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篇 赤峰市镇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
X
2008年5月份,赤峰市红山区文物管理所与赤峰学院历史系联合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普查人员在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附近发现一处红山文化中型聚落遗址。
说起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幸运与中美联合赤峰考古调查队擦肩而过的故事。2007年9月份,中美联合考古赤峰调查队曾在发现地附近进行过一次“扫荡式”调查,但由于人手有限等因素制约,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的喜悦、幸运与考古队调查人员擦肩而过。最终,导致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晚发现近一年。
这处遗址的发现,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说其偶然,是因为遗址发现地以前是一片荒山,2008年年春天才由承包人耕种。由于在耕种时承包人使用了翻转犁,犁尖刚好将遗址上层的陶片翻到地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换成其他翻地深一点的大犁,这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而犁尖翻到地表的陶片刚好为红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组的普查人员采集标本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为进一步确认遗址的学术价值提供了最有力证据。
说其必然,赤峰学院历史系副主任王惠德副教授将其总结为“得益于普查工作做得细”。在红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之前,红山区对普查队员首先进行了严格培训,普查队组织队员参观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一队设在赤峰学院的文物陈列室,并邀请在赤峰地区从事20多年考古经验的老师给同学们详细地讲解器物的年代、纹饰、质地等特征,让队员在普查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文化性质,教普查人员如何识读标本,并进行了野外实习。5月11日普查队分为六组,分别由赤峰学院历史系的专业人士和红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任组长正式进入田野工作。正式工作后,为达到精细工作的目的,每个普查组每天工作范围大致在2平方公里左右。同时要求各组普查人员对采集到的标本每日进行清理登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组组长都对赤峰地区各时代的文物研究具有一定造诣,遇到重大发现基本能“一眼定性”,也使得这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发现后被迅速确定学术价值。
在魏家窝铺发现陶片标本后,普查人员在第一时间对遗址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确认,经专家组进一步确认后及时上报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和国家文物局。发现时间定格为2008年5月18日。巧合的是,这一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6月15日,应红山区文化局的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内蒙古工作一队队长刘国祥到红山区文钟镇三家村,对新发现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进行实地踏查、论证。通过对地表遗物和周围环境的分析,认为该遗址是一处中小型红山文化聚落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眼看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试掘日期一天天临近,真切感受着当地村民已经把遗址发现地像保护自家财产一样“当成自己家的事儿”的浓厚氛围,红山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的相关人士紧绷了150多个日日夜夜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很少有人知道,从遗址发现最初的惊喜至今的五个多月时间,这些承担遗址保护责任的人们一直承受着“遗址保护不好就是罪人”的巨大压力。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