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水浒传》里第一个出场的好汉,后来到底去哪里了?
王进是《水浒传》全书出现的第一个好汉。但是,这个连一回的篇目都没有的流星样人物眨眼之间就消逝了。神龙见首不见尾。他的前程怎样?他的结局如何?一片茫然,无可考证。这家伙给读者留下了太大悬念。
像《水浒传》这样不朽的千古名著,可以说没有一处笔墨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一个人物是凭空虚设的。那么,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人物呢?
我以为,王进这个人物形象还是很有意义的。
王进的遭遇几乎代表了许多梁山好汉的遭遇。他是后来梁山现象的一个浓缩版。
王进本来有一个好差事,堂堂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可以说是前程似锦,美不可言。不幸的是,他父亲得罪了一个叫高俅的人。那高俅原本是一个街头混混,一个下三滥的狗一样的东西。按理说,得罪这样一个人是伸张正义,是主持公道。可是,这个高俅后来发迹了,一下子成为了当朝太尉。
那么,诸如高俅这样一个如此不堪的人物怎么会发迹呢?这就拜那个颠倒黑白的腐败社会所赐了。在那样的社会里,像王进这样的好汉偏偏沉沦下僚,像高俅这样的混蛋偏偏就能飞黄腾达。该向谁说理去呢!后来,梁山许多好汉的命运皆是拜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所赐。
这下王进麻烦了。父债子还,他父亲不在了,这个债自然要落在他头上。虽然事隔多年,但高俅却还死死地记住他们王家,记住了他王进。那高俅又是他的顶头上司。王进只能叹息“不怕官,只怕管”。
这个六个字是后来许多梁山好汉们所常作之大叹息。这种叹息里有对放弃万丈前程的惋惜,也有对万恶社会现实的愤恨,还有对人生未来的一种迷茫。
现在,摆在王进面前的路有两条。第一,负荆请罪。苦苦折磨一番自己,光着膀子前去高俅太尉府中认罪。当然还得携带大量金银,弯下从不屈服的膝盖,低下高贵的头颅,磕头如捣蒜,极尽伏低做小之能事,以乞求高太尉的宽恕。
且不说这样做最终能否赢得高太尉的宽恕,就算能,以王进这种性格,他也不会去做。大丈夫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何况,他又没有做错什么。这一条路,对于王进来说,那根本不是路,而是一道万丈悬崖。
那只好走另外一条路了。“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离开这些肮脏的人,离开这个腐烂的社会。
梁山后来许多好汉也都有这样一番相似的心里历程吧。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
如今,天下无道了,王进就走了。但是,王进到哪儿去了呢?他上梁山了吗?显然没有。他说的是去了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那里。其实呢?他消失了。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一个人若想活得惊天动地,若想活得金光闪闪,若想活得万众瞩目,恐怕很难,然而,若想活得默默无闻,若想活得悄无声息,若想活得被人忘记,那太容易了。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王进多半是消失在如海一般的万人之中,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了。他很可能已经改名换姓,另谋他业了。当然,也可能他还叫王进,但绝不会让周围的人联想到这个王进跟那个昔日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有什么瓜葛。再说了,寻常人家只关心自家每日生计,谁会有闲心去管什么教头不教头的呢?
《水浒传》开卷词中,曰“有逃名无数”。王进显然就属于这一类的。
离开了是非之地的王进显然走了另外一条路,而这条路,后来梁山上也有很多好汉想走,却最终没有走成。
这就是王进的另外一个意义了。
梁山上众好汉后来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招安。向朝廷靠拢,向正统看齐,为朝廷去荡定天下,混清四海。这样做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留下了千古美名。他们不管死了的,还是活着的,都流芳千古,永垂史册。
“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儿生平志已酬。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梁山好汉的英雄事业和报国情怀,被历史和世人所铭记。他们可以算作“图名无数”的。《水浒传》也叫《忠义水浒传》,梁山选择的就是忠义之路。那么,梁山众好汉为什么不选择王进那条路呢?为什么不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呢?
这当然是《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的安排。
王进选择消失了,他的那一身本事岂不辜负了?他的才华岂不被尘埋了?他的光辉历史永远地成为了过去。
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有志之士,不管他是习武的,还是弄文的,平生最大的愿望不过是理想的实现,壮志的得酬,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展开”。施耐庵的人生壮志也是未展开,他的仕途很不得意,这在他看来就是平生事业,一无所成,碌碌无为,空怀怨恨。
于是,不得已,他就写小说,这种在当时看来并不怎么高贵甚至是一种君子不为的事业,却让他流芳千古。但是,对此,施耐庵当时并不一定知道。他知道的只是要发泄,只是要让自己的才华有一个挥洒的舞台,哪怕这舞台只是巴掌大的一块纸页。他必须倾吐,他必须有为,这样在他死的时候,才能瞑目而去。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所以,在他的笔下,梁山好汉必然要走上一条招安之路,不然,众好汉那一身的本事又有何用呢?难道只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难道只是种菜浇花,空老林泉?难道竟是隐姓埋名,选择消失?
只有招安,只有为朝廷服务,去驰骋沙场,去征战四海,才能让他们一身的本事有一个挥洒的舞台,才能让他们实现人生的抱负,才能为他们留下千古的美名,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是干了些什么事的,而不是白白走一遭啊。
说到底,在施耐庵看来,一个人活着,必须有为,才能有价值,才能不遗憾。
那么,选择消失的王进就无为了吗?作者并未对他进行否定。作者只是先交代了这样一个人物,先给出了这样一条道路。而这条路虽然梁山好汉也有追求,却不是他们该走的路。
抛砖引玉,这正是王进的引子作用。
王进最直接的引子作用是引出了史进的故事。
王进在离开东京的途中,到史家村借宿,因母亲生了病,一时无法成行,便被史太公留下了。随后,王进便见到了史太公的儿子史进,然后收他为徒,教他枪棒。
在王进的精心指导下,史进学成了全副武艺,成为一条响当当的好汉。使命完成之后,王进还是要离开。史进无法阻拦,便只好任他去了。
接下来,史进正式登场,和少华山那一帮子好汉结识了。梁山好汉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史进,顾名思义,历史要从这里前进了,《水浒传》的故事要从这里出发了。因此,史进可以说是揭开梁山好汉序幕的第一人。而引他出来的是王进。
引子的使命一旦完成,引子也就可以消失了。所以,王进必然要消失,神龙见首,不可见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