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寻美第八期丨《三吞图》(下)
著名画家胡嘉梁篇·《三吞图》(下)
“今天我们又来到《三品寻美》节目时间了,继续和胡老师聊聊《三吞图》。”
胡嘉梁《三吞图》
“这个引导跟启发,我又想起了审美有个二元说,现在很多理论家最新的研究,是不认同二元说的,就是说画、艺术品是一个客体,审美客体,人是读者,是审美的主体,这其中引导,就是客体使得人产生了一种代入感,物我合一,物跟审美的读者融为一体的时候,我就进到这个画里去,我自然身体跟着画去动。
《三吞图》局部
“这种动感你还得要有节奏才会感觉舒服,跟着心悸动起来,这点我觉得是审美客体和主体这一说法还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更深层次是要物我合一,因人而彰,你这个人的修养,或者你对美的一种体验到一个什么程度,他会产生的一种感觉就不一样,我第一眼看的感觉,我就觉得整个人给他带动起来了,身体都会跟着他动,而且这动感,是一种带弧形的动感,你说的直上直下的那种动感,就会的很板,这个是很活,这种代入,物我融一其实就是这个意象世界,也是审美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如何把读者带到美的境界里面去,这是高明的作者。”
“理解和赞同之间还是有不短的距离。”
“大众的审美和作者自己的一个审美理念,那不一定是相同,但是我认为一个好的一个作者,应该是一些审美共识跟自己的风格,自己要追求的独特风格,都要同时考虑并重,这光是考虑自己的话,当然艺术家是很自由的,但是,也应该要同时考虑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千年以来积累的审美力,这种习惯,这种已经固化的一些东西我,们要创新,但是也同时要保留,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审美共识与风格独特要并重的这么一个提法。”
“这个提法我非常同意,为什么呢?我是这么觉得,中国的艺术观和西方的艺术观,特别和美国的,相当不同,我从小就开始就读的诗: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是吧!”
“自己在哪里?”
“这些东西,从小他就让你这么去思考,所以到了,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掀起一阵波浪,就是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否定的很厉害,都是大人物在否定。这个时候湖社里有个金城,金城先生他就提出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本来他是个留学生,你想“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到“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它是一脉相承的。”
湖社画会 金城
“嗯!对。”
“所以中国的传统的虚实,有很多画论里,都是不厌其烦的去谈,到了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里,他很形象的把黑白、把虚实谈的是淋漓尽致。所以我就感觉中国画你可以想象一下,没有了白,没有了虚实,会是个什么样的。”
《石溪和尚山水画》石涛
“就不能代表东方了。”
“那简直是真的不堪入目了。正因为虚和实,正因为这些留白,所以使得画面增加了它的厚度和广度,增加了思维的空间,更高的是增加了他在艺术层次上的崇高的地位。”
“说的是,但是作为一个观众读者去审美的话,也要求观众同样要达到一种高的层次去审美。我也见到过一些买画的人,这么空没东西,不值钱,画的满满的,非常细致的,这张画人家花了那么多功夫,值得花钱去买,这是我们审美的缺失。因此我们希望是通过寻美能够让大众的审美更高。今天我想说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