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访谈】周同宾:散文的语言非常重要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六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主编访谈:

撰文/阿若  摄影、水兵

周同宾简介

周同宾,1941年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南阳市文联,一级作家。1995年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散文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于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2014年3月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周同宾老师接受本刊副主编阿若采访。

编者按

著名作家孙荪先生称南阳的作家为"故乡的痴儿",在诸多故乡痴儿中,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奖的周同宾是最为痴情的一位。他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的一个小乡村,在此他度过了青春年华,直到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也几乎没有离开过南阳盆地。乡村文化氛围一直笼罩着他的生存空间,他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乡村文化摇篮"的浸染。

5月24日下午,《河南文学》副主编阿若受杂志社委托,在南阳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水兵先生陪同下,在南阳市宛城区孔明路附近一个僻静的小区,采访了著名作家周同宾先生,就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和散文的有关话题进行了采访。

阿   若:周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散文的,并一直坚持散文创作的?

周同宾:我是从1958年开始写散文。从上中学时,我写诗。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写诗,年轻人都这样,我也写诗。后来,我觉得自己写诗写不出什么名堂,也走不了多远,我就开始写散文。我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写散文,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也曾经想过写小说,但我觉得自己没编故事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文字表达出来。也写过戏曲并发表过曲艺作品,还获过全国短篇曲艺奖,但最后选择了主攻散文创作。

我的散文写了不少,比如出版了散文集《乡间的小路》、《葫芦引》、《情歌挽歌》等,有的散文被《读者 》、《散文选刊》、《书摘》等转载。我的散文有些看起来像小说,我有时把小说的写法变换到散文的写作之中。

阿   若:我注意到您的散文经常是关注农村生活,关注农村和身边的人与事,比如《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一个人的编年史》等,您为什么会把大量的笔墨和精力倾注到基层民众身上?

周同宾:我所熟悉的唯有农村,唯有上世纪70、80、90年代的农村。可以说,我那些集子里集结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绝唱。现在的人们已经不熟悉那样的生活了。所以写的那些事务,为历史补充一些资料。《一个人的编年史》写的是从1949年开始,到1999年,或者说到2009年期间,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其中,大部分写的也是农村。我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国家大事可能是历史的骨架,而黎民苍生的境遇,一个个小老百姓的生与死,爱与恨,乐与忧,喜与惧,则是历史的血肉,魂魄和底色,是历史的表情、歌唱或者呻吟。没有这些,历史可能失其真,可能变得冷冰冰、硬邦邦的,不好接近。再比如我写的《乡关回望》,主要是回忆儿时经历过的农耕文明时乡村的人、事、情、景,我觉得过去别人发表的散文作品中没有见过这样的内容,我不写,把它遗漏了忘却了,不是很可惜?这就是乡愁,是对原始、古朴、自然的农耕文明的眷恋和追忆。

阿   若:中国当下散文创作十分繁荣,散文写作正呈现出多样、复杂的态势,散文不再是散文家的专利,有更多业余创作者投身其中。但精品不多,不仅读者不满意,作者也不满意。您对中国的散文现状有什么看法?

周同宾:现在的散文刊物多,影响似乎都不大。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你在天津《散文》上发表作品,就会很有影响。现在的影响不大,当时在河南《奔流》杂志发个作品,都影响很大。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就很有影响。现在这个纸媒、纸质的文学刊物,它的影响力已经大大消解了,这是其一。其二,好像最近这十几年,没听说散文界冒出新的有影响力的年轻作家。诗歌吧,还有写《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余秀华。散文没有,小说好像也没有,或者说也少。

阿   若:您认为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

周同宾:写出人性,写出自己,写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好的散文,它同时有两种有质量的内容组成:一是它的内在品质,它所表达出来的接近灵魂的东西;一是它的语言。语言即是内容。语言自身就是内容。那些好的作家,它的语言是自成风格的。

阿  若: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你认为散文的语言有什么讲究,重要吗?

周同宾:非常讲究,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作家不注意这方面,或者说很多作家的语言过不了关。散文去征服人、感染人,一是里面有一腔情感,紧接着就是它的语言。写散文的语言说再高也不为过。很多人不注意。

阿   若:那您认为什么样的语言是好语言?

周同宾:准确、精练、有个性,这才行。

阿   若:相较于其他体裁,散文创作的门槛似乎低一些、容易上手,但想写出名篇、成为名家并不容易。周老师,您对年轻作家有什么寄语?

周同宾:多观察,多思考,多读书,多积累,多动笔。要有志向,坚持下去,必然有成。如今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思想开放,应当是出好文章的时候。社会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让我们去“默写”,作为年轻作者就需要格外努力,以寻找美、发现美、写作美的眼光,把斑斓驳杂、纷纭多变的时代生活表现出来。写好散文,得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如此,才不人云亦去,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独有的东西。

阿   若:谢谢周老师接受采访,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周同宾:谢谢阿若,祝《河南文学》杂志越办越好!

采访后记

周同宾老师在送给本刊副主编阿若的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上签名。

我与周老师是在一次河南省散文年会上认识的。他给人的印象谦虚、平和、稳重,话语不多。在2017年另一次散文年会上,大家都有点伤感,因为上一次到南阳参加省散文年会的南丁老师没来(南丁先生已于2016年11月驾鹤西去)。周同宾老师发言时说,我看到阿若写了一篇关于纪念南丁的文章,还不错……
当时我坐在周老师的对面,正在记录会议发言,听了这个话很意外,赶紧站起身来,向坐在对面讲话的周老师鞠了一个躬,表示致谢。那篇《忆南丁》的文章,刚开始我是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的,影响面不会很广。想必是后来被《河南作家》杂志编发以后,周老师看见的。我当时没想到,一个后学写了一篇纪念作家的文章,周老师能够看到并记住了,而且在会议上提出来,这让我也很感动。这件事也说明周老师对后学,或者说对年轻作家的关心、关注。

本刊副主编阿若与周同宾老师合影

这这次采访其实早有打算,一直没能落实。这次刚好到南阳学习,通过水兵老师及丙生兄的联系、协调,周同宾老师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也真诚地谢谢水兵老师、丙生兄的美意和盛情。

访谈结束后,我冒昧向周同宾老师要两本书:《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一个人的编年史》。周老师笑笑说,没有了,出版社只给了我5本,要的人太多了,早没了。我可以给你另外一本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周老师在扉页上认认真真地写上“阿若先生赐正”等字样后,亲手递给我,周老师的谦虚与认真再次呈现。

作者简介

阿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四川班学员,河南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青年报》《四川散文》《湖南散文》《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多次入选中国散文年度精选。著有长篇小说《难以忘却的空战》,新闻作品集《鞍马尘》,个人散文集《屐痕处处》《秋水长天》。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