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基础科学院:宇称不守恒是个伟大的错误!
2021年8月2日,新华基础科学院对外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宇称不守恒是个伟大的错误!
从旋场、电场、磁场结合的量子场论分析,1956年吴健雄的钴60放射实验的环境、放射电子的局限性、是否考虑其他放射物、正电子放射、实验时间30秒(对于量子而言太长了)、钴60晶体的加工过程等分析,单纯从钴放射电子的左右电场方向就下宇称不守恒的结论,在当时来讲,是个伟大的突破。
原子不像太阳系,原子更像地球
根据太极科学院的电子有三态理论,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波动形式存在,电云离开原子,形成电子对外发射能量是个复杂的场反应过程。传统的粒子理论受到挑战。
电子在原子内以电云波运动存在1
宇称守恒都符合粒子的三个基本的对称方式:
1、一个是粒子和反粒子互相对称,即对于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这被称为电荷(C)对称。
2、一个是空间反射对称,即同一种粒子之间互为镜像,它们的运动规律是相同的,这叫宇称(P)。
3、一个是时间反演对称,即如果我们颠倒粒子的运动方向,粒子的运动是相同的,这被称为时间(T)对称。
而为了描述这种对称性质,物理上把微观粒子分成两类,一类宇称为正( 1),一类宇称为负(-1),也可称作奇偶,一个系统的总宇称,就等于系统内所有粒子宇称的乘积。而一个系统无论如何变化,不管是分裂出新粒子,还是结合成新粒子,系统变化前后的总宇称保持不变。
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由吴健雄用钴60验证。
科学界在1956年前一直认为宇称守恒,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
1956年,科学家发现θ和τ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完全相同,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θ介子衰变时产生两个π介子,τ子衰变时产生3个,这又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粒子。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电子在原子内以电云波运动存在2
在最初,'θ-τ'粒子只是被作为一个特殊例外,人们还是不愿意放弃整体微观粒子世界的宇称守恒。此后不久,同为华裔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从此,'宇称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吴健雄用两套实验装置观测钴60的衰变,她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左旋,把另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右旋,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互为镜像。实验结果表明,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放射出来的电子数有很大差异,而且电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对称。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消息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这项发现的重要性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1957年1月发布论文,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创造了成果发布获诺将最快纪录。
这个结论意义重大,在物理学中,时间T、宇称P和电荷C,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三者的守恒一直是物理学关注的对象,宇称不守恒让物理学家开始思考,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许出了问题。而后来物理学家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再次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和电荷的联合对称不守恒(CP破坏),获得1980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
后来人们还发现,在弱相互作用里另外两种重要对称性即电荷正负对称性C和时间反演对称性T也不是严格守恒的。但是,在量子场论中可以严格证明,对于满足狭义相对论的平直空间中的量子场,这三种对称性的组合CPT 是严格守恒的,这被称为CPT 定理。
附:太极科学院电子三态论简介:
电子有三种状态:电子态、电云态(电子云态)、电丝态(电流态)
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态存在,而不是以电子微粒态存在。
1、电云态: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态存在
电云态:电云又称电子云,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态存在,即以电云层包围于原子核层,如同地球的大气层包围地球的地层一样。
2、电子态:电子在原子外是以运动的电子态存在
电子态:当原子受强电磁波或强电压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层受激发离开电云层,向外以带负电粒子状态发射,此带负电粒子状态即常称的电子态。
3、电丝态:电子在电流导体内是以电丝态存在
电丝态:在导体中,当导体两端具有通电流条件的电压时,导体内的原子壳外层受电磁作用自动打开,电子云层相互连接,成流水丝状,此时电子云连接态成为电丝态,又称电流态。
赞 (0)