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覆灭——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七
王莽覆灭——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七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
公元9年,53岁的王莽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一个新王朝开始了。
王莽的上位首先是依靠姑姑王政君的得势提携,其次是伪装清白正直形象赢得民心,同时用好各种政治手段排除异己,凭借三十余年的人事经营和权势积累,一步一步实现了篡汉立新。
西汉中期以后,土地逐步高度集中于豪富之家,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流民奴婢,这两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造成朝廷税赋收入日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
公元1年,汉平帝即位,王莽开始第二次秉政,就主动推行了一些变革政策,缓解社会矛盾,并取得一定成效。
王莽称帝后,为凸显自己上位是顺应天理,便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他设计了一套社会改造方案,目的是实现“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大治局面。这套方案在建国元年便宣布推行,后世称为“王莽改制”。
改制方案主要内容有:一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将天下田改为“王田”,朝廷统一调控。二是针对豪富们大量蓄养奴婢,朝廷税赋减少问题,提出禁止奴婢买卖。三是改革币制、官制,实行盐铁酒矿官营,山川河流均收归国有等经济政策,增加朝廷收入;官制改革主要是调整官名职位设置及郡县区域划分。
王莽尊崇儒家思想,他的改制目标是把天下恢复到孔子赞颂的礼治时代,不再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而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王莽的改制目标是缓解矛盾、增加税收、保护弱者,这套方案受到儒生学者、穷苦百姓的欢迎。具体的实施计划,在方向路径上也没有大的错误。但这些庙堂之上制定的政策,最终在民间的执行效果却与初衷目标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一是土地改革成为了“画饼充饥”
“王田”政策要点是:所有土地收归朝廷,民间不得自行买卖。核发土地标准为:有田地者,每户男丁不超过8口,则可以占有900亩,超额部分朝廷收回。无田地农民,按照一对夫妇100亩标准授予田地。
这个方案是朝廷与豪族地主们斗争妥协的产物,方案有着明显的漏洞。一户人家只要有1个男丁,就可以保有900亩土地。占有大量土地者如果子孙较多,那就分家而治,例如家里有10个男丁,那就可以在编户上列为10户,继续保有9000亩土地。这套土改政策执行起来,基层官僚可以掌握的操作尺度很大。占地较多的地主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官员营私舞弊、勾结操作,结果按照新制,绝大部分地主并不需要上交土地,朝廷最终收回的土地数量极少。
按照史书记载,汉平帝时期全国大约850万户家庭,4900万人口,6.7亿亩土地。户均79.25亩, 人均13.7亩。在这次土地改革中,豪族地主户均土地数量必定较大,甚至可达900亩,在土地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普通无地或少地农民到哪里去得到100亩土地。
禁止土地买卖在当时生产条件下也行不通。小自耕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没有办法进行经济自我调节,而赋税征收又与土地占有紧密挂钩,遇到荒年恶岁,农民生存遇到困难,过去可以用卖地方式抵偿债务缴纳赋税,而现在新朝却禁止土地买卖,在这种“恶政”下,农民只有弃地而逃,流落他乡。
二是奴婢改革成为了“助纣为虐”
“奴婢”政策要点是:禁止私人奴婢买卖,以防止大量劳动力转化为奴婢,保证国家的赋役收入,但国有奴婢的买卖不涉及。
这个方案的出发点是因为朝廷征收赋税、征发徭役,都需要有大量稳定的自耕农作为基础,禁止奴婢买卖就是保障朝廷利益不再下降。这个规定,只是禁止新的私人买卖,对于大量已经存在的奴婢并没有影响。
土地与奴婢政策是相通共促的,农民经济破产问题没有解决,奴婢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供给,而朝廷又公开禁止奴婢交易,结果只能形成地下黑市,因为买卖奴婢而触犯刑律的人数不断上升。想成为奴婢以求苟活的民众,因为处境艰难、卖身价格不断下降而痛恨王莽。奴婢所有者也因为禁止买卖、不能公开增加奴婢这个政策而埋怨王莽。
土地与奴婢两项改革,并没有取得任何良好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豪富们聚拢的大量土地、蓄养的奴婢数量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反而自耕农被套上更重的赋役枷锁,底层民众想卖身都更加艰难。
三是货币改革成为了“杀鸡取卵”。
“货币”政策要点是:宣布黄金国有,百姓交出旧货币,市场上只能用朝廷新制作的铜钱流通。
新朝发行了许多大面值货币,但实际含铜量远低于旧货币,结果是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朝廷获利、百姓苦不堪言。
例如第二次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5铢钱,要求百姓用50个5铢钱换一枚面值250铢的大泉,这枚新币含铜量只有2枚半旧5铢钱分量,这就相当于以20倍的货币贬值,掠夺民间财富。
新朝要求民众与朝廷进行不等价兑换,民众当然不肯受骗,纷纷用行动抵制,第二次货币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但新朝在一年后,又推出新的货币改革,继续搜刮民众。
王莽新政的推广遭到各个社会阶层的激烈反对,王莽却认为是过于仁慈导致,便以严刑峻法强制推行,结果因为触犯王田奴婢、币值平准等法令而被罚为官奴的人多不可数,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这场改革中,民众都是未获其利,先受其害,新政只执行了3年左右,就因民怨鼎沸,而被匆匆废除了。
三
王莽向来以自己文武兼备自居,他在儒学方面已经颇有造诣,继而开始模仿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中国的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意指处在中原东南西北各方向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四海”。西汉末年已设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但缺少西海郡。
为了凑全“四海”,彰显朝廷强盛。在汉平帝时期,王莽就在青海湖一带派兵筑城,设置西海郡。
王莽称帝后,继续加强西海郡的建设。公元10 年,为了解决此处荒无人烟问题,实行强制移民。为增加移民数量,甚至把需要流放西海郡的罪名法令增加到了51条。
这些“罪犯”们修建城池烽燧,开垦土地、放牧牛羊。但是附近的羌族部落对西海郡骚扰不止,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最终在新朝末期,羌人占领郡治(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并以西海郡为根据地,向新朝边境发动了反攻,“金城属县,多为虏有”,王莽的西海郡梦彻底破碎。
四
王莽改制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以及奴婢过多问题。他穷兵黩武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使民众负担持续加重。遭遇天灾的年岁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在征伐高句丽中,王莽发兵二十万,部队遭遇瘟疫,又因粮草供应不济,因此非战斗减员达数万人。
人祸加上天灾,新朝时期是城内百业萧条,城外土地荒芜,与百姓生活关联最重要的米价,竟然由昭宣时期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无数民众流落他乡,易子相食的惨剧不绝于书。王莽在开仓放粮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只能派人教饥民们“煮木为酪”,用木头﹑树皮煮成糊状物来充饥。民众在这种悲惨光景下,自然是四处揭竿而起!
公元17年以后,各地民众纷纷起义。其中琅琊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妇女吕母为给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其势力发展到数万人。吕母是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中第一个女领袖。
公元18年,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力子都起义,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市)张霸起义、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羊牧起义、庐江(今安徽省庐江县)王州公起义。各股义军数量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他们跨州连郡、攻占城池、杀死官员、开仓救济。
在起义军中,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力量最强。
公元23年9月,绿林军分别从潼关、武关两个方向进攻关中,王莽任命9名将军,号称“九虎”,把京城最后的数万精兵交其统领,分头抵抗绿林军。王莽为防止部队哗变或投降,将9支队伍的主要将领妻子儿女统统请入宫中押为人质。此时京城府库中存有黄金60余万斤,但王莽早已不是过去乐善好施的大司马,他小气吝啬的只给将领们每人赏了4千钱。
垂死挣扎、扣押家属、不舍财物,这些做法都使将士寒心,大家根本无心应战。各路起义军陆续汇聚,在强大攻势下,“两虎”兵败自杀,“四虎”临阵溃逃,“三虎”负隅顽抗最终战死。
10月2日,长安城失守。
10月3日早晨,68岁的王莽率公卿大夫、宦官随从千余人西出未央宫,退守至渐台,与义军对战,做垂死挣扎。黄昏时分,王莽被起义军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下王莽首级,数十名兵士争将砍剁王莽尸体。
绿林军拥立的更始皇帝刘玄,下令将王莽首级挂在宛市(今河南省南阳市)示众,有好事者将其取下,把其舌头切下来生吃了。民众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王莽的仇恨。
经历过起义军洗礼的长安城,四处断壁残桓、民众流离失所,已经没有一点京城的磅礴气象和物质基础。
更始政权当月就进驻洛阳,刘玄开始论功行赏、封侯封王。
从此开始,整个华夏大地又一次陷入到四分五裂、兵荒马乱之中,数支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割据势力为争夺政权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
西汉皇朝宗亲刘秀从绿林军将领起步,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脱颖而出。他有着高超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河北地区建立起较稳固的根据地,拥有一支较强战斗力的队伍后,于公元25年,在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柏乡县)的千秋亭登基,它顺应“民心思汉”的历史去世,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
公元36年,刘秀才完成了中国统一。
五
皇帝总是把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利益。
中国古代的道德准则是:皇帝即使昏庸无能,臣民也不可不忠。所以篡权的臣子,必然只能留下旷世骂名。
即使如此,后世的篡位者依然很多,著名的如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但是由于他们的政权巩固、统治延续了数代,所以就不曾像王莽这样受到无数的苛责批判。
我们可以假设王莽如果改制成功了,新朝政权延续百年以上时间,那后世人又将如何评价王莽呢。
估计美誉程度不会亚于唐太宗和宋太祖,这也就是国人多“以成败论英雄”思想的真实写照。
千年辱骂后,第一个给王莽正面评价的是胡适,他认为王莽是“社会主义者”,是一个空想家和无私统治者,政治失败的原因则是思想和政策太超前了。
翦伯赞在1946年出版的《秦汉史》中,称赞王莽是中国历史中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
随后的国内国际学者关于王莽的历史贡献评价是泾渭分明,要么大加肯定,要么全盘否定。
关于王莽建立新朝是外戚篡权还是顺应潮流,改制是复古倒退还是改革创新,王莽是野心家还是革命家,这些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但无论如何,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可以确认。
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最大的政治危险,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稳固的政治根基;伪善作假只能骗得了一时,勤勉为民方是为官之本。
下期预告:《从王国到帝国》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从刘邦立汉到王莽建新,这七百多年里,中华大地的政权组织、民众生活、社会文化、主流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中华帝国逐步形成“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统治、编户齐民、儒家正统”的特点,而这种帝国统治形式从秦汉开始,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结束,至今也不过百年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