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南半园
何大明 顾阿虎 文/图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除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九大名园”,还有一些知者不多甚至鲜为人知的小园。其中,有两座以“半园”命名。位于古城北面白塔东路的陆氏半园,俗称“北半园”,位于古城南面仓米巷的史氏半园,俗称“南半园”。1982年,南半园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在园林局公布的“苏州108座园林”中,南半园榜上有名。
园址归属揭真相
南半园园址前身为陶氏宅园。园主系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后裔。陶氏先祖从江西迁居安徽,明初在苏州定居。至清代乾嘉年间,子孙繁衍经商致富。后来遇咸丰年间兵祸,陶家败落。于是,将房屋化整为零租借给他人。《苏州园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记载:“据传,乾隆年间为沈三白故居,清同治年间,初为俞樾所得……继为史伟堂得之。”苏州市文管会主编的《吴中胜迹》(古吴轩出版社1996年版)则记载:“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先为俞樾所得,后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遂将此处转让史伟堂。”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值得商榷。其一,文人沈三白曾经居住在与仓米巷相邻的大石头巷,但没有史料证明陶氏宅园的前身为沈三白故居。其二,俞樾是清代著名经学大师,他当时并没有购下陶氏宅园,只不过曾经租房于此。俞樾的《半园记》是应园主史伟堂之邀而写,详细记载了园主建造半园的经过。文章开头即写:“往岁,余卜宅于姑苏,得仓米巷老屋一区,议以千缗易之,而稍修葺焉。后得地于马医巷,乃罢前议。”这段话清晰说明:俞樾原来租借于仓米巷(陶氏)老宅,准备出资“千缗”购买后略加装修。后来购下马医科的地块,才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俞樾在马医科建造的宅园,即保存至今的曲园。而原来的陶氏宅园,后来为史伟堂购得后改建为半园。《半园记》对此也有记载:“未几,复经其地,则石工、木工,咸集其门,筑之丁丁,声达于外。问之,则曰:史方伯所为也。逾年,而方伯果来访余于曲园,则伟堂史君也。”
史杰,字伟堂,号方伯。生卒年不详,江苏溧阳人。同治年间任江苏布政使。清代的布政使是“一省钱粮之总汇”,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厅长。任职期间,大权在握的史伟堂,秉公执法不徇私舞弊,有政绩可嘉。执政之余,他还勤于撰文著书,有《半园思补图志》《史氏务本堂支谱》等。半园建成后,史伟堂感谢俞樾成人之美,多次邀请俞樾前往游园。俞樾欣然前往,并且应主人邀请题写“半园草堂”匾额。因园结缘,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堪称一段佳话。俞樾在《半园记》中称赞史伟堂:“其人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苟,与余一见,如旧相识。”意思是说,史伟堂平易近人,虚怀若谷,让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半园之名寓意深
南半园的“半园”含义,含知足常乐、不求其全的人生哲理。俞樾在《半园记》中,通过他和园主史伟堂的一段对话,对此做了充分诠释:
余曰:“此即所谓半园者欤?”君曰:“然。”余曰:“园至此,叹观止矣,奚以'半’名?”君曰:“不然,吾园固止一隅耳,其邻尚有隙地,或劝吾笼而有之。吾谓事必求全,无适而非苦境,吾不为也。故以'半’名吾园也。”余因喟然而叹曰:“美哉!君之名斯园乎!老子曰:'知足不辱’。《礼记》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强。’君之名园具此二意矣。”君请其说,余曰:“以君之力,固足以笼有余地,乃甘守其半,不求其全,此君之知足也。然君之园,视吴下诸名园,固无愧矣,君乃以'半’名之,曰:'吾园固止一隅耳。’此又君之知不足也。合知足、知不足两义,而君进乎道矣。余于马医巷手治曲园,辄援老子'曲则全’之义以解嘲。闻君之言,不禁爽然自失也。”
如今的不少史料在概括南半园特色时,都引用俞樾《半园记》中的一句话“少少许胜人多多许”,但查遍原文不见踪影。如此看来,这句话可能是后人所概括。当然,概括得还是相当精确。
以少胜多景色雅
南半园建成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该园坐北朝南,南门在仓米巷24号,北门在大石头巷25号。园内因地制宜,布局为东宅西园。东部为住宅区,西部为花园。东部住宅区,又布局为东西两路。西路为正路,东路为偏路,两者之间以备弄相隔。西路共五进,从北到南,依次布局为门厅(头门)、轿厅(茶厅)、大厅(正厅)、内厅和楼厅。一反常态,五进厅堂均为五开间。其中的大厅面阔20米,进深七檩15米。东路共五进,从北到南,依次布局为偏厅、对照花篮厅(两进)和两进后厅。西路和东路的各个厅堂之间,均设置通风采光的天井。俞樾应园主史伟堂之邀参观后,写下《半园记》感叹:“登其堂,藻室华椽,绮疏青琐,赫然改观。”采用香山帮建筑技艺营造的厅堂,雕梁画栋,令俞樾啧啧称赞:“地果以人美乎……其能崇丽如斯哉?”
园内的诸多胜景,美不胜收。俞樾的《半园记》对此有详细生动的记载:
今年春,余往过之,方伯欣然曰:“吾园成矣,盍一游乎?”乃与偕往。园在屋西,所谓“半园草堂”者,园中之主屋也。其屋南向,东北有小室,曰“安乐窝”。迤东,有屋三间,曰“还读书斋”。又以修廊亘之,中有小亭二,曰“风廊”“月榭”。东南隅,有室正方,前临荷池,后栽修竹,以竹与荷花,皆有君子之称,因名之曰“君子居”。其西南隅,有屋如舟,颜曰“不系舟”。从其后绕出西廊,有楼屋三重,其下层颜以四字“且住为佳”,中曰“待月楼”,上曰“四宜楼”。凭栏而望,则阖庐城中万家烟火,了然在目矣。斯园也,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柽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
叠石掇山、栽花植木、疏池理水、建台筑亭,是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俞樾在游记中,记载了园中的8处园林建筑,以及柽柳、柏树、修竹、荷花等多种树木花卉。虽然文中没有提及假山,但出现“荷池”和“不系舟”,以及对“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的描述,可推断园中肯定设置了湖石假山。如此,古典园林要素就一应俱全了。
园内还有两副对联,系后人所书。入门处,原有王文治所书一联:事若求全何所乐,“人非有品不能闲。”园中主厅“半园草堂”有一副对联:“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两幅楹联,都入木三分点出了造园的立意。后来,园内还增建了挹爽轩、双荫轩两处景点。
民国结社正气歌
民国初期,史氏后人因家境衰退,经济收入减少,采取以园养园方法,于是,南半园一度对外开放,游人纷至沓来。后来,考虑到人多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就不再对外开放,改为出租园内的部分屋宇。但出租的对象,仅限于本地的社团组织。当时,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群众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不少,尤以文学社团为多。闹中取静的南半园,是设立社团的理想场所。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究会均设立于此。隐社是纯文学社团,以研究古代隐逸文化为主。半园女诗社和女学研究会,以进步女青年为骨干,她们以诗歌为武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在园内举办多种吟咏活动。
当时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陆鸿仪设立在园内的律师事务所。苏州的律师制度,始于民国元年(1912),是全国律师制度建立较早、拥有律师人数较多的城市。律师是自由执业者,由私人设立律师事务所挂牌开业。知者不多,陆鸿仪的律师事务所,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正气歌。陆鸿仪(1880—1952),字棣威,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法学家。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被选送去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1912年在上海与朱寿朋、潘昌煦等建立国民党组织。辛亥革命后,曾经担任北京政府司法部佥事、大理院推事、庭长,以及修订法律馆总纂、副总裁等。1923年因曹锟贿选总统辞职南归,于苏沪任执业律师。
1936年,救国会沈钧儒、章乃器等七人因宣传抗日救国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解至苏州关押,这就是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陆鸿仪得知后义愤填膺,不顾国民党政府的威胁,挺身而出,毅然担任章乃器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陆鸿仪大义凛然据理力争,驳得法官哑口无言。在非法关押七个多月后,七君子终于被无罪释放。南半园因此谱写了一曲维护正义、弘扬正气的爱国主义壮歌。
作为民主党派人士的陆鸿仪,多年来与共产党紧密合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多次救助进步学生,掩护中共地下党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陆鸿仪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苏州市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后出任中央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委员兼民事审判庭庭长。1952年因病去世。
半园办厂话得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南半园收归国有。当时,税务局暂时在此办公。百废待兴,急需建厂发展工业生产,由于缺乏资金,再加上时间紧迫,工厂往往利用现成的庙宇、祠堂和私人住宅,南半园也不例外。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园内组建了全民所有制的苏州轴承厂。1962年,苏州轴承厂转产滚针,更名为苏州滚针厂,工厂生产的滚针质量先进,达到德国依那厂水平,成为免检产品。1970年,滚针厂又和他厂合并为苏州轴承厂,搬迁至西园路。
苏州轴承厂搬迁后,厂房归苏州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工厂科技人员在专家们帮助下,打破国外厂家垄断,试制成功先进的光电跟踪线切割机床,深受用户好评。1975年,园内北部沿大石头巷建造了四层大楼,并辟建北门。工厂搬迁后,南半园内辟建宇鑫科技创业园,有十几家公司进驻。
一分为二,南半园内办厂有得也有失。为了生产需要,园貌毁损严重。东路住宅五进仅存三进。部分厅堂改建为车间和仓库。扩大用地面积,花园首当其冲被充分利用。于是,假山被毁,荷池被填,花木被砍。部分庭园建筑被拆除。院落内为便于停车和管理,铺设了水泥路面,绿化景观大为减少。如此,南半园面目全非,昔日风采名存实亡,亟待修缮。
原味修复再生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带领学生来苏调查园林和古建筑,在编绘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中,载有南半园的平面图等资料,如此,保留了修复南半园的可靠依据。1979年,南半园以其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古典园林修复项目。1980年,相关部门提出保护修复南半园的措施。1982年,南半园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984年,东路的对照楠木花篮厅得到修复。
2016年,南半园再次启动修复。修复范围总面积为2238.5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850平方米。对照陈从周先生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中对“仓米巷旧史宅半园”的记载,现场勘查,发现南半园住宅西路五进尚存、东路五进仅存三进。东部花园中,半园草堂和走廊尚存,其余都不复存在。南半园修复项目负责人表示,南半园的修复,是在保留其原有修缮建筑的基础上,对景观进行梳理,拆除改建、搭建部分建筑。修复原则是“依据《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记载的南半园平面图,力求还原南半园的精致、小巧和苏式庭院的韵味、方寸山水间的意境”。如今,建台筑亭、疏池理水、栽花植木、叠石掇山,修复中的南半园逐渐原汁原味恢复了青春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