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教育理念解读
景行文化
景行,语出《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本指大道,现引申为对高尚道德的崇敬与学习。永泰实小在全校大力推行“景行文化”既契合了学校开创者的期望,也是符合当前教育形式的最佳之选。
景行书院是永泰县启蒙教育的发源地,永泰实小十易其名,数易其址,景行文化伴随一路。景行,表明了学校开创者对先贤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推崇,是对历代贤人高尚道德的敬仰与追求;景行,是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激励全校学生吸纳状元文化的智慧,从小学习家乡先贤,立远志,求奋进;景行,是学校紧跟教育新形势,抓住教育改革契机,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实现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壮举。
大力推行景行文化,需要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示范、辐射作用,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激励全体教师修己成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实现职业理想和教育追求;引导全体学生仰贤而自省,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言一行彰显文明智慧气质。
孩子成长在活动中理念
衢州城南小学立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基础,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方向,大力倡导活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全面地参与到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结合教师的正确引领,从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能力和技巧,体悟人生,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与完善的人格。为此,学校提炼出以“孩子成长在活动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以此开启学生心灵智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征程,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孩子成长在活动中”作为核心理念,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曾主张“儿童中心”,强调要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来获得知识与技能。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倡学校日常的教与学紧密应结合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与为人处世之道。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张学生要多面向自然与社会,在生活与实践中汲取成长养分。这些影响广泛的教育理论都不失为活动教育产生的基础,也为“孩子成长在活动中”的提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障。
“孩子成长在活动中”作为核心理念,有着广泛的践行场所。我们知道,教育有三大场——学校场,家庭场,社会场。因此,“孩子成长在活动中”也应贯彻落实于所有“场”内,既包括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包括形式多样的家庭集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他们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师生良好互动、教学相长;在家庭集体活动中,应以尊重为前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强调家庭气氛的和谐与温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应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强调活动规划与组织纪律性,强调创新意识的培育与探索精神的提升。
学校以“孩子成长在活动中”作为核心理念,让师生不再单纯地依赖书本,而是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将枯燥无味的说教转化为生动多样的身体与思维活动,将表层的道德信念转化为深层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并把所得灵活内化为智慧。
“孩子成长在活动中”让学校的每一寸角落都充斥着活动的乐趣,激荡着思考的快乐,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积淀着收获的喜悦,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教育场、生命场。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阐释
《礼记·中庸》有言:“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爱好学习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强调具备了爱好学习的态度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最终就能达到“知”和“仁”的境界。以此为校训,与学校使命一脉相承:“知”对应于学校使命中的“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仁”则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内涵所在,二者深刻展现着学校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同时,此校训是对学校名称“宝莲华”内涵的深刻挖掘:莲花,在佛家看来,寓意着开悟,是“知”的象征;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以及清幽淡雅的香气正是“仁”的体现。
好学近乎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知识、智慧和才能。好学是一种求学求知态度,是师生热爱学习的表现。爱好学习方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把兴趣当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着师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究事物的奥妙,在学习中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钻研、思考和总结,讲究方法,注重积累,具备乐观上进的心态、不满自足的品质,方能收获“智”的效果。总之,好学近乎知,正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根本所在,是学校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内涵。
力行近乎仁:力行,就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仁,是儒家思想的精神核心,强调的是仁爱、仁德。“力行近乎仁”鼓励师生思考与动手能力并重,让理论与实践交叉碰撞,从而探求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学教相合,与时俱进,不断精修自己的学科专业,保持自身智慧之源新鲜涌动;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乐于动手,勇于实践。总之,力行方能学以致用,方能成为内蕴阳刚之气,外显优雅气度的仁者,从而朝着“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迈进。
致明致知 自得自成
阐释
致明致知:《陆九渊集》卷三十二《好学近乎知》有云:“然识之不明,岂无可以致明之道乎?有所不知,岂无可以致知之道乎?学也者,是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致明致知,意思是对于知识、道理要达到明朗、完善的理解。这就告诫师生在求知求学过程中,必须以一心一意探求真知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必须学会融会贯通,并善于将所学应用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学识和品德之基。
自得自成:《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云:“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意思就是不过度依赖师友和书籍,而是通过独立探索和思考来获得真知、获取成功、收获仁义道德。自得自成的校训告诫全体师生要摒弃浅尝辄止、急于求成的风气,要有独立的探索意志和发自本心的求真务实态度,要去除外在功利之欲的蔽塞,并潜心积虑地对学问做深入研究,从而将真理揣摩体悟出来,做到真正学有所得,从而升华自身的智慧和品德。
“致明致知、自得自成”的校训是对“明心辨志”核心理念的深刻传承与解读,是对“五自”文化的高度弘扬和呼应,从求学立品的态度、方法及目标等方面对师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必然能砥砺全校上下勇于探索、精进不休。
广西贵港高中理念(节选)
前 言
贵港,郁林故郡,内河新港,历史亘久,文化绵长。金田起义,一呼百应,燃反封建烽火;抗战救国,英烈捐躯,抒爱中华情怀;南汉状元梁嵩,殿试赋诗,展八斗雄才;史学泰斗罗尔纲,如椽巨笔,究历史鸿章……萃人文精华,濡历史厚韵,贵港市高级中学以天下为己任,得英才而教育之。
学校始建于1907年,后随时代变革,数迁其址,几经易名,从西五街到尚龙岩,从东湖边到圣湖畔,从贵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到贵港市高级中学。学校在昂扬奋进的征程中,一路坎坷,一路欢歌,以敢为人先的面貌,砺志弥坚;一路奉献,一路播撒,以止于至善的姿态,春华秋实。几代经营,数辈努力,桃李芬芳盈枝头,声名远扬自成蹊,教育成绩日益显现。
忆往昔峥嵘伟绩,感今朝重任在肩,乃承教育远志,悟教改新篇,举全校之力,集众人之智,于新的起点,藉文化引领,促内涵发展。学校传承历史,展望未来,打造以“兼爱·立责”为核心的高品位学校文化——“兼爱”植心,生和谐之风;“立责”于行,书壮美篇章。学校将以此为文化内核,不断深入升华,进而丰厚学校内涵,彰显办学特色,以高品位的文化理念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以超凡的文化精神引领学校的发展前程。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
贵港市高级中学的核心理念
兼爱·立责
“兼爱”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即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一视同仁、平等的去爱。学校落成源于创始人陈继祖对教育的爱,由此传承播撒,成为一脉相承的精神动力。学校大爱于心,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诠释“均衡教育”的内涵;爱系师生,为每一位师生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教师爱无等差,尊重差异,不以成绩好坏为尺度,不以表现优差为标杆,将无尽的爱渗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扉,以爱育爱,开启学生爱心。学生懂得爱和感恩,知荣辱,明善恶,沐浴爱的阳光,播撒爱的希望,在感恩文化、孝悌文化流淌的浓浓之爱中怀感恩之心、持回馈之情,播和谐之音。
“立责”是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精神;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学校铭记教育责任,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提升教师人生价值,铺就学生发展之路,为家长培养好子女,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为国家培养建设者。教师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最大责任,以极强的自律意识、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将责任化为自觉行为,厚德博学,做学生的领路人,成就教育的伟大和光荣。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从生活的点滴中做起,谨记责任,亲身体验,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树立起对学习、对家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
“兼爱”是“立责”的内在动力,“立责”是践行“兼爱”的有力保障,学校以“兼爱·立责”为核心,倾力打造学校文化,并以此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最终实现办学质量的提升。
【校训】
贵港市高级中学的校训
养浩然之气 育天下英才
养浩然之气:语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一种恢宏的气度、坚定的气节、豪迈的气概,体现着学校“心系天下”的豪情、“刚健持恒”的韧性、“立人先立德”的智慧。养浩然之气需要“有容”“刚毅”,它促使学校乘着教改春风,外展世界眼光,吸收先进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科学的管理,更加博大的气魄,迎接挑战,创造辉煌;激励学校师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容人、容物、容事,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确立人生的立足点,追求人生的制高点。
育天下英才:引申自“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即培育成为优秀的人才,体现着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贵港市高级中学建校百余年,肩负教育的光荣使命,继承历史的厚重积淀,莘莘学子遍布神州大地,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恰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抱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训激励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构建发展平台,挖掘学生潜能,成为行业精英;激励学生坚定“天下为己任”之志向,锤炼“兼济天下”之情怀,成为国家中流砥柱。
“养浩然之气”是对“兼爱”的具体体现,“育天下英才”是对“立责”的具体体现,校训与核心理念一脉相承,体现着学校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校风】
贵港市高级中学的校风
以和为贵 以荷言高
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中华民族流淌千年的美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谐相处方能聚众人之心,汇众人之力。学校重人文管理,以沟通为桥梁,以理解为契机,使师生凝心聚力,上下一心,为学校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教师重视加强彼此合作,共同发展,同时教学相长,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和以待人,团结友爱他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荷言高:美丽荷城,潋滟圣湖,清塘荷韵,静心沉思。荷之韵,清香飘逸,荷之品,高洁无瑕。“荷”寄予着贵高人的清高与自豪、高品位与高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贵高人重视增强自身内在学养,一股文雅之气浑然天成;严于律己宽待人,贵高人以“榜样”身份时刻要求自己,注重自身修养,立德润品,尽显儒雅之风。同时,犹如荷花含苞欲绽放,不断进取,追求高品位发展,绽放自身精彩。
【教风】
贵港市高级中学的教风
修己成人 和易以思
修己成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修己,加强自我修养,是教育的前提;成人,成就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师严于修身,丰厚道德涵养,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勤于求知,提升教学水平,做学生的智慧引路人;满怀责任与爱心,感悟启发,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
和易以思:语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礼记·学记》)和易以思即温和、平易又善于引人思考。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用爱书写教育篇章,尊重学生个性与发展,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知识的传授在于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求知的能力。
“修己成人”是教师责任意识和自身素养的体现,“和易以思”是教师以爱促和与教学方法的体现,是在核心理念“兼爱·立责”的引领下所形成的教师良好风气。
第二部分 发展理念
(略)
第三部分 治校理念
(略)
第四部分 誓词宣言
【学校宣言】
贵港市高级中学的学校宣言
一片文化的沃土,北山巍巍,赋予自强不息的品格;郁水汤汤,导引上善若水的追求。一座知识的殿堂,百年名校,积淀厚重沧桑的历史;桃李芬芳,镌刻骄人辉煌的成就。
贵港市高级中学建校百余年来,历坎坷而生生不息,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充分彰显着教育为民之风范,氤氲出“兼爱·立责”的文化追求。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世不磨;瞻未来,大笔如椽续写春秋。我们将传承“敢为人先、止于至善”的精神,着手今天准备,放眼未来发展;采八方睿智,扬一己之长;踏实每一步,超越每一天,为打造立足广西,放眼全国的华夏名校而不懈奋斗!
太原二十四中赋
天王北都,中原北门,连吕梁而枕太行,通秦蜀而达幽燕,晋王祠三绝并美,汾河水纵流入黄,天地精华,咸聚于兹。唐尧故地,晋商之都,汇文人而聚墨客,瞻古圣而访群贤。唐诗巨子王摩诘,金元文冠元好问,文坛之巨斗;桐叶封弟周成王,割股奉君介子推,历代之楷模,神州俊乂,多成于兹。嗟乎!龙城之地,人文渊薮,史志典藏,胜迹星罗,游人如织。依千载悠悠古城,赖万代济济贤才,太原二十四中,集地蕴,承文脉,扬新风,豪情执笔教育长卷。
岁在壬寅,时维初春,先辈屐履芒鞋,筇杖寻址,登临紫气之地,目汾河洪流,望凌霄双塔,怡悦欢欣,乃开庠序之端,建联合中学,学校之肇始也。后顺时兴教,屡易其名,迨至庚戌,乃得今称。忆想往昔,堪怀创业维坚,经坎坷征程,历风雨春秋,吾辈笃志持恒,力行致远,立抱朴守真之德,树求真务实之人。吾校承教育重任,顺时代需求,教育事业日臻,学校声誉日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也吾中,承往昔风范,扬笃实精神,藉百校兴学之机,成雅致怡人校园。教学弘楼,悦纳学子;宿舍雅阁,静谧温馨;杨柳吐秀,花草绽芬。应素质教育需求,塑五育并举学子。君子淑女,温文尔雅;操场腾龙,健体强身;亭台奏乐,墨韵飘香。
至若学校文化,春风化雨,涓滴沁心。吾校承踏实之韵,兴务实之风,扬朴实之气,成“笃实”文化。寻真尚美,见贤思齐,择善而行;做到最好,百砺成材,止于至善,谆谆校训,时时自勉。看我良师,乐业爱生,善思慎独,无私奉献,三尺讲台滴滴汗水,学高身正,四季耕耘蓊蓊桃李。看我学子,博闻强识,知行合一,君不见学子伏案无遗力,笃志勤学行无疆,君不见六艺兴学绽风采,九思敏行乐有成。
美哉吾校!日臻日善入佳境;伟哉吾师!甘为春蚕尽吐丝;壮哉吾生!长风破浪济沧海。屈子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信哉斯言,赋以咏志!
注释:
天王北都⑴,中原北门⑵,连吕梁而枕太行,通秦蜀而达幽燕,晋王祠三绝并美⑶,汾河水纵流入黄⑷,天地精华,咸聚于兹。唐尧故地⑸,晋商之都⑹,汇文人而聚墨客,瞻古圣而访群贤。唐诗巨子王摩诘⑺,金元文冠⑻元好问,文坛之巨斗;桐叶封弟⑼周成王,割股奉君⑽介子推,历代之楷模,神州俊乂⑾,多成于兹。嗟乎!龙城⑿之地,人文渊薮,史志典藏,胜迹星罗,游人如织。依千载悠悠古城,赖万代济济贤才,太原二十四中,集地蕴,承文脉,扬新风,豪情执笔教育长卷。
⑴ 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唐·李白《秋日于太原南栅饯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⑵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金代山西著名文人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了“龙城”太原的雄浑之美。
⑶ 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叔虞。“三绝”即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
⑷ 《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汾河贯穿山西省南北,是黄河第二大支流。
⑸ 据《诗经·唐风谱》记载:“唐,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尧始居此。”
⑹ 明清时代,太原作为府制所在地,一直是山西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⑺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⑻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词堪为金代一朝之冠。
⑼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姬燮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⑽ 晋文公重耳在62岁立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在外出逃19年,在这19年当中有一帮文武豪杰不离不弃的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耳刚开始奔逃的那几年非常的惨,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汤才被救了一命。
⑾ 俊乂:才德出众的人。乂yì
⑿ 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
岁在壬寅,时维初春⑴,先辈屐履芒鞋⑵,筇杖⑶寻址,登临紫气⑷之地,目汾河洪流,望凌霄双塔⑸,怡悦欢欣,乃开庠序之端,建联合中学,学校之肇始也。后顺时兴教,屡易其名,迨至庚戌⑹,乃得今称。忆想往昔,堪怀创业维坚,经坎坷征程,历风雨春秋,吾辈笃志持恒,力行致远,立抱朴守真之德,树求真务实之人。吾校承教育重任,顺时代需求,教育事业日臻,学校声誉日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也吾中,承往昔风范,扬笃实精神,藉百校兴学之机,成雅致怡人校园。教学弘楼,悦纳学子;宿舍雅阁,静谧温馨;杨柳吐秀,花草绽芬。应素质教育需求,塑五育并举学子。君子淑女,温文尔雅;操场腾龙,健体强身;亭台奏乐,墨韵飘香。
⑴ 学校建校于1962年2月定名为“太原市北城区联合中学”,1964年起由市教委直接领导,并更名为“太原市第二初级工业学校”,1965年改名为“太原市第一初级工业学校”,于1970年定名为“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于1988年挂出“太原市电力职业学校”校牌。1994年起同时使用“太原市第八职业学校”、“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校名。
⑵屐履:笨重的木底鞋。芒鞋:草鞋。形容条件之艰苦。
⑶筇杖:筇,音qióng,古书上所说的一种适合做手杖的竹子。
⑷紫气:紫色的霞气,古人以为瑞样的征兆或宝物的光气。
⑸即永祚寺双塔,太原标志性建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五台山高僧福登祖师奉敕主持建造。
⑹1970年,学校定名为“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
至若学校文化,春风化雨,涓滴沁心。吾校承踏实之韵,兴务实之风,扬朴实之气,成“笃实”文化。寻真尚美,见贤思齐,择善而从⑴;做到最好,百砺成材,止于至善⑵,谆谆校训,时时自勉。看我良师,乐业爱生,善思慎独,无私奉献,三尺讲台滴滴汗水,学高身正,四季耕耘蓊蓊桃李。看我学子,博闻强识,知行合一⑶,君不见学子伏案无遗力,笃志勤学行无疆,君不见六艺⑷兴学绽风采,九思⑸敏行乐有成。
美哉吾校!日臻日善入佳境;伟哉吾师!甘为春蚕尽吐丝;壮哉吾生!长风破浪济沧海。屈子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信哉斯言,赋以咏志!
⑴ 见贤思齐:即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语出《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 止于至善:达到完美境界。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⑶ 博闻强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⑷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于今体现为素质教育。
⑸ 九思:指九种需要用心思考的事。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