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 无终子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州区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夏商时期燕山地区存在许多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小国,无终是其中之一。古籍有关这个小国的史料不多,但它在反映商周时期燕山地区氏族部落的分布,以及山戎"病燕"等历史事件方面有其特殊价值,因此受到人们关注。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州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水经·鲍邱水注》,对相关的山水地理记得更加具体,其云:"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又西南过无终山,兰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曲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柘水也,南迳燕山下。"庚、浭音同,此庚水即是《汉书·地理志》的浭水。有关山、水地名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皆可寻其踪迹。

无终山

关于无终山,其所属有二说。一是今蓟州城北的府君山,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云:"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嘉靖《蓟州志》云:"蓟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今久呼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庙,故名。"另一说以为是今蓟县盘山,见智朴《盘山志》,以为东汉末年田畴避世乱隐居无终山,即是此山,因而又名田盘山。这二说以《隋州郡图经》较可信,因为无终山和盘山均见于《水经注》,前者为灅水所经,后者为泃水所经,显然不属一地,所以盘山不能是无终山,以府君山(崆峒山)属无终山的可能性较大。乐资《九州要记》亦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此渔阳即蓟县,城北即府君山,盘山在此西北,距离有三十多里。唐李贤注《后汉书》云:"无终本山戎国也。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汉为县名,属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渔阳县也。"知无终子国由无终山得名,此山虽然不高但影响却大。

关于无终山确切位置,史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三国时期名士田畴隐居在无终山,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但无终山在哪里呢?从现有史料记载,当前大家普遍观点认为无终山即是蓟县盘山,或曰蓟县城北府君山。但仔细分析难免有牵强之意,相互矛盾。我非史家,亦无相关更多确切资料佐证,仅凭现有史料记载谈谈一己之见,供阅者参考。

无终山之谜初探---李 强

辞海解说为:无终为道家哲学。指没有终止;没有穷极。三国魏田畴志行卓越隐居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县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水经·鲍邱水注》云:"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又西南过无终山,兰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曲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无终子国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柘水也,南迳燕山下。"庚、浭音同,此庚水即是《汉书·地理志》的浭水。

灅水。出右北平俊靡,东南入庚。今直隶顺天府遵化州州西北有俊靡故城是。前志右北平无终下曰:浭水,西至雍奴入海。俊靡下曰: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浭与庚,一字也。水经注鲍丘水篇曰:鲍丘水,北径雍奴县东。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名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得黑牛谷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东南流与温泉水合。又东南径石门峡。又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南为南黄水。又西南径无终山,蓝水注之。又西南入于庚水,庚水又南径北平城西,而南入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鲍丘水至雍奴县北屈,东入海。歙程氏瑶田通艺录曰:今灅水自遵化州西北四十五里占鱼石关外入口,东经温泉。郦所谓与温泉水合也。又东迤南十五里曰水门口。郦所谓石门峡也。又西南入棃河。棃河卽庚水也。庚水旣得灅水,又稍西而淋河南入之。淋河,郦所谓蓝水也。鲍丘水今之潮河也。潮河合泃水、庚水东流,有还乡河西南入之。郦所谓巨梁水也。流俗多误,以古正之如此。灅棃一声之转,灅水俗呼棃河。因使所入之庚水冒称棃河,而巨梁河冒称庚水。从水垒声。力轨切。十五部。

以上文字提到了无终城与无终山,其中灅水,浭水及燕山均在无终境内,只要找出两条河流及燕山确切位置,应可基本断定无终山所属。

关于无终山,现史家认为:一是今蓟县城北的府君山,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云:"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嘉靖《蓟州志》云:"

蓟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今久呼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庙,故名。"另一说即今蓟县盘山,见智朴《盘山志》,以为东汉末年田畴避世乱隐居无终山,即是此山,因而又名田盘山。但无终山和盘山均出现于《水经注》,本身就没有确定谁是真正的无终山,又前者为灅水所经,后者为泃水所经,显然不属一地,所以盘山不能是无终山,以府君山(崆峒山)属无终山的可能性较大。乐资《九州要记》亦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此渔阳即蓟县,城北即府君山,盘山在此西北,距离有三十多里。唐李贤注《后汉书》云:"无终本山戎国也。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汉为县名,属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渔阳县也。"知无终子国由无终山得名,此山虽然不高但影响却大。(引天津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韩嘉谷先生文)盘山即为无终山说法来源于《盘山志》智朴和尚所记。

智朴,字拙庵,徐州人。有《盘谷集》。

智朴和尚俗姓张,扬州人(一说徐州人),原为洪承畴手下的一名高级将领,松山杏山之役战败后,不肯投降而只身潜逃。明清鼎革时年三十五岁,方在盘山青沟寺结庐出家。

"智朴的观点源于刘之推的《九州要记》,曰:"古渔阳郡北有无终山,山上有燕昭王冢,冢去千像寺东南不数里,而人无识之者"。古渔阳郡北,即今蓟县城北。智朴认为这里的无终山指盘山,理由是陈寿在《田畴传》中载"畴举家迁往无终山",而盘山碑刻记载着田畴曾隐居舟山,且山上有千像寺,故智朴认为盘山就是无终山,燕昭王墓就在千像寺东南,一直延续至今。

智朴的观点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盘山在蓟县西北边界,而不是蓟县城北,蓟县城北自古就有无终山(又名崆峒山,今称府君山),如果《九州要记》中的无终山是盘山,原文中应加上一个"西"字,即"古渔阳郡西北有无终山"。

从以上分析得出,智朴所说有误。《九州要记》中的无终山应为今之蓟县城北府君山,但府君山就是无终山吗?

府君山即是无终山的推论主要来源于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云:"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但并没有给出无终山确切位置。嘉靖三年(1510年)《蓟州志》云:"蓟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崆峒积雪,为古代渔阳八景之一……今久呼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庙。但郎蔚之(公元540-615年)《隋州郡图经》与嘉靖《蓟州志》两书相距年代近千年,并不能相互佐证,由此判断无终山(同翁同山)既是府君山的说法证据并不充分。

我认为寻找无终山确切位置首先应捋清最早文献记载,山川方位,河流走向以及物产等。古代典籍经常相互引用,在千百年前各种信息交通相对闭塞情况下,每位作者是不可能亲临现场考证的,所以错误肯定在所难免。笔者在现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按典籍记载先后顺序试析一二,权当爱好,恐引得业内人士见笑了。

一、早期文献记载的无终国:(公元前1600-1046年)

无终国最晚从商代已经存在,早期文献记载称做"终北"。《列子·汤问》:"禹之治水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

班固(公元32- 92年)著的《汉书·地理志》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这里提到的雍奴,乃是古代北方有名的大沼泽。北宋乐史(公元930-1007)等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一作邕奴。古时甚大。《水经·鲍丘水注》:"自是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后名三角淀。明时周围仍二百余里,在今河北霸县、永清、大城、文安等县和天津、静海间。清时渐淤废,后遂堙为平陆。雍奴又是古县名。西汉置。唐天宝初改名武清。

文献中提到的浭水流经区域应属当时无终国境,无终山则自然在国境之内。

浭水又在哪里呢?对寻找无终山至为关键。郦道元(约470-527年)著《水经注》:庚(浭)水,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南迳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馀丈,望若数百石囷,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庚水又南,迳北平城西,而南入鲍邱水,谓之柘口。

引:水经注疏9【后魏】郦道元撰【清】杨守敬纂疏【清】熊会贞参疏《隋志》,无终有燕山。《寰宇记》,山在渔阳县东南七十里。在今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接蓟州界。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若数百石囷,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人援桴,朱无人字,《笺》曰:疑脱人字,沈、赵增。守敬按:《御览》四十五、《事类赋注》七,引《隋图经》作有石人援桴。《寰宇记》渔阳县下同。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庚水又南,径北平城西,而南入鲍邱水,谓之柘口。赵云:按《汉志》,浭水西至雍奴入海,师古曰,浭音庚,即庚水也,盖合鲍邱水以入海。

此文献记录清楚,提到了燕山及石鼓,而今玉田之燕山口正与描述相同。畿辅通志卷五十一:右北平故城,在玉田县界,后汉置。括地志,渔阳县东南七十里,右北平城。以燕山为版筑,水经鲍邱水东径右北平郡故城南。通过对古河道考证,浭水曾经燕山口南流确切无误,与畿辅通志记录相符。但何时断流,没有确切记载,这也对确定无终山位置带来困难,因为历代史家都不可能亲自挖开地下一探究竟。这也使后来文献相互引用难免论证有误。但可以肯定,今玉田燕山口一带群山属于无终国范围无误。

二、晋·陈寿(公元233-297年)撰《三国志》中提到的无终山: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於世!"遂人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即举茂才,拜为蓚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先贤行状载太祖表论畴功曰:"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於抚下,慎於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於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

曹操北出乌桓时间在公元207年,陈寿所撰《三国志》据此战间隔较短,据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时间也没有超过200年,三者所提无终国当属一地,记录应是准确的,在《三国志》中提到的徐无山和无终山应是同一地名。从全篇分析,无终山大概位置应为今唐山西北一带群山,不可能距海太远。

三、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336年)依志怪小说《搜神记》中"阳伯雍麻山种玉"传说所提无终山:

杨公伯雍,洛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逐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涉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之也。

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以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亩地,名"玉田"。

从《三国志》和《搜神记》成书年代看时间相距较短,所述无终山在当时应该较为出名,但遗憾的是后者毕竟不是史书,仅是民间传说,从作者经历看出,干宝并未到过无终山,因此对无终山特征记述未必准确清楚。尽管如此仍可以断定两书中记录的无终山为同一山脉。

四、郦道元(公元470-527年)著《水经注》中记述的无终山:

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径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鲍丘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开山图》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

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其水又径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百一十里有徐无城。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泃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俊靡(治今河北承德市兴隆县东南),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泃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的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泃水又东南径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大守阳纮。中平五年,诏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泃水又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径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于无终山……

畿辅通志卷五十三:种玉田 在玉田县北三十里即阳翁伯种玉处,水经注: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于种石处四面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翁伯一作雍伯。

仔细研读记述可知,《水经注》中所述无终山是引用《三国志》及《搜神记》中山名。文献几处均提到徐无山和无终山,但又有相互矛盾之处,笔者试疑一二,也请阅者教之:

(1)鲍丘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由此判断田畴居无终山与徐无山并非一处。徐无山应是山脉统称,而无终山则是具体山名。

(2)其水又径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泃水注之……畿辅通志卷五十三:徐无故城 在丰润县北,汉置属右北平郡,晋为北平郡治,后魏改属渔阳郡,后周省入无终。

从资料分析进一步可以确定徐无山为今唐山西北部群山统称,无终山应该是其范围内的一组或几组山峰。

(3)泃水又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径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

泃水即泃河。源出天津市蓟县北,西南流经北京市平谷南,折东南经河北三河东,至天津市宝坻东北流注蓟运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师战于泃水。"即此。

浭水和泃水是两条不同水系,前者源于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后者两河交汇后过无终山。由此也可以判断徐无山和无终山不在一处。从现燕山口南地下挖掘沉积情况分析,古代流经此处的河流水量很大,河面较宽,泃水很可能曾经与浭水相汇后流经此处,如属实,则可以基本断定今蓟县西龙虎峪大转山及玉田文龙山一带即为无终山。

又:"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道教创始人之一帛仲理曾在无终山炼丹、炼金,炼出的五千斤黄金全部用以救济穷人。一位名叫王时泰的玉田知县曾以《无终丹灶》为题写过一首诗,诗曰:"丹灶阁向碧云边,九转何当灶冷然。山色遥看晴欲雨,至今朝暮尚含烟。"遗憾的是,那阁楼与炼丹炉早已被毁。

历代传说均认为帛仲理炼丹处位于今玉田之北部山中,与蓟县城北崆峒山相距70里之遥,说崆峒山即无终山显然缺乏更确切依据。

又:从《水经注》所述河流记载与今地形考证,蓟县城北府君山地势较高,山两侧除去季节性河流外,古今均没有大的河流经过。浭水更不会从低处向北部高处流过。因此可以判断府君山不是无终山,论据应该是准确的。

《开山图》西汉,记载徐无山,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

《开山图》为西汉纬书(公元前202―公元9年)。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散佚。曾为《水经注》、《后汉书》、《文选》、《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路史》等书所引。涉及到天下名山,古先,神圣,帝皇发迹肇始之处等。

由此可见徐无山在两千余年前就已出名。其中所记述山之特产:无灰之木和生火之石,后人论述颇多,也可以作为寻找无终山的证据之一。

生火之石即为燧石(古称火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质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中国古代常用二小块燧石相互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笔者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一起,在天黑时每人手持火石比赛击打亮度和火星长度,今天回想起来也是一件趣事啊。

远在2000多年前对于无终山特产记述是清楚的,可见火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那么今天寻找无终山,燧石的存在与否应该是重要物证。

有史学家认为盘山不是无终山,主要根据《水经注》所述河流走向判断。但由于河流变化较大,难免证据不足,物产可以补充之。按照地质学的分析,盘山呈岩株状产出,方圆六十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64.4米,是1亿年前中生代时期形成的侵入岩,经地壳运动后穿透古老的中上元古界地层而突出地表,并经长期风化剥蚀而形成。

上世纪30年代,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当时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生)对盘山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测量,1931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所组织并资助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就读的高振西、潘钟祥等7名地质专业的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考察。撰写了《盘山附近地质》的考察报告。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对盘山地形地貌进行了测量和描述。盘山东西宽约9里,南北长约17里,全为花岗岩侵入体。二是对盘山一带地层和构造进行了分析。认为盘山花岗岩体之外地层是震旦纪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岩,盘山一带构造比较简单,花岗岩侵入体之外地层的倾斜方向随花岗岩而转移,即北侧倾向于北,南侧倾向于南。可见,震旦系地层自形成以后,数亿年间处于水平状态,很少发生挤压褶皱。三是发现了锰矿。在夏各庄村北发现了"褐色土",即锰矿石风化壳,为寻找锰矿提供了依据。

从岩性分析,燧石属于沉积岩,不能与火成岩共生,在盘山上不可能有"生火之石",从盘山现有遗迹看,也无开采火石痕迹。确定盘山不是无终山的证据应是清楚的。

火石在蓟县北之府君山是存在的,从地质年代分析,寒武纪早期,约5.6亿年地壳下降,接受府君山组碳酸盐岩沉积。古风化壳形成"2亿年跨越"的著名蓟县运动地质遗迹。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以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轻微、叠层石和古生物化石丰富,地层总厚度近万米为特色。在府君山腰部分布明显的燧石条带,现在仍遗留有采矿古洞,但具体年代不清。

燧石在今玉田北部山上分布极为广泛,较为典型的在今西龙虎峪大转山下部环形区域,现在仍遗留很多矿洞,深浅不一,开采年代不详。从规模看远远多于府君山,从现场遗迹和岩石断口看,其质地也优于府君山所产。

在古代大量的火石用途是什么呢?如果仅是少数人取火用,那么矿洞不可能太多,除非在大转山脉方圆范围内住有一定规模人口。从大转山与凤凰顶山口考察推断,此人工山口最有可能是当时运送火石通道。判断方法可以从矿洞和山口岩石遗留痕迹分析。有条件情况下,政府应请专家对火石洞进行挖掘考证并予以保护。

" 不灰之木"又是什么呢?今人解释"不灰之木"即"不灰木".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镁,但常夹杂石灰及氧化亚铁等物质,其成分颇与阳起石相似,事实上两者也常致混淆。《开宝本草》:不灰木,出上党,如烂木,烧之不燃,石类也。

《纲目》引《庚辛玉册》云:不灰木形如针,文全若木,烧之无烟。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古本草所云不灰木与今之硅酸盐类蛇纹石族矿物蛇纹石石棉一致。

现代解释不灰木为石质矿物,与《开山图》所述是同一物种吗?值得商榷。

笔者分析认为:《开山图》中所述"不灰之木"应为当时无终山地区特产的一种不易燃烧的木材,"灰"字.作为名词时本意指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灰,死火余烬也。--《说文》。火过为灰。--《字汇》。但"灰"作为动词解释为:

1.烧毁:燃烧。不灰之木。--《抱朴子·释滞》

2.又如:灰焚(焚烧成灰,烧光);灰死(烧死;火灰熄灭)

3.碎裂:如:灰首(头颅碎裂);灰殒(灰身,灰粉,灰身粉骨,都指粉身碎骨)因此从字意看,今人解释"不灰之木"即"不灰木". 应为误解。

近期有人分析认为"不灰之木"也可能是大转山一带盛产的"麻梨疙瘩"。"麻梨疙瘩"在树木志上是属于:被子植物门,属灌木,我国有七十多种,以西北和华北最多。

麻梨疙瘩(小叶鼠李),其根部发达,多生长于北方风化岩地貌山区的岩石缝隙中,树高2~5米,生长极慢,质地坚硬,色泽温润,有些根部出现瘤化,木纹丰富,耐火烧,落水沉,无杂味。称"麻梨疙瘩"即为"不灰之木"亦有一定道理。从两种特产看,现大转山一带与《开山图》记述相符。

五、《畿辅通志卷十七》所述山川地名与无终山相关摘录,供参考:

1.燕昭王墓 在玉田县无终山。按九州岛记云:古渔阳北,无终山上有燕昭王墓。明志云:在府西清河县侧之燕丹村。又按清河在广平府此云清河未知何地。保定府志又云:在易州东南。未知孰是。

2.燕山 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丰润县北八十里,自西山一带迤埗来延袤数百里抵海岸 山堂肆考

3.楸子山 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

4.龎山 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亦名旁山 龎山即南种玉山也 名胜志。

5.文龙山 玉田县西北三十里山之阳有三泉潆洄如瀑西峰环拱出山之右东望龎山诸峰秀削骈

6.徐无山 玉田县东北二十里

7. 无终山 玉田县东北三十里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渔阳县西北四里 寰宇记

8.别山 蓟州东南三十里,西临沽水东据无终行旅所出虽有山名而无高阜。方舆纪要

9.盘山一名盘龙山,盘山旧名四正山一名徐无山,魏田畴隠居于此。故名田盘山,今不曰田盘而曰盘山者。亦犹匡庐之谓庐山也。其山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瓣袭蠭攒面面开生实仙佛之胜区,乃天壤之大观也。盘山志

10.无终山 蓟州北五里

11.崆峒山 一名翁同山 蓟州城北五里

12.大撰山 遵化州西南七十里

13.龙虎峪 遵化州南六十里

《畿辅通志》为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是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在清代是直隶省的别称。《畿辅通志》对无终山的具体位置并没有确定,仍延续古史资料,对于疑义也没有进行辨析。但通过上述13个地点的分析笔者归纳二点:

(1)无终山和徐无山不是同一座山。

(2)盘山,府君山及玉田北部山区在过去都称无终山,直至今日未辨真伪。历史上真正的无终山究竟是三者的那座山仍需史家考证。

通过史料及古河道变迁分析,笔者认为古无终山为玉田北部山区应无疑义,纵观其山脉走向海拔高度及关口要道,燕山口周围之文龙山,大转山,凤凰顶三座山峰最为高耸,且三山地形陡峻,尤其大转山和凤凰顶秀美多姿,巉岩峥嵘,山顶有古寨墙及多处庙宇遗迹,凤凰顶下九风朝阳庙旁娟娟泉水清澈甘甜,今天仍在汩汩涌出,这在其他山峰还没有发现。

山一般以主要山峰的"形","势",传说或名人典故命名,而此三座山峰在整个小燕山山系无疑是最高峰,自古燕山口就居交通要道,笔者分析古无终山的位置应该为燕山口附近的群山。

以上观点仅是笔者的分析,因为缺乏古城遗迹的物证和更为确实的史料佐证,加之才疏学浅,仅供阅者参考。

兰水

庚水

灅水下注的庚水,又称柘水,今名州河,当是取柘、州谐音。此水上游今名氵黎河,发源于河北遵化县东北境,《水经注》记该水"出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汉徐无故城在今遵化县,徐无山今名鹿儿岭,《畿辅通志》引《遵化州志》云:"鹿儿岭,州东五十里,氵黎河出此。"氵黎河西南流,于玉田县北境群山的北侧,今于桥水库处合灅水,燕山当在此处,这一带至今仍有大燕山口、小燕山口、燕各庄等地名。《遵化县志》云:"燕山,州西南七十里。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辽将北平相裕望燕山以自固。"当即此。晋北平郡治为今遵化西南部之平安镇古城,位于燕山口东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并引《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地望、里程皆和《水经注》合。

文化遗存

有资料表明,蓟县一带作为无终国故地,最晚从商代已经开始,早期文献记载称做"终北"。《列子·汤问》云:"禹之治水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古之北海即今渤海,有《孟子·万章》记孤竹君"居北海之滨"可证。孤竹国地望包括今卢龙至辽西,属无终子国故地的蓟县正位于卢龙西,和孤竹同"滨北海之北",可见商代的"终北"之国应当就是周代的"无终子国"。"终北"国在商汤时已经存在,表明其历史当从夏代已经开始。到周代发展成为有"子"爵封号的"无终子国",整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达千年以上,它一直在蓟县土地上繁衍生息,必然会留下相应的遗存。

考察蓟县一带古文化,夏商周时期确是有一支土生土长的青铜文化存在,这便是大坨头文化张家园下层类型、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这三个考古学文化虽然彼此文化面貌有异,但实际上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但发展脉络清晰可寻①。大坨头文化孕育于昌平雪山一期文化,它早期陶器群中居主要地位的陶鬲,在昌平雪山遗址H66龙山文化灰坑中即有与之相似的造型②,甚至还有人认为雪山H66即是大坨头文化的遗存,略可见其密切关系。大坨头文化发展到商代中期,受到来自长城地带以花边鬲为代表的古文化影响,蜕变成为围坊三期文化,这在宣化李大人庄③、涞水渐村④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中表现得十分清楚,这些陶器群的多数器类乃至造型,依然表现出大坨头文化的特征,但花边鬲的出现无疑已开始了围坊三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周人灭商,在燕山地区建立燕国,围坊三期文化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其内涵中大量渗入周文化因素,从而蜕变成为张家园上层文化,这是这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房山镇江营,张家园上层到西周中期为周人的姬燕文化所代替⑤;在易县燕下都⑥,具有张家园上层文化特征的遗存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这支古文化至此结束。有人认为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是大约相当于黄河流域商末至西周时期具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年代基本相当"。此说缺乏根据,近年出版的《镇江营与塔照》报告,以翔实的地层资料进一步证明,该遗址具有围坊三期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第二期遗存,和具有张家园上层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第三期遗存,确是前后相接的二个发展阶段,不存在"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和"年代基本相当"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学者将二者统一称为围坊三期文化或张家园上层文化,不予区分为二个考古学文化,只是划分成几个阶段⑦。

建国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兴兵除暴,剿灭商纣,建立周朝。为安定天下,加强统治,周武王对兴兵伐纣战争中的有功之臣,按战功大小,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按级封侯。当时,少数民族山戎族一支部落的首领被封为子爵,封地无终山。在无终山(今河北玉田县城西北6.7公里处)一带建立了无终子国。

兴衰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因燕国军队抵挡不住戎兵的猖狂进攻,便向当时的诸侯盟主齐桓公告急求救。齐桓公当仁不让,毅然率兵挺进蓟门关。在齐桓公的号召下,无终国与齐国、燕国组成三国联军,共同讨伐山戎令支国。无终国子派遣骑兵二千参战,三国联军很快击溃戎兵,攻占令支国都城,夺回戎兵抢掠的燕国人口及财物。令支国子率残兵投奔另一山戎国孤竹国(今河北卢龙、滦县境内)。三国联军又兵进孤竹国,几经苦战,将令支、孤竹两国兵马全部歼灭。齐桓公大赏三军,将令支、孤竹两国领地划归燕国。因无终国助战之功,齐桓公将小泉山(今河北玉田县城东14公里处)下戎地割与无终国,扩大了无终国的领地及政治影响。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成为诸侯国中新霸主。晋文公通过改革使晋国强大起来,晋国政通人和,兵强马壮,国力迅速上升,国土不断扩展。到晋悼公时,晋国仍是诸侯中势力强大的盟主。而戎人国家,由于秦国在关中地区的崛起,不断兼并戎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四戎。"戎人在西部难以立足,只得向东转移。晋悼公受司马魏绛的影响,对戎人实行安抚政策。无终国的紧邻燕国,由于当时国力不盛,根本无力南顾。无终国便有了兴国发展的机遇。这时的无终国君嘉父,励精图治,谋略不凡。他任用大夫孟乐等中原人才,内修国政,加强武备。对外,联络其他戎国,结成联盟,相互援助。同时,积极推进与晋国的亲和关系,使无终国影响力大增。嘉父于晋悼公三年(前570年)号召戎人诸国,并至无终,歃血定盟。晋悼公应嘉父之邀,命魏绛为和戎之使,来无终国主持晋国与诸戎媾和结盟仪式。十几个戎国国君与晋国使者在无终国歃盟,愿奉晋侯约束,捍卫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安宁,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异民族间媾和的最早佳话。此次结盟后,晋国北部较长时间出现了边境安定、国家太平的空前局面。

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军事行动,无终国终于闯出了狭小的无终山领地,将国土由"小无终"(今河北玉田县一部分)拓展为"大无终"(包括今河北玉田、遵化、兴隆、丰润、丰南、唐海一部及天津蓟县、北京平谷等地)较为广大的领域,成为诸戎国中的首领之国。并建立了无终邑(今天津蓟县境内),作为无终国的都城。

灭亡

春秋战国时代,是弱肉强食的混战时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一个小国的生存发展,并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无终国的兴起及其在诸侯中影响的日益扩大,引起了邻近国家的不安。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敌视、阻挠周边小国的发展,直到诉诸武力解决。强敌环伺下,国力不够强盛的无终国最终没能逃脱被兼并的命运。

卫国的庄公仇视戎国的存在,残暴地发兵攻伐戎人。卫庄公三年(前478年),因卫国不向晋国朝供,晋国上卿赵简子率兵讨伐卫国。卫国工匠乘机暴动,卫庄公抵敌不住,逃奔无终国避难,途中,被戎人己氏杀死。自此卫国臣服于晋,依附赵氏。

晋国也改变了和戎策略,经常与戎国发生军事冲突。为利于与戎兵作战,晋国甚至修改兵制,"毁车为行"(改车兵为步兵)。鲁昭公元年(前542年),晋国将军中行穆子统兵大败无终国军队,从此两国势如水火。后来,赵简子把持晋国国政。赵氏野心勃勃,以侵吞晋国,独霸中原为己任,见无终国及戎人的发展壮大威胁到自己的战略意图,便下决心解决诸戎,免除后患。但赵简子还未及实施灭戎计划便因病去世。去世前,他给太子毋恤留下遗嘱,命其尽早消灭戎国,为赵国的发展扫清障碍。赵简子去世后,太子毋恤即位,即赵襄子。三家分晋后,赵襄子秉承其父遗命,在赵国边境北部发动灭戎战争,于赵襄子五年(前470年)兼并山戎诸国,无终国遂灭。后在赵、燕两国互相征伐中,燕国占据了原无终国领地。

天津蓟县

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属右北平郡,唐朝设蓟州 。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辖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相沿至今。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全县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 一个城区街道办事处、949个行政村、 15个居委会,总人口80万人。

蓟县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时建无终子国,隋改称渔阳,唐置蓟州,1913年称蓟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名流人才荟萃,古塔、寺庙、碑刻、古墓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蓟县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八仙山和九龙山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其中黄崖关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盘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上元古界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八仙山列为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和白塔寺等文物古迹。这些景区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旅游聚集效应。

蓟县地处京、津、唐、承、秦等城市的中间,距北京88公里,距天津115公里,距承德220公里,距秦皇岛236公里。津蓟高速公路,京哈、津围、邦喜、宝平等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京秦、大秦铁路横亘境内,津蓟铁路直抵县城。通讯设施完备,固定、移动通信便捷通畅。这些有利于我县成为区域性交通通讯枢纽。

除大量可供建筑用砂石料外,初步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达数十种。其中,大理石品位较高,紫砂陶土储量大、分布广、开采价值大,矿泉水富含多种有利于人体的矿物质。各种干鲜果品质优味美,核桃、板栗、柿子、红果等驰名中外,享有盛誉。此外,电力资源、水资源也比较丰富。这些为工业和果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蓟县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京哈、津围公路和京秦、大秦铁路等交通动脉横纵贯穿;华北大型火力发电厂--盘山发电厂坐落境内;邮政电讯网络通联全球;海关、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服务机构健全完善;经济开发区、绿色食品示范区、旅游度假区、商贸服务区、居民生活区服务功能齐全。完备的城市载体功能,优惠的投资政策,高效的文明服务,让每一位踏上这片土地的朋友都感受热情、周到、温馨,油然而生如归之感。

蓟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亦是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和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近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并进,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6.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27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3亿元。三次产业构成达到16.7:42.3:41。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到2002年底,全县养殖业产值达到12.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2家,全县农产品 年加工能力达到66万吨。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技术装备、产品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县乡骨干企业达到270家。工业传统行业改造得到加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商贸流通、信息、咨询等服务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0)

相关推荐

  • 三月盘山:赏山,赏水,赏桃花!

    三月盘山 初春三月, 赏山,赏水,赏桃花 绿树青草,花开鸟鸣 光娇红艳,春意盎然 (摄影:山水清音) 疫情终将被战胜 只待春花烂漫时 一起相约盘山!

  • 诸侯国:铸国

    "铸",任(妊)姓,位于今山东泰安市肥城市南大汶河北岸,今宁阳县西北有铸城.据<吕氏春秋·慎大>载"武王胜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 ...

  • 古罗城   罗子国   湖南楚文化南传第一地:罗子国

    古罗城的那些事 古罗城在屈原区的眼皮底下,已经埋藏了近2000多年.这个附属于或者融合于楚文化的罗城,却很难找到完整的历史记载. 罗子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它像一粒尘埃足可让历史的风 ...

  • 诸侯国:邿国

    [姓氏]:妫姓邿氏. [历史] 邿国,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寺",<公羊传>作"诗",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受鲁国控制.由于国小位卑,所以文献记载极少 ...

  • 诸侯国:钟离国

    春秋时期的钟离古国之谜 钟离在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国,<史记·秦本纪>之中将其记载为"终黎".但是如果你在网上或者史书之中进行搜索,基本上都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关 ...

  • 神秘的罗子国平江传统文化简介之【民间绕棺歌篇之《父母颂 》】

    <父母颂> 一生一世日月长,云卷云舒两相忘. 若问人间谁最苦?最苦莫如老爹娘! 一从儿女降人世,千金重担压爹娘. 从此不分日和夜,日历辛苦夜里忙. 从此不辩净与脏,把屎接尿属平常. 从此不 ...

  • 诸侯国: 胡国

    胡国之"胡",甲骨金文中写作"?",早在商代就已存在.周原甲骨中有"其于伐?"的记载,可见商末或周初时胡国与周族是呈对立面的,于是周部族兴师 ...

  • 诸侯国:郕国

    郕国,史书又作成.盛,互通,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国君为姬姓.伯爵.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武.公元前408年被齐国所灭.郕国在 周成王东征之后 ...

  • 诸侯国:沈国

    沈国,姬姓,周朝诸侯国.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另封沈国之地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由于春秋时期沈国与楚国毗邻,不得己而与楚国结盟,后多次被晋国或晋国支持的中原诸侯国攻破. 沈国简介 聃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 ...

  • 【原创散文】郧子国䢵(郧)姓考辨

    郧子国䢵(郧)姓考辨 雪岸        安陆古为郧子国.令人遗憾的是,史籍却对郧子国格外吝啬.春秋左卷等诸多史籍虽然数次提到,却一笔带过,使人如雾里看花,神龙不见首尾,不能不叫人扼腕.近年,乡友吴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