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刮痧,使皮肤发红充血,呈现一块和一片紫红色的斑点,然后再拔罐,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此法可作为病变范围较窄的部位以及走罐法或多罐法受到限制时的补充方法。

刺络拔罐法:刺络拔罐法是指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

针罐法:针罐法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防吸拔时触及罐底,使针头深入体内出现危险。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此法也可先在待拔穴位上针刺得气后立即出针,在针孔处拔罐,可吸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此法可加大刺激量,提高针刺疗效,适用于顽固性痹痛证。也可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体表,使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后再拔罐,并留罐5~10分钟,适用于麻木、瘫痪等病证。  针罐结合,增强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量,常用于比较顽固的病证,如中医所指的“痹证”。如顽固性风湿痛、陈旧性筋骨损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

转罐法:转罐法与摇罐法相似,较摇罐法力量大,刺激性强。先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由于转罐法对穴位或皮肤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加强了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多用于穴位治疗或局部病证的治疗。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时划伤皮肤。转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应用,在皮肤上涂适量的润滑油,可减轻疼痛。

走罐法: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内的负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病人无法接受;推罐时应轻轻推动罐的颈部后边,用力要均匀,以防火罐脱落。  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种。(1)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4毫米,以每秒钟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经炎等症,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2)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8毫米,以每秒钟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3)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钟2~3厘米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证,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及痛风等。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滞于脏腑、经脉的寒、湿、邪、毒。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实证逆经走罐;虚证顺经走罐。

拔罐疗法,古代又称为角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是基层医务人员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实操技术。患者在拔罐后,相应部位常会有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通常把这种变化成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还会出现水泡、出血点甚至血泡,并伴随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同时也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临床诊疗意义。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一一解说。

从颜色变化辨病

1.紫黑而暗

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多为气滞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若走罐时出现大面积紫黑印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

2.发紫并伴有斑块

表示寒凝血瘀证,紫色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

3.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

表明气滞血瘀证。

4.紫红或紫黑并有水珠或水气

提示体内多有湿热。

现代医学认为,罐斑呈深紫色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出现黑褐色斑纹,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血瘀证;罐斑出现鲜红、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5.淡紫发青伴有斑块

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处常伴有压痛,同时也可见于外感风寒。

6.鲜红而艳

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肾火旺;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稠度高且有热邪。

7.鲜红散在点

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对应的相关脏腑存在病变。

8.白色

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疱,多为风湿重一些;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是风寒较重。如白疱中夹有白沫,而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大多为血亏、虚寒、湿邪;罐斑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

9.常色

若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一般提示无病或病邪尚轻。但肥胖和贫血的病人也常常没有吸拔印迹。当然,如取穴不准时也会无罐迹。以感受风寒而引起的肩背疼痛为例,往往自觉不适,压痛明显的部位罐印色重,可滞留数日不消,而其他罐位则变化不大,或虽有变化但不久便自行消退。

同时,罐斑的色泽须结合所在部位进行诊断,如感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肾脏病或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症,肾俞部位罐斑色往往深于其他部位;如拔罐后肩井穴出现紫斑、斑点多为颈椎病气血瘀滞型的表现。

从形态变化辨病

1.表面有皮纹和微痒

表示风邪和湿证。

2.有水疱、水肿和水气状或罐体内壁有少许水珠水气

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3.水泡

可能与拔罐的时间过长和拔罐负压过大有关,或患的疾病是风湿、水肿,肉眼不易观察的轻微水肿,拔罐可使之呈散在小水泡甚至连成片的水泡。

如患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都可能发生水肿。除此之外,某些寄生虫、营养不良也可能发生水肿。

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清,周围皮肤温度不高,罐中无温热感,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罐中气暖,则为湿热证。

如果泡内有血水,是热湿毒的反应。若起黄水泡、黄绿泡、脓水或者粘稠物、果冻样物,则多为有炎症且比较重。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为久病湿邪夹瘀的病理反应。

4.走罐时出现风团

如急性荨麻疹状,提示为风邪所致,或是过敏体质。

从皮温和感觉变化辨病

1. 皮温升高

一般拔罐后,局部和周围的皮肤温度都会不同程度升高,适当的皮温升高,表明机体正气比较充足,抵抗力较好;如果皮温明显升高则表明机体感受阳邪、湿邪,或者患者的疾病证候为实证、热证。

2. 皮温降低

皮温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常表现在机体在感受风、寒、湿邪之后或者患者的疾病症候为虚证、寒证时。

3. 拔罐部位疼痛

表示体内有火毒;感觉罐口部位先痒后痛,表示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

从刺络拔罐后排出液体辨病

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现出不同的病情。

1.液体颜色

鲜血提示病情较轻,黑色或瘀块提示瘀阻较重,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里寒,色淡红为风寒痹证,黄水提示湿热证,清水提示寒湿证,透明水液为水肿。

2. 血流的动态

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含脓为外伤感染或湿热相搏,黏性白液为疳积。

3. 出血量

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或风邪盛行的表现。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逐渐减少,甚至不出血。

从发疹情况辨病

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

若出现印痕黑紫,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可用于伤寒和斑疹伤寒的鉴别诊断。

拔罐治疗注意事项

一、分清体质。按体质拔罐进行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注意身体状况。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肤过敏,浮肿,水肿,血压过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倾向者,患皮肤病以及孕妇、经期,还有过饱、过渴、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三、有些部位不宜拔。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四、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五、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穴位技巧

用经络、穴位带你穿越古今,深度了解中医养生的秘密!
公众号

六、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七、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疱。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八、拔罐后不慎起疱,应及时涂烫伤膏。

九、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脉微细无力等晕罐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或马上送医院处理。

(0)

相关推荐

  • 拔罐疗法

        拔火罐古称"角法"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扎针拔罐,病祛一半". 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是最早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的文字记载. 拔罐去除疼痛.缓 ...

  • 各种拔罐疗法大全,技术知识集锦

    -- 以下是正文 -- 拔罐的基础注意事项 很多人习惯用中医的拔罐来治疗疾病或者去除疼痛.缓解疲劳等.拔罐也确实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

  • 【分享】PROFINET技术知识集锦,全网都很少的资料!

    专注自动化培训14年 技成培训网 技成培训 技成培训网是一家致力于制造业远程教育品牌.专注14年,专业课程涵盖了电工基础.PLC.变频器.伺服.人机界面.机械制图.数控.机器人等精品课程,利用全新线上 ...

  • 急救知识大全(强烈建议收藏)

    以下是13个常见急救常识! 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很难避免也很难预料,如果我们不及时医治或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所以,掌握一些急救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踝扭伤 踝关节扭伤后,停止继续行 ...

  • 毛笔使用知识大全(转发,收藏)

    毛笔在中国书法绘画当中是一个重要部分,没有毛笔就没有了中国书画的线质特点.砚台可以不经常洗,隔夜的墨,谓之宿墨.毛笔就万万不能偷懒,因为毛笔会褪毛,笔毫会折断,笔杆会开裂,甚至弯曲.况且在如今,好的毛 ...

  • 腰椎专业知识大全(速速收藏!)

    - 腰椎生理结构 - - 腰椎穴位 - - 腰椎常见病症 -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腰扭伤.腰椎退行性病变.风湿或类风湿性腰痛.腰椎结核.风寒湿性腰痛.瘀血性腰痛.湿热性腰痛.肾虚性腰 ...

  • 史上最全的176个超级金融知识大全!(干货收藏!)

    史上最全的176个超级金融知识大全!(干货收藏!)

  • 小升初语文基础成语知识大全,为孩子收藏!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重要的就是一个积累和阅读.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和孩子也并不重视阅读和积累. 所以,也就导致很多孩子在上了初中以后,语文成绩就十分的不理想,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 ...

  • 银行人一定要看的金融知识大全!(建议收藏)

    来源:每天学点经济学v 原标题:金融知识大全,值得每个银行人收藏!(最全整理版) 第一部分:银行系金融知识(1--46条)第二部分:基金证券类知识大全基金类:1--14条兼并与收购类:15--22条金 ...

  • 史上最全的176个超级金融知识大全!(建议收藏)

    ​​来源:投顾服务号 本次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76个金融方面的知识,金融人记得收藏起来慢慢看哦 1.开放式基金(open-end funds)     指基金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供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