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访谈700人发现: 真正的高手就是在一个方向上持续的干
点击加载图片
/01/
1980年,Stuart 和Hubert Dreyfus兄弟发表了一份18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Dreyfus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当时他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是研究操作和教育领域的技能工作者,包括飞机驾驶员、棋手、汽车驾驶员、学习一门外语的成年人。后来他们将这个模型也用到很多地方,譬如医院护理人员的能力提升。
在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中,他们把能力水平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5个层次,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德雷佛斯模型主要研究对象是技能型人才,他的分级依据主要是2个:指令和规则、模式与直觉,依赖人们对指令和规则的依赖程度去划分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等,依据模式和直觉的程度去划分精通者和专家。
这个模型有其可以借鉴的部分,也有其局限性。
譬如它的研究对象更多是技能人才而非更复杂的知识工作,实际上知识工作的专家也不是仅仅依靠直觉工作,他们也需要严格的推理与分析等。
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关于专家在知识创新上的说法,专家不仅仅要做那些已经有明确路径和步骤的工作,更要做那些新的没有明确方法的工作。
/02/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进入职场,距离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多远?
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真正地达到专家的水平和能力?借鉴前人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我们的调研分析,按照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按照指令到自动化、直觉)、能否创新出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行业有所贡献两个维度,我们将普通人从入门到专家简单的划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阶段:探索期:从学校到职场,每个人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尚没有个人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和方向,只能进行不断尝试。
第二阶段:新手期:无论主动或者被动,基本确定职业目标,但在这个领域的实践和学习都是初始状态:会有人给他分配某项任务、活动要求其去完成,他也会参与项目的某一部分。
这个人也许学历很高,但还没有参与过多少项目和完成过真实的任务,可能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的经验欠缺,这种情况就属于新手期。
第三期:胜任期:在这个阶段,无论效率高低和完成质量的好坏,他能够完成比较常规的活动、项目和任务。对于困难的要求,经过学习和请教,也能够完成。
大部分人穷其一生,只走到了这个阶段。由于欠缺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和机会,所以在工作上他们以完成任务和要求为己任,很少考虑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或者虽然有想法,但很少真正去做也欠缺机会。
第四期:高手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不仅能够高效完成简单常规的要求,还能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和要求。
对于他们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积累了许多模式和套路,形成对于工作的直觉,很多任务和工作可以自动化地实现。
这样的人在许多机构内部,通常已经被他人视为专家。
第五期:专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常见工作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形成对于工作的自然反应。
他们对于职责内的工作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并且可以从更大的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的范围和限制在哪里。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替”整个行业和领域思考和实践,能够创新出系统化的方法论,解决新的、更复杂和宏大的问题。
/03/
在写作《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过程中,我们调研和访谈了超过700名各领域、行业和专业的专家,发现那些真正达到各自领域顶尖水平的人,都具备以下的特征:
特征1:他们有一个领域。
没有什么都懂的专家:他知道自己所知的界限,对未知保持好奇和敬畏,对于不懂的领域和行业他有明确的认识。随着水平提升,他们领域的范围越来越广。
没有明确的方向和领域是无法成为专家的核心原因之一。
特征2:在自己的领域内,他积累了星辰大海般的知识,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深刻而全面,并且能够创造新知识。
专家掌握的知识对于普通人而言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不仅仅是数量多,而且他们大脑中的知识质量远远高于普通人,他们的知识都是成体系化存在的,每个知识的枝叶上都既有事实性、概念性的陈述型知识,也包括很多操作的流程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流程型知识,并且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众多的场景型知识,在各种场景下取用自如。同时,他们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远超大部分普通人,这些知识为他们能够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
对于领域内的知识,专家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他们可以简单通俗地说明领域内知识的关联关系,在大脑中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忆。
同时,他们也可以就这个领域讲上三天三夜,可以就一个概念引申出整个领域的全貌。他们不仅掌握这个领域的陈述性和流程性知识,而且具备了大量的场景知识,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除了来自于阅读和上课之外,更重要的来自于解决过大量困难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后的思考。
在他们的大脑里面,知识以概念化的形式存在,平时他们只记得最高层次的几个概念,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顺流而下到具体的知识。
这个领域的大部分内容他已经理解并实践过,对于该领域新出现的知识他能够判断哪些是真正创新的,哪些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的忽悠。对于新的内容,他有兴趣去学习并通过实践验证,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同时,他能够通过不断地探索生产出新的知识,为这个领域作出贡献。
特征3:专家具备了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他们在思维方法和技术上都有较高的水平。
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专家有共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他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擅长用概念化思维从本质去看问题,他们大脑中有许多框架、模式,在面临问题时基于问题的特征快速从记忆中提出框架,而普通人可能面临问题时想不到用什么知识,即便想到了也只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被投资人誉为“站在巴菲特身后的巨人”, 按照巴菲特长子霍华德的说法,他所认识的人中,巴菲特聪明才智排行第二,而芒格排名第一,比尔·盖茨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芒格的辅佐,巴菲特恐怕很难做得这么好!”。
查理·芒格投资依赖于他所说的格栅模型,
“你的头脑中曾经有过许多思维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将其安置在格栅模型中”。
芒格认为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起贯穿融汇的格栅,是投资成功的最佳决策模式。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假若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更正确。懂得越多,了解越深,投资者就越聪慧。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经常说他的「第一原理」,对比于普通人经常用的「比较思维」,他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
/04/
特征4:对于该领域的大部分问题,他们可以不用深入思考和分析,仅仅利用积累的方法、模型、框架去迅速解决掉。
对于困难的问题,他们能够抽丝剥茧不被现象和描述所迷惑,发现问题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基于积累的大量知识和问题模式选择合适的方法尝试解决,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监控采用最合理的方式;
对于完全陌生或者跨领域的问题,他能够界定自己擅长的部分和不熟悉的部分,对熟悉的部分迅速搞定,对于不清楚的他乐于学习和请教,并善于与不同行业的专家合作。
对于专家而言,他们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挑战性的问题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动力,但大部分普通人认为的难题对于他们而言可能都不是问题,他们更喜欢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你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许多时候他们会告诉你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你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欠缺哪些内容:譬如某个概念理解不够、某个方法不熟悉等等。
特征5:专家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学习是他们的爱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外他仍然不断地拓展,上下游、相关的领域他们也有很深的造诣与认识,遇到相关的高手时他总是虚心求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心中的那个领域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在普通人的眼里他已经成为了很多个领域的专家。
特征6:真正的专家有自己的立场。
他们对于自己拿不准的东西会说不知道而不是大放厥词;对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观点和看法客观稳定,不会因为利益而去说假话讨好别人。当他们去表达的时候,大部分都经过深思熟虑,如果自己没有想清楚,他们也会很坦诚地说我需要去想象或者研究一下。
之所以许多专家被批评和调侃为“砖家叫兽”,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专家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和问题指手画脚,没有对知识的敬畏之心,闹出许多笑话;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在道德和人品上存在缺陷。利用人们对于专家的尊重和信任谋取不当的利益,丧失立场和尊严,这样的人即便有再高的水平,也配不上专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