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中的功法分类

气功功法繁多,千姿百态,很难强求统一分类,虽有内外之分,动静之别,软硬之说,也难免牵强附会。有人从流派角度进行研究,分为静坐派,吐纳派、练丹派或分为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导引五大流派,不一而论,其分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以为气功之法既然表现在呼吸、意念、姿势上,也即调息,调心,调身三点,要说功法的差异,也不过是这三方面有所偏重罢了,当然有时这三点也难以分辨孰轻孰重,孰主孰客。那么,是否可以将功法分为调身法,调心法,调息法及见其二者的并法,见其三者的合法。有感于此,本人试以《诸病源候论》中将采取此分类对理病之法进行阐述。

1.调息法:约占书中功法3.91%。在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中采取六气之法:呵吹、呼、嘻、嘘、呬,分别治疗肝脏病、心脏病、脾脏病、肺脏病、肾脏病。如“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心脏病者,体有冷热。若冷,呼气出,若热,吹气出”等。

另外“以鼻内气,徐吐出气,三十过休”。“先以鼻内气,乃闭口咳,还复以鼻内气”。“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微引气以息内腹、徐吹,欲息以鼻引气”。“鼻内气,口闭,自极七息”。治疗头痛,咳嗽,腹中苦胀有寒,泄泻寒下,两胁下积血气等病症。

2.调心法:约占书中功法的2.73%。调心可以避邪气(致病因素),“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存念心气赤,肝气青,肺气白,脾气黄,肾气黑,出周其身”。并能治疗疾病,“从膝以下有病,当思膝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都是通过运用存想之法,调节意念,用以预防或治疗疾病。

3.调身法:书中收集调身功法多达145则,占全部功法的58.64%。其治病范围遍及临床各科。可见,古人十分看重此法,现将冠以动物之名散见各篇的功法(包括纳入并法中的“龟行气法”及“鹜行气法”)集中提出。

①蛤蟆行气法:“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主治五劳七伤,水肿。另一式:“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主治臀痛,劳累疲乏,风气不遂等症。

②蛇行气法:“曲卧以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

③雁行气法:“低臂推膝踞,以绳自缚拘左,低头不息十二通”。能“消食轻身,益精神、恶气不入,去万邪”。

④龙行气法:“叩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庎恶疮,热不能入。”

⑤龟行气法:此法应为并法中的身息法。“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不息九通,微鼻出气”,治疗大便闭塞不通。

⑥鹜行气法;此法应纳为并法中的身心法。“低头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饮宿食从下部出,愈。鹜行气者,身直颈曲,排气下行而一通,愈宿食。久行自然能出,不须孔塞也。”

4.并法:有以调心调身并举的身心法20则,占功法7.18%;也有以调身调息同练的身息法58则,占功法22.66%。其治病范围亦相当广泛,从收集情况来看,也属常用功法。在此不重复列举、体会一下上述的“龟引气法”及“鹜引气法”,自然就会心中了了。

5.合法:所谓合法即合调心、调息、调身为一体,在一则功法中同时或先后运用的功法,占功法的6.25%。

治疗四肢疼痛:“屈一胫一臂,伸所病者,正偃卧,以鼻引气,令腹满,以意推之、想气行至上,温热,即愈。”治百病,邪鬼,蛊毒:“当正偃卧、闭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故存视五脏,各如其形色。”“伸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能够祛风邪、壮机体,使人目睛明亮。

此外,合法还有“荡涤五脏、津润六腑”的作用,能“去消渴,利阴阳”,“去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症瘕积聚”,“疽痹之疾”。且有壮阳气、御寒邪的功能。

《诸病源候论》虽然成书于一千三百多年前,但功法之多,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功法的编排上体现了同病异治(即一种病候采用多种功法)及异病同治(即数种病候采用同一功法)的治疗原则。

其中很多功法在隋唐以后的医籍中每每转录,可想而知古人对气功治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只是因为年深日久,加上文字古朴,今人阅览、学习十分不便,再者绝大多数功法均无名称,也难于交流。

考虑到功法分类实难统一,只好另辟一径,以调息法、调身法、调心法、并法、合法进行阐述,此分类也非尽善尽美之法,只不过是笔者的一管之见。

若能对该书功法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整理,相信对气功理论研究,治病范畴、临床施功的探讨,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