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隆中对》适合刘备吗?

孔明的《隆中对》,战略相当伟大而前瞻。

首先是《隆中对》的适用对象不是每人适用,《隆中对》的主旨是立据荆益,东结孙权,北抗曹操。所以曹操不适用《隆中对》,曹操原已拥有兖州、徐州等中原一带,灭了袁绍、袁术后,整个长江以北,几乎是唯曹操马首是瞻,因此,曹操不需要东结孙权,有野心想夺荆州、取益州倒是真的。

至于孙权,也不适用《隆中对》,虽然鲁肃曾有向孙权进言国策,但鲁肃的内容旨在攻打黄祖,进攻刘表,欲夺荆州,意图平定整条长江,而且自行称帝,与长江以北的霸权,互相对峙。简单的说,是二分天下,不是三足鼎立,鼎向来是三只脚,鼎没有二只脚。这种偏安自保的思想,与《隆中对》复兴汉室,联合友好势力,合力打击中原的出发点不一样。

《隆中对》要联合江东势力,对抗北方势力,然后加上自己在荆益的势力,一共是三方,所以是三足鼎立。偏安与鼎立不一样,所以江东的政权也不适用于《隆中对》。即然北方与江东的人都不适用《隆中对》,那么剩下来的空间不多,就很好分析。先从最远的马腾、马超及韩遂等凉州一带谈起,欲东结孙权?北抗曹操?地理位置不对,而且地远难以联络,这比孙权横越黄海,联络公孙渊,想合攻曹操还离谱。

再来是张鲁与刘璋,两方连年对战,难分胜负,想用《隆中对》以企图征讨天下,那还不如想办法把对方征服比较切实际。对刘璋的进言,应该是像几路攻取汉中之类;对张鲁的进言,像是暗渡阴平道,夺取剑阁之类。这种当务之急比较有用,至于「东联孙权、北抗曹操」的远景,还是留待以后再说,万一眼前一时不慎,被对方征服,就没有以后了。《隆中对》的陈言,对正在对战的双方,并无益处。

最后就是最有可能的荆州,《隆中对》就是设计拥有荆州,然后夺取益州,先有立足之地,再来东结孙权,北抗曹操。刘表会不会采用《隆中对》,看来是不会。因为刘表虽经营荆州,但只以明哲保身,并不欲扩张。东边只派黄祖作为屏障,若是有心攻夺江东,早就聚集大军,而不是由黄祖独立作战,而且孙权与刘表有杀父世仇,就算刘表想「东和孙权」,就怕孙权一心要雪恨。刘表对北方也无兴趣,当初袁绍邀请合击曹操时,刘表曾答应合作,但未发兵。也许刘表顾虑到万一攻打曹操未成功,又造成曹操反攻的籍口,所以不想得罪曹操。而且袁绍实力如何,因为距离太远也不知道,倒是曹操征陶谦、降张绣、灭袁术、擒吕布、击刘备等,战场离荆州比较近,曹操威名比袁绍大。荆州内部有亲曹操派,甚至主张投降曹操等。不过,曹操不管刘表曾经是否打算协助袁绍,下一个一定是针对刘表,刘表这点失算。而且刘表与江东互战多年,又不把握对曹操下手之机会,就算提出《隆中对》给刘表,有用吗?对牛弹琴,不如不谈。如果不是刘表,换成荆州的其它人呢?先谈内部人,不论是比较有希望的刘琦或是刘琮等,兄弟之间,争夺荆州继承权就已经不容易,就算已经继承荆州,要安抚内部,外抗孙权及曹操,还要想办法攻击刘璋,恐怕很难,因为自身难保,无瑕顾及。再谈外部人,任何人想要完成《隆中对》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荆州及益州),都必须击败刘表以及刘表的继承人,正式入主荆州后,才能论及其它的未来。  

用消去法,很容易就能发现,《隆中对》的适用对象只有一人,那就是刘备。客居荆州,却公然招兵买马的人,不但在新野城练兵,又到处走访名士、能人,徐庶、庞统、诸葛亮等人,均于此时投入刘备旗下,而非刘表旗下。

那么所谓的荆襄集团的集体智慧,东联孙权、北抗曹操,可是实际上只有刘备适用。《隆中对》,根本就是孔明针对刘备而设计的大战略。若不是孔明,而是其它人,还是荆州人集体组织的话,可见众望所归,心向刘备(莫非荆州全出汉奸不成,每个人全都想着要出卖刘表?迎立刘备?)可见荆州将要隶属刘备,水到渠成。刘表治绩虽非上佳,但也还不致于众叛亲离。结果荆州集团下场不是迎降曹操,就是降归刘备,集体智慧更不在话下,《隆中对》若非出计给「刘备」,又能「集体」献策给「谁」呢?刘备早年不在荆州出没,所以所谓的「荆州集体思想」未必早为刘备设想《隆中对》,刘备从徐州被曹操击溃后,先逃投袁绍,在官渡之战袁绍又被曹操击败,刘备再亡奔刘表,时年建安六年,也就是「荆州集体思想」最早提出的时间,当时刘备以残兵败将投靠荆州,「荆州集体思想」就想出「东结孙权、北抗曹操」的《隆中对》,而且孙策在建安五年才刚死,孙权继位不到一年,「荆州集体思想」立刻认看出孙权必能安定江东,所以才要「东结孙权」,不过「荆州集体思想」倒是看不出孙权后来屠城江夏,斩杀荆州守将黄祖等,所以没有建言或防范。

荆州在孙坚时已与刘表交战,一直到孙策及孙权时代都是交战状态,「荆州集体思想」却从未提出因应孙家侵略的方针,一向从不认为「荆州集体思想」就等着向江东投降。     

综观各种分析《隆中对》的内容,根本就是专为刘备而量身订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