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名人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泰州白驹镇(今江苏大丰)人。泰州在元朝有三十六处海滨盐场,隶两淮盐运使司。张士诚是盐贩出身,与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等人驾纲船运盐,同时以公盐夹带私盐进行贩卖。由于为人轻财好施,因此颇能聚拢人心。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率众弟,与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至元十四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年号“天佑”。至正十六年攻下平江路(苏州),改名隆平府。至正十七年因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上表向元朝称臣,封为太尉。至正二十三年自称“吴王”,与朱元璋之王号相同。因苏州在东、金陵在西,因此元末天下人士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七年,西吴攻打东吴,城破,张士诚被俘,送至金陵,死。其妻妾皆遵照其生前意旨,登上苏州王城北墙的齐云楼,举火自焚身亡。

===========

按《吴王载记》等书记载,张士诚「兵不嗜杀,简于自奉,闻善言则拜,厚给禄而奸贪必诛,故受江南地主、文人支持,冀其保境安民」。

但是另一方面,张士诚驭下过于宽厚。在其阵营中,唯一有德行见识的是其弟张士德。张士德被明军俘死后,担任平章的张士信颟顸无能,上下猜疑,张士诚集团的士气和军纪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凡是命将出征,被点到名字的将领称病卧床,张士诚允诺以官爵田宅后才治军出兵。到了军中,则携妓载歌载舞,与门客酣宴赌博。等到被朱元璋军击败,丧师失地回到苏州,张士诚也不加以惩罚,甚至过些时候还会重新任命为将。朱元璋听了说:“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人瞒我。张九四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明太祖实录》也评价说:“其威权不立如此,宜其败也”。

===========

元末起义割据的众军阀中,有“友谅最桀(残暴),士诚最富”的说法。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在西边争雄时,张士诚在江浙发展势力,其控制区域全盛时北至徐州(最北曾至济宁的金沟)、南至绍兴,为天下最富庶的财赋之地。

元朝对江南汉族地主和文人的统治较宽松。宋朝平江府(苏州)岁赋200万石,元朝仅征36万石,轻刑薄赋,“吴民大乐业”。张士诚每岁征税约100万石,苏州人仍感其德政。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后,屡屡忿怒于吴民不臣于己:「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吾为天子,此邦呼为老头儿,何也?」于是对苏州府征收畸重的粮税,令其每年征税277万石,「吴中之民莫乐于元,莫困于明」。

PS,苏州被围时,上海县地主钱鹤皋据守松江,援助张士诚。因此松江府在明代亦被征重赋(每年140万石)。在元末战争中,南昌、赣州、瑞州等地曾助陈友谅反朱元璋,陕西宁州曾助李思齐反朱元璋,后来这些府州在明朝之世也均被征收重赋。

===========

元末群雄蜂起,宝庆(今湖南邵阳)十峒飞山蛮首领杨通贯(播州杨氏后裔)率领苗军起兵“勤王”,后转战至江浙,在扬州、杭州、秀州曾多次与张士诚军队交战(后来杨通贯与张士诚一道被元廷招安,任江浙右丞,元顺帝赐名“完者”,因此也称“杨完者”)。与所过之处肆意屠杀掳掠的杨完者军队相比,张士诚军队在江浙一带军纪较好,因此江浙一带有“生不谢宝庆杨,死不怨泰州张”的民间谚语。

张士诚军队被朱元璋军打败、从常州败退时,沿途百姓怕迷路,便在路边树立起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形似路灯,取名“天灯”。后来“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

张吴政权灭亡时,苏州百姓“哭声数十里”。张士诚死后,苏州人感念其德政,又不敢公开纪念,于是在农历七月三十日晚上假托“祭地藏王菩萨”,烧“九四香”。但因为纪念张九四的意味太显眼,所以也叫“九思香”。无锡在这一天烧“狗屎香”,也是“九四香”的谐音。还有叫“勾思香”的。如果某一年农历七月只有二十九天,则“廿九当三十”,在七月廿九日这天烧香。

===========

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据苏州后,最初住在承天寺的万岁阁,拆去阁中佛像,以佛阁为宫殿。后来受封元朝太尉,迁居于府治,承天寺重新改为佛寺。明朝沈士谦的《明良录》记载了一件小事,「张士诚所据王府……乃旧平江路治也。西近天王寺,寺左有一老妪,以浣衣为生。(张士诚)尝遣使谕之曰“娘娘每早厌闻捣衣声,须移向稍北”,然亦不苦逼。今其子孙尚居旧地。」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称吴王之后,在唐宋苏州子城内修建王宫,取嘉兴、长兴、宜兴“三兴”之土筑地基。明代《九朝野记》记载,洪武六年,礼部主事魏观授苏州知府,在张士诚故宫废墟上修建新府治,及疏浚城中河道,被御史张度弹劾“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被置于极典,腰斩处死。苏州名士、原户部侍郎高启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内有“龙盘虎踞”之语,朱元璋大怒,高启被斩为八段。

===========

朱元璋的西吴攻打张士诚的东吴,徐达命各部挖长壕围之,相接处筑敌台,高四丈,城中水泄不通,饥饿乏食,一鼠值三百文。但苏州人仍死守顽抗。《吴中故语》称,苏州城破之日,常遇春从葑门入城,因苏州城久不破,怒曰「城下之日,三岁小儿亦斩为三段!」黄暐《蓬窗类记》则记载说「城破日,常遇春入齐门,所过屠戮殆尽……徐达入阊门,不杀一人。至卧佛寺,两帅相遇,达始戒遇春勿杀。」

===========

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曾率水军迎战朱元璋军于湖州,败归,知事不可为,遂劝张士诚「治舟师,为航海计,谓日本、琉球均可袭取」,张不听。苏州城破后,潘元绍被俘至金陵,诈降,密劝张士诚隐忍数日,语泄被杀,投其首于溷厕中。潘妻隆安公主自刎于盘门薪桥,苏州人怜之,为其立庙祭祀。

===========

朱元璋兵破苏州城前,张士诚下令释放宫女数百人,让她们自行逃命,又打开内府库藏,令诸宫女自取。有几名宫女贪心多拿,竟得脱腰摇臂之疾。有个叫阿圆的宫女明初嫁给皮匠曹某,曾自述说在张士诚内库中见到一口金柜,重二百余斤,极力一举,而“臂脱其骨”。张士诚又命取锦缎十三库,散于苏州城中父老。

===========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原本是张士诚的幕僚。至正十六年,36岁的罗贯中投靠张士诚。至正十七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击败了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但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不顾罗贯中的劝谏,急于称吴王。罗贯中见张士诚难成气候,返回老家(山东东平)。但在路上遇到同乡,得知父亲已经去世,继母改嫁,决定不再返乡,而是在常熟河阳山(张家港)投靠正在撰写《水浒》的师傅施耐庵,帮其抄写书稿,并感慨于元末天下治乱教训,开始撰写自己的《三国演义》。

===========

《水浒》作者施耐庵,也是张士诚的幕僚,而且也是泰州白驹场人。他在至正十三年便投到张士诚麾下,随其一路打到苏州。罗贯中比他小24岁,是他的门生。张士诚打下苏州之后,施耐庵也是因为与其意见不合,辞别张士诚,在常熟河阳山隐居,为当地一家姓徐的人家当教书先生,并开始撰写《水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