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算亦舒女郎






如果说《纵横四海》讲的是一个男孩儿流浪异乡终于飞黄腾达的故事,那么亦舒的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则讲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孩儿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励志故事。

虽然这种题材这种模式的故事在亦舒小说里简直不胜枚举,比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喜宝》,包括据说以李嘉欣为原型的《印度墨》,还有张曼玉演过同名电影的《玫瑰的故事》。

一个平平凡凡的女子,要么因为美貌,要么因为善良,最终获得天赐的好运道,常常是一个慷慨仁慈而又早早离世的钻石王老五,或者是有头有脸,有家世有名望的人物,所以总能给她留下丰硕浑厚的遗产或者一个光彩熠熠,板上钉钉的好姓氏。

所以别人说亦舒的小说时常有鸡汤的味道,我是能够有所共鸣的,但不仅仅是,所以说亦舒女郎往往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并非涂脂抹粉,空穴来风的。

小说名字首先已经万分动人,来自一首悠扬而缠绵的情歌,我钟意莫文蔚的版本,虽然浑厚苍茫的男中音来演绎未尝不黯然销魂。

它也并非只是挂挂虚名而已,女主角程岭儿好好的上海人,因为战争跟随着养父养母辗转奔波到香港,天有不测风云,养父经营不善,生意垮台,生活不济,作为长女,程岭儿身先士卒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甘愿盲嫁给远在异国他乡的一个男人,跟随着父亲生意伙伴流徙到加拿大温哥华,对于涉世未神的程岭儿来说,那着实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曾经,在香港的时候,在修女办的女子学校的音乐课上,她为许多不知所以的同学们轻轻柔柔吟唱这一首美妙的歌,那时候,她也不见得多么快乐,但至少一家人三餐饭,大家团团圆圆,和和气气,没有多少忧愁。

之后,她嫁给了印老三,然而那是一段太不圆满的婚姻,让她心如死灰,谁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遇到了有钱有势的郭仕宏,虽然只是匆匆一面,然而他对她十足十地一见倾心,何故呢?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是小说,情节巧合一点浪漫一点不打紧,第二因为程岭儿相貌气质神似他爱慕久长却未曾得到过的革命女青年表姐,所以在程岭儿身上弥补遗憾,简直似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伤感爱情故事般动人。

他不单单是有钱有势,在温哥华华裔群体里有头有脸,在白人圈子里地位都不容小觑,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对她慷慨顾惜,舍得将她养父母的一双儿女接来身边念书,她即便不爱他,但始终满含感激。

他死的那一天,她的弟妹在墓园里用牧童笛吹奏起了这支歌,平添了许多惆怅哀婉的滋味,而此时此刻的程岭儿早已非旧时模样,虽然外人眼里不过二十出头,然而两段婚姻早已使她内心沧桑,未老先衰。

当第三遍歌声在小说里浮起的时候,却是全然的浪漫缱绻,柔情诗意的气氛了,因为自持却难免孤寂的程岭儿,终于遇到了自己愿意与之相亲相爱的男人,在美国纽约,他们同坐一辆车,同唱一支歌,最要紧的是,他们都为之情有独钟,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能轻轻地道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

程岭儿的命途为何如此地蹉跎,因为一个人的幸福不可能轻易获得。

一个人能收获怎样的果,必然因为她曾种下怎样的因。首先,如果不是她善良,她不会牺牲自己挽救家庭,自然不会有之后的非凡遭遇;其次,如果不是她精明利落,她不会义不容辞,一马当先去向郭海珊求助,自然就遇不到老好人郭仕宏;再次,因为她是养女,所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仿佛不应该推阻,否则显得忘恩负义,不懂感激;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她美丽,像一朵粉红山茶花般美丽,如果没有这一节,或许一切都化整为零。

所以亦舒有时候是极其势利的,她为什么势利呢?因为她对这时代看得透辟清晰。

她喜欢将养女作为刻画主角,比如这本小说,比如《幽灵吉卜赛》,比如《圆舞》,还有《流金岁月》和《灯火阑珊处》等。我想,一方面因为特殊的生存处境,所以这一类女主角容易养成异于同龄人的成熟敏感心境,另一方面,她们往往也越能够体会到人情世故的深浅,从而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而这正是亦舒女郎的典型风格。

亦舒女郎往往是新潮的,有事业心的,独立自主的,适合在都市中生存的优秀女性,她们不甘于做男性的附庸,所以含辛茹苦地学着一点点往上爬,一点点努力奋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对我们当代的男女,都能够奉献出相当的启发。

亦舒女郎的美丽,除了气质,关键部分还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像女主角程岭儿那一种,或者是雾气朦胧,鬼影幢幢的眼睛,刘印子那一种,所以经常在亦舒小说里亮相的女星,比如葛兰,尤敏,李丽华,还有奥黛丽赫本,没有一个不长着一双俏皮活脱的眼睛。

另外种族歧视问题也是亦舒喜欢挂在嘴头的,也许因为移居加拿大多年,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国人,她亲眼目睹的,亲身经历的这种文化矛盾造成的冲突与困境应该不胜枚举,所以借助小说吐吐浊气。

但是她主张的态度未尝不是公允,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尊重,首先必得尊重他人,另外,也切记自重。

人在异乡,生活不易,一份打赏一份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