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接受“洗脑”

文:陈灿乐  聂传安


我夸三班陈灿乐的文章时,总爱夸他善写细节,画面感极强,总能以简约的文字塑造出令人难忘的形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讲了清人姚鼐《登泰山记》中一句。姚同学写泰山雪深,只五个极寻常的字:“雪与人膝齐。”但是每次我读到这四个字,右小腿(也不知为何不是左腿)顿时发冷发凉,宛若深陷雪中,而那场景也马上历历在目!

我说,陈灿乐的文字有时就有这种效果。

且看灿乐的一篇:

临近黄昏,夜色将至,温度降下来了。我打开热水器往回走,阳台对面刺眼的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坐桌前,热气升腾。

冷空气从家里的各个角落趁虚而入,关紧门窗,坐在沙发上搓手取暖,电话如期而至,内容也屡见不鲜,于是我同往年一般收好餐具,只剩一个盘,一双筷,在硕大圆桌上偏居一隅,显得孤独无助。

我娴熟地取出泡面,倒上热水盖盖。洗了个足以慰藉心灵的热水澡。听着窗外若有若无的烟花声,看着灯火阑珊的街道,吸溜着泡面。

七度的惠州,脚丫子很冷,却不及心冷。

似乎某个节日,似乎其他家人不在家,灿乐成了“留守儿童”,于是略带矫情地通过对比,以他人的幸福衬托自己的可怜。且不论娴熟的写作手法,单论夺眼的细节,比比皆是:“阳台对面刺眼的黄”,“一个盘,一双筷,在硕大圆桌上偏居一隅”,“吸溜着泡面”,“脚丫子很冷”等。善写细节,正是目光“稳准狠”的体现。

再看他的另一篇:

没啥好写的,就说说今天在医院看到的一个抓药的吧。

看着眼前这位白大褂忙碌的背影在药台前来回穿梭,我迷茫的眼神落在他的双腿之间。他的右脚向外翻了近九十度,活像小学同学之间攀比的“特异功能”。

“就那么多了,分三次吃。”“好,谢谢。”院里空荡荡的,只剩一人,其他的大概下班了。

他说他脚崴了,不方便蹲下。我识相地帮他把卷帘门拉下,他一旁嘱咐记得复诊。

元旦后的天很冷,风很大,我们在打烊的医馆前分别。北风刮在脸上生疼,回头,医师的右腿裤管随风飘荡,仿佛像一杆向寒冷不屈的旗……

读完此文,我们脑海里是不是会马上浮现出那在寒冷中“随风飘荡”的裤管?随后又浮现出那个不屈服命运的医师?文章虽然突然结束,但给我们留下的视觉冲击以及回味却长久存在!

这,就是灿乐为我们创造出来的独特细节!

昨天推送了何昕的周记总结,其实灿乐也有自己的总结。我并不知他曾经的写作水平,但开学初他的文章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是个算是比较有耐心的人,我渐渐发现这孩子对于细节的敏感,感觉到他朝着正途走得越来越好。我曾数次在他周记本上提醒他把周记录给我,他也不理我。我仍厚着脸皮催,终于到了寒假初等到他的“赏脸”。他学期末最后一文恰好也是总结性的:

以前觉得 ,周记就是对一周生活的概述,就像在写回忆录。枯燥乏味的文字,点缀上烂大街的成语,名字就会出现在下周的表扬名单上。人们总是希望看见他们想看的,于是乎使记录生活的良机变得暗淡繁琐,好不没趣。

老聂,现实生活中的“救世主”。当我第一次接触他的那套理论,也曾怀疑:真的行得通吗?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我也慢慢接受了这份新奇,没办法谁让他是语文老师。周记在他的带领下变得有颜色。一周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老师分享,在底部留下用红笔雕刻的“到此一游”。乐此不疲地给上百名学生写评语(坚持不懈地催我录文章)也只有您老能做到了。

总而言之,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文章,连自己看都深有感触。如今的每周,都以写周记为乐。

一位来自被传销老聂洗脑成功的学生最诚心的描述。

非常感谢这孩子能接受老聂的“洗脑”,也期待这孩子在“洗脑”的路上越走越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