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只有六位皇帝敢做的事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华夏文明自盘古开天之后经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历经上下五千余年。在中国,人们都对“皇帝”这个词印象深刻,因为它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这个词作为称号的人,就是秦始皇嬴政。他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吞并六国、肃清寰宇创建了太平盛世的功绩亘古未有,就连“三皇五帝”也不如他,于是决定给自己取一个新的称号,他取用“三皇”中的“皇”字,“五帝”中的“帝”字,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称为“皇帝” ,而他称呼自己为“朕”,史称“始皇帝”,从此以后历代帝王都纷纷效仿,都称自己为皇帝。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一、秦始皇封禅泰山

统一天下这样伟大的功绩,秦始皇已经不满足只让天下人知道,为了表明自己当皇帝受命于天,是天下共主,他效仿先贤想举行一场盛大祭祀仪式让天、地都知道这件伟大的事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准备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在泰山脚下,秦始皇召集齐、鲁的儒生们一起商议,但是封禅泰山这样隆重的活动,传说是从炎帝开始的,最近的一次也是周成王时期举行过,由于年代久远如何举行封禅礼仪,这些儒生众说纷纭,无法统一意见。于是秦始皇就遣散了这帮儒生,他整合了齐、秦两国的祭祀仪式,自己重新定制礼制,耗费大量财力、民力,建立坛庙、整修山道,为封禅做准备。封禅之时,他从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碑刻字以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在梁父山行降禅礼,但是祭文和祭礼的消息并不外传,只不过秦始皇封禅之时曾遭遇过暴雨,并非祥瑞之兆,所以老百姓都说“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后来,秦二世在秦始皇封禅刻碑的空余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但没有举行封禅,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仿佛验证了百姓们的传言……

其实在秦始皇之前就有诸侯想过封禅之事,这个人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齐桓公称霸中原后,准备封禅泰山。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这是管仲劝说齐桓公的话,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去泰山封禅,祭器里的是郁山上的黍和北里长的禾,铺在地上作为垫席的是江淮之间特产的三脊茅草。东海送来比目的鱼,西海送来比翼的鸟,各种珍稀之物不召而至。现在祥瑞不现,禾苗不长,杂草遍野,猫头鹰等象征凶兆的鸟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能够封禅吗?”最终齐桓公还是放弃了封禅泰山的想法。由此可见,封禅泰山这件事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办到的,资格不够的话会受到天下人的耻笑,但是在漫长的华夏历史长河中还有哪几个皇帝封禅过泰山呢?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二、汉武帝封禅泰山

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但由于建国初期国力贫弱,内有藩王威胁,北方匈奴虎视眈眈,并没有封禅泰山。历经6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王朝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到了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他积极反击匈奴,用了44年,歼灭匈奴累计人数高达15万,消除了匈奴的威胁,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汉武帝也想到了封禅泰山。公元前110年,他率群臣东巡,派人在泰山顶立石碑,他效仿秦始皇自定封禅礼仪,但与秦始皇不同,他先到梁父山礼地主祠,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之后,单独与霍嬗一人登泰山行封礼,从泰山之阴下山,降禅于岱东肃然山。封祀的礼仪也秘而不宣。他规定自此以后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汉武帝好大喜功,前后共五次封禅泰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他也是历史上封禅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三、汉光武帝封禅泰山

自汉武帝以后,西汉外戚辅政的情况日益严重,最终出现了外戚王莽篡权摄政的情况,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后,又因改革不利以及连年天灾,农民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造成绿林赤眉起义。这时没落的皇族后裔刘秀和他长兄刘縯也在南阳郡起兵,后来与绿林军联合,组成征讨大军对战新莽军队,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绿林军推举西汉宗世后裔刘玄登基称帝,史称“更始帝”, 南阳刘姓氏族虽然不满,但迫于绿林军的压力只能妥协,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在昆阳城下,刘秀智勇双全,以少胜多,以不到三万人的精兵,一举击溃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一战成名!绿林军乘势攻入长安,斩杀王莽推翻了新莽政权。但就在刘秀南下征战之时,他长兄刘縯被更始帝杀死,刘秀忍辱负重,取得更始帝信任,被封为武信侯。因河北还未收付,刘秀积极争取招抚河北,到达河北后几经艰难,处心积虑发展势力,后被册封大司马、萧王,羽翼丰满后公开与更始帝决裂,于河北千秋亭登基称帝,定都洛阳,沿用国号“汉”,史称“东汉”。更始帝朝政腐败,在位仅3年多就被赤眉军推翻,更始帝被杀。刘秀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同时指挥各路大军,战胜拥兵三十多万的赤眉军、东征梁王刘永,平定青州张歩、亲征海西王董宪,平定陇西、攻略川蜀等等历时十二年,经过无数大小战争终于一统天下。由于战争的缘故,东汉初期人口稀少。为了恢复和发展,他勤于政事,实行仁政,整顿吏治,国家终于实现了繁荣昌盛,史称“建武盛世”。光武帝刘秀起先拒绝封禅之事,三年后,因读《河》、《洛》 书中有“九世封禅”之说,在群臣提议下于公元56年率领群臣自洛阳出发,去往山东封禅泰山,以答谢天地对汉室复兴的保佑,抵达山东曲阜后,刘秀会见了汉王朝的宗室和孔子的后裔,刘秀也到孔子故居拜祭。又从曲阜出发,到达泰山奉高。为了整修山道、他派遣了1500多名苦役,派遣3000余架车马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刘秀在这里与众大臣、侍从斋戒、沐浴。封禅用的石刻及封禅坛准备完毕后,二月二十二日早晨,在泰山下南方把畜生加在柴火之上,一起焚烧举行柴祭。然后刘秀乘御辇登山,大臣们不从,中午后登上山顶,他在山顶换上华丽的礼服,等到大臣们登上山顶之后已到下午,大约下午3点左右,光武帝刘秀站立于封禅坛前,面朝北方,身后站立文武百官,开始举行祭天仪式,他从西边登上祭坛,尚书令奉上玉牒检,皇帝亲自用玺封起来后,礼仪官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好玉牒,再用石盖好,尚书令用五寸玺封石检。然后皇帝再拜,大臣们高呼“万岁”,光武帝命人将刻有七百字禅文的封禅碑立于坛上,封礼仪式结束。第二天,光武帝又带领大臣们众前往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神。封禅泰山之事结束后,光武帝刘秀返回京城洛阳。四月份下诏大赦天下,并将建武三十二年(56年)改称建武中元元年,次年二月刘秀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三岁。

东汉王朝传八世共历十四帝。汉章帝之后戚宦之争日益激烈,朝廷腐败不堪,至汉灵帝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黄巾之乱后,又经董卓之乱,自此各地军阀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因曹丕篡汉东汉王朝彻底灭亡……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四、唐高宗封禅泰山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觉得自己文治武功不在秦皇汉武之下,也有意前往泰山封禅,因魏征劝谏封禅一事,劳民伤财,于是第一次没有去成。贞观十五年,李世民觉得国家富强了可以举行一次封禅之事,正式下诏书,做好一切准备要去泰山封禅,但此时天上出现彗星(扫把星),此为不吉之照,李世民觉得这次老天都不同意他去封禅,自此以后彻底放弃了封禅泰山的念头。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他勤于政事,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 开拓疆土,四海来朝,使大唐版图扩至东起朝鲜半岛,西扩至咸海,往北包含贝加尔湖,往南扩至越南中部,并且维持了三十二年,高宗时唐朝统治的疆域最大。显庆四年(659)大臣许敬宗上表奏请高宗封禅,皇后武则天也积极劝说,得到高宗允准。麟德二年(665)十月,高宗从洛阳出发,东封泰山。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帝后遂十二月至齐州(今济南),礼灵岩寺,月底到达泰山。高宗命先在山南筑封祀坛,山顶建登封坛,社首山建降禅坛。遂于乾封元年(666)正月在封祀坛祀昊天上帝,次日封玉册于岱顶登封坛,行禅于岱麓社首山。武则天为了增加她的影响力,上表要求参加封禅中之祭地大典,称:“封禅旧仪,祭皇地只,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高宗准奏。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是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封禅大典,他随行的除了百官命妇之外,还包括其他邻国的使臣和酋长,他们参加封禅代表他们臣服于大唐,承认李治受命于天,这是史无前例的,他允许武则天参与祭祀典礼活动,也是前所未有的。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并下诏大赦天下。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随着李治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时常头晕目眩,至显庆末年,李治已目不能视,难于主持政务,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她极力排除异己、清除障碍,发展势力,她建议李治称“天皇”,自己成为“天后”。李治渐渐无法压制武则天,处理朝政都要和天后商议,最后形成“帝后同朝”的现象。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终年五十六岁。(武则天即位后为了证明她的帝位君权神授是天命所归,改国号为“周” ,选择在嵩山封禅。)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五、唐玄宗封禅泰山

高宗李治死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相继被武则天立而又废。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再次登上帝位,皇后是韦氏。李显懦弱无能,朝政落入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的手中,她们合谋毒杀了中宗李显,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帝,但是还没等她们成功,一直静观其变的李隆基早已暗中集结了一批才用之士,他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背着他父亲相王李旦,发动政变史称“唐隆政变”,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行动,李隆基终于成功夺权,并与太平公主拥立父亲李旦为皇帝,称为唐睿宗,李隆基因平乱之功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自持平乱有功经常干预朝政与太子李隆基争夺权力的矛盾日益激化,睿宗李旦为了保全李唐江山社稷提前让位与李隆基称为唐玄宗。公元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除掉太平公主真正掌握皇权,改年号为“开元”,他拨乱反正 、选拔贤才、以法治国,终于造就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篇章。李隆基并非开国皇帝,但他收拾河山再接李唐统绪,对李唐王朝有再建之功。

公元724年,文武百官,各国使节,天下文学之士纷纷上书请求唐玄宗行封禅泰山之礼,唐玄宗再三推让之后,在第四次请求的时候应允。公元725年在宰相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率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及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首领,他们从洛阳出发,到泰山封禅。李隆基要求封禅事宜“勿广劳人,务存节约”。因唐代封禅泰山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唐太宗想要封禅泰山,却因天像不吉没有成功;唐高宗成功封禅泰山,却带了皇后武则天参与祭地神的亚献,使得皇权旁落。唐玄宗封禅泰山就有很多顾虑,在与张说、徐坚、贺知章等人商讨决定“革正”封禅礼仪,取消了皇后参与祭祀,决定初献在山上祭坛由皇帝举行,亚献在山下祭坛由大臣们举行、终献在山下祭坛合归一处举行,并公开玉牒文的内容,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为苍生祈福的心态。

但是唐玄宗封禅泰山之时却碰到很多不吉之兆,他走到泰山西面的时候,车驾在路上碰到自东北方吹来的大风,一直从中午刮到晚上,大风都能把树木刮断,众人都害怕起来,宰相张说竟然辩说:“此必是海神来迎也。”待到泰山脚下天气晴朗,气温也比较暖和。斋戒后第二天却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寒气入骨。唐玄宗不吃饭,在风中站立到半夜,仰天说到:“某身有过,请即降罚。若万人无福,亦请某当罪。兵马辛苦,乞停风寒。”说完后当时风就停了,气温也变暖了,各种祥瑞之像显现,宛如仙境。这是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出现的最好景象,唐玄宗在泰山上留下了巨大的摩崖石刻《 纪泰山铭》来夸赞自己,开元之治的盛况,使他踌躇满志。泰山封禅之后李隆基认为自己已经被上天认可,想法开始改变,他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开始了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生活,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六、宋真宗封禅泰山

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在宰相吕端的协助下挫败王继恩与李皇后谋划的政变,同月登基,年号“咸平”,史称“宋真宗”。赵恒即位初期勤于政事,任用贤才,克己节俭,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国家得到一段有利的和平发展时期,经济繁荣,盛况空前,史称“咸平之治”。

因“澶渊之盟”的耻辱,宋真宗非常想找件事情挽回面子,王钦若为迎合皇帝的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促成封禅泰山一事。公元1008年,十月初宋真宗赵恒以被载在玉辂的“天书”开路,率领文武百官、杂役仆从浩浩荡荡正式东巡,十七天后到达泰山脚下,沐浴斋戒三天后按照翰林及太常们拟定的封禅礼仪进行封禅活动,他第一天登山行封礼,第二天下到社首山行禅礼,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 在泰山顶唐代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典礼结束后,又进行一连串的庆贺活动。这次封禅,一共花了四十七天,耗费八百余万贯,如同一场浩大的闹剧,其后更是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官员们“争奏祥瑞,竞献赞颂”粉饰太平, 全国上下如同犯了病狂热一样可笑,最终把苦心经营40余年积攒的国库挥霍一空,至晚年胡话连篇,神魂颠倒状态迷狂……

宋真宗之后各朝代的皇帝们再也没有去做封禅泰山这件事,有的因为资格不够,有的或许不屑于赵恒之流为伍,宋真宗赵恒彻底终结了封禅泰山这件事情,它就这样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圣的事情直到今天……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转载还请取得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